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问家里有钱吗?
回复“约吗”,送你一份见面礼
年纪渐长,儿子对我们家的财务状况越来越有兴趣,常常向我打探家里“有没有钱?有多少财产?算是有钱人,还是过得有点辛苦的平凡人?”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曾经对家里的财务状况很好奇。不过,因为三天两头看着爸妈为了柴米油盐、学费、生活费吵得天翻地覆,所以根本不用问,我们兄妹三个都心知肚明“家里不太好过”,不要说不敢轻易开口要父母买“奢侈品”,有时候连该花该买的,都觉得向父母伸手很罪恶。从小意识里就被深深地烙印着“咱家很穷”的自卑情结。
有很多父母认为,这样很好啊,孩子才会知道要节省,要感恩,要奋斗,才不会成为啃老一族,将来必有出息!
是,这些都是因为心中存在着挥之不去的“匮乏感”而被激励出来的正向影响力。
不待父母催促,我就深深明白,要解救家里生计,要翻转全家处境,唯有依照尊长老师不断耳提面命的——一定要用心读书,而且非常用功,才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因此,小时候,不待父母使唤,我们三姐妹看到佝偻又勤劳的父亲背影,看到家里一半以上的空间都被母亲化为“家庭即工厂”的代工厂地,就会自动卷起衣袖,帮忙洗碗扫地叠衣服,完全乖巧认命。
然而,及至成人,我才猛然醒悟,“家里不太好过”的强烈自觉,虽曾是一股持续驱动自我的力量,但同时,也减损了我正向健康的自我印象(self-image)。
尽管现在生活光亮美好了,但很多卑微、退缩、否定自己的灰暗画面,像是一层一层阴霾,不时自动跳出来。
我看到一个瘦弱的小女孩,明明已经尽了全力证明自己的强大、来推翻自己家庭的匮乏与灰暗,但还是永远觉得自己努力得不够、做得不好,永远觉得矮人一截。特别是在幼稚思考的错误引导下,若是面对出身权贵的同学朋友,便感觉浑身不自在。
事实上,当年的家,根本算不了一穷二白,不时有鱼有肉,客厅有电视,读书有书桌!重视教育的父亲宁愿拉下尊严、挨家挨户地借钱,也要让我们就读他心目中更好的学校,这种状况能说有多穷呢?
“自觉很穷”的巨大力量让我既要逼着自己奋斗,也永远无止境的让自己深陷于自卑自怜的情境之中。
因此,即使现在有不少过来人传授我,绝对要在孩子面前“装穷”,但我决定绝不这么做!
我记得有一篇短文在讨论“有钱美国爸爸”和“有钱中国爸爸”的不同,如下:
孩子问爸爸家里有没有钱?中国爸爸回答:“咱们家有很多钱,将来这些钱都是你的。”
美国爸爸回答:“我有钱,你没有。我的钱是我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将来你也可以通过你的努力获得金钱。”
是的,孩子,我们家不穷,一点也不穷,但真的算不上有钱人。但是,孩子,我要你们看到,家里之所以拥有比“够用”还稍多一些的小富足,能让你们天天吃饱、吃的营养,能偶尔上上馆子、看个电影、学点才艺、出去旅行,是因为爸爸很努力的工作,妈妈也尽全力的为家庭付出,全家才能这样美好舒服的生活。
孩子们,等你们慢慢长大,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能自己去实际地感受,家里的生活品质如何,我吓不了你们!
我们努力工作让你们安心“靠”,不只是因为要尽照顾你们的责任,更是要让你们看到,身为父母的我们率先做到:只要努力,就不会差人一等,就能追到幸福!
我当然不会让你们吃定老爸老妈,成为“啃老族”,但更不希望你们自觉矮人一等,走起路来畏缩退却,抬不起头。
所以,我会这样告诉你:“家里虽然没有大钱,但能让全家都过得很自在、很舒服,但为了不给你们的未来添麻烦,爸妈的钱可是准备给自己养老的哦!”不管家里有没有办法一直维持这样的生活,你们看到了我们为生活打拼,勤奋的工作,那也请继续以这样的努力,甚至更多的努力,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
当孩子问爸爸妈妈一个月到底赚多少钱时,该不该回答?与其支吾其词,不如先让孩子清楚家里一个月的开支状态。
从一个月的伙食费、日常用品费、水电费、医药费、学费、补习费、服装费、零用钱、油钱、交通费、房贷、保险费、大型器具汰换费、到奉养长辈的费用,让孩子对每一笔细项都有清楚的数字概念。
然后再一一加总起来,告诉孩子:“这些都是生活所需,是无法免除的花费,因此,爸爸妈妈会想办法至少要赚到这些钱,我们才能安定的过日子;但是想要过得更好一点,比如偶尔能上上馆子、寒暑假安排旅游、为你们储存教育基金、更换大型电器用品等等,爸爸妈妈就得更加努力、更辛苦一些,才能赚得比基本开支更多一些!”
孩子对家里的开支有了量化的概念,就可以和孩子谈“家庭预算”,也就是让他们清楚,家里每一项开支都必须压在固定范围之内,否则很可能会入不敷出。
当孩子对家里的开支状况有清晰的概念后,才会去思考什么是“必须”,什么是多出来的“欲望”,有就是能进一步去思考“需要”和“想要”的不同,因此当看到诱人的商品时,就不会狮子大开口,因为他们会知道,如果多买了一个玩具或是多上了一次昂贵的餐馆,很可能影响到平常三餐的伙食质量,或者必须牺牲孝敬爷爷奶奶的费用。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薪水普遍不涨,但是物价却猛涨,爸爸妈妈不应该让孩子置身度外,比如说水电费、油费、学费调涨了多少,以及生活所需费用加了多少,爸爸妈妈要主动找时间和孩子再一起算一算全家的开支变动状况,顺道引导孩子去思考“节约与惜物”的必要。
比如说:“哇,宝贝,你看,现在什么都涨了,我们仔细算出来,全家一个月足足增加了3000多元的消费,但是爸爸妈妈的薪水有没有跟着变多呢?没有!所以如果我们能少用一点空调、随时关灯,用水量减少,才可能让花费在原来的预算之内,对不对?”
懂得“量入为出”是处理金钱的第一步,但唯有让孩子对家庭收支有清楚的轮廓,孩子才会在每一次提出消费前,理性思考到底是“需要”还是“想要”。而孩子心里有确实的数字概念,也才可能心甘情愿的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让孩子在生活中爱上数学的
《生活数学》
系列视频
发送“数学”给青榄家长地带
即可免费领取
没看够?这些原创热文,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