实验诊断-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肾小管功能检测

肾小管功能检测

一、近端肾小管功能检测
(一)尿β2-微球蛋白测定
1.原理
β2-MG是体内除成熟红细胞和胎盘滋养层细胞外的所有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膜上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的轻链蛋白组分,分子量仅11800,电泳时出现于β2区带而得名。随HLA的更新代谢降解释放入体液,正常人β2-MG生成量较恒定,约150~200mg/d。由于分子量小并且不和血浆蛋白结合,可自由经肾小球滤入原尿,但原尿中99.9%的β2-MG在近端肾小管被重吸收,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分解破坏,仅微量自尿中排出。
2.参考范围
       成人尿<0.3mg/L,或以尿肌酐校正<0.2mg/g肌酐。
3.临床意义
Ø  根据β2-MG的肾排泄过程,尿β2-MG增多较灵敏地反映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如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药物或毒物所致早期肾小管损伤,以及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肾移植后均使用可抑制β2-MG生成的免疫抑制剂,若仍出现尿β2-MG增多,表明排斥反应未能有效控制
Ø  由于肾小管重吸收β2-MG的阈值为5mg/L,超过阈值时,出现非重吸收功能受损的大量尿β2-MG排泄。因此应同时检测血β2-MG,只有血β2-MG<5mg/L时,尿β2-MG升高才反应肾小管损伤
(二) α1-微球蛋白测定
1.原理
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为肝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仅26 000。血浆中α1-MG可以游离或与IgG、白蛋白结合的两种形式存在。游离α1-MG可自由透过肾小球,但原尿中α1-MG约99%被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以胞饮方式重吸收并分解,故仅微量从尿中排泄。
2.参考范围
成人尿α1-MG<15mg/24h尿,或<10mg/g肌酐;血清游离α1-MG为l0~30mg/L。
3.临床意义
(1)近端肾小管功能损害 
尿α1-MG升高,是反映各种原因包括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所致早期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的特异、灵敏指标。与β2-MG比较,α1-MG不受恶性肿瘤影响,酸性尿中不会出现假阴性,故更可靠。
(2)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 
血清α1-MG升高提示GFR降低所致的血潴留。其比血Cr和β2-MG检测更灵敏,在Ccr<100ml/min时,血清α1-MG即出现升高。血清和尿中α1-MG均升高,表明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均受损。
(3)其他 
血清α1-MG降低见于严重肝实质性病变所致生成减少,如重症肝炎、肝坏死等。
(三)视黄醇结合蛋白测定
1.原理
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al-binding protein,RBP)是视黄醇(维生素A)转运蛋白,由肝细胞合成。RBP广泛存在于人体血液、尿液及体液中,游离的RBP由肾小球滤出,大部分由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并被分解成氨基酸供体内合成利用,仅有少量从尿中排泄。当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时,尿中RBP浓度升高,血清RBP浓度下降。尿中RBP测定是诊断早期肾功能损伤和疗效判定的灵敏指标。
2.参考范围
血清RBP约为45mg/L,尿液约为(0.11±0.07)mg/L,男性高于女性,成人高于儿童。
3.临床意义
尿液RBP升高可见于早期近端肾小管损伤。
Ø  血清RBP升高 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肾功能衰竭
Ø  RBP可特异地反映机体的营养状态,血清RBP水平是一项诊断早期营养不良的灵敏指标
二、远端肾小管功能检测
(一)昼夜尿比密试验
1.原理
昼夜尿比密试验又称莫氏试验(Mosenthal test),受试日正常进食,但每餐含水量控制在500~600ml,并且除三餐外不再饮任何液体。晨8点完全排空膀胱后至晚8时止,每2小时收集尿1次共6次昼尿,分别测定每次尿量及比密。晚8时至次晨8时的夜尿收集在一个容器内为夜尿,同样测定尿量、比密。
2.参考范围
成人尿量1000~2000ml/24h,其中夜尿量小于750ml,昼尿量(晨8时至晚8时的6次尿量之和)和夜尿量比值一般为(3~4)∶1;夜尿或昼尿中至少1次尿比密大于1.018,昼尿中最高与最低尿比密差值大于0.009。
3.临床意义
用于诊断各种疾病对远端肾小管稀释-浓缩功能的影响。
(1)浓缩功能早期受损:夜尿大于750ml或昼夜尿量比值降低,而尿比密值及变化率仍正常,为浓缩功能受损的早期改变,可见于间质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和痛风性肾病早期主要损害肾小管时。
(2)浓缩-稀释功能严重受损:若夜尿增多及尿比密无1次大于1.018或昼尿比密差值小于0.009,提示稀释-浓缩功能严重受损。
(3)浓缩-稀释功能丧失:若每次尿比密均固定在1.010~1.012的低值,称为等渗尿(与血浆比),表明肾只有滤过功能,而稀释-浓缩功能完全丧失。
(4)肾小球病变:尿量少而比密增高、固定在1.018左右(差值<0.009),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及其他降低GFR的情况,因此时原尿生成减少而稀释-浓缩功能相对正常所致。
(5)尿崩症:尿量明显增多(超出4L/24h)而尿比密均低于1.006,为尿崩症的典型表现。
(二)尿渗量(尿渗透压)测定
1.原理
尿渗量(osmolality,Osm),指尿液中具有渗透活性的全部溶质微粒总数量,与颗粒大小及所带电荷无关,反映溶质和水的相对排出速度,蛋白质和葡萄糖等大分子物质对其影响较小,是评价肾脏浓缩功能较好的指标。
2.参考范围
禁饮后尿渗量为600~1000mOsm/(kg·H2O),平均800mOsm/(kg·H2O);血浆275~305mOsm/(kg·H2O),平均300mOsm/(kg·H2O)。尿/血浆渗量比值为(3~4.5)∶1。
3.临床意义
尿渗量改变见于
(1)判断肾浓缩功能:禁饮尿渗量在300mOsm/ (kg·H2O)左右时,即与正常血浆渗量相等,称为等渗尿;若<300mOsm/ (kg·H2O),称低渗尿;正常人禁饮8小时后尿渗量小于600mOsm/ (kg·H2O) ,且尿/血浆渗量比值等于或小于1,表明肾浓缩功能障碍。见于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尿酸性肾病等慢性间质性病变,也可见于慢性肾炎后期,以及急、慢性肾衰竭累及肾小管和间质。
(2)鉴别肾前性、肾性少尿:
肾前性少尿时,肾小管浓缩功能完好,故尿渗量较高,常大于450mOsm/ (kg·H2O),;肾小管坏死致肾性少尿时,尿渗量降低,常小于350mOsm/ (kg·H2O),。

考试无捷径、学习有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