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画”科普:简单的深刻
今天看到一道数学题,发在工作室群,同时把我画图解答过程拍照一并上传——
来自宝岛台湾小学六年级的一道数学题,你会解答吗?——师父对徒弟说:我在你这年纪时你才5岁,但你到我这年纪时,我就71岁了!请问:徒弟几岁?师父几岁?

老师们也有自己的解答,大多用到了画图。董晓梅老师提出给孩子们试试;刘珊珊老师上传了自己的画图解答过程。



于是,我提出要大家比较我和刘老师所画图的不同。老师们各抒己见,大体get到了两幅图的主要差异。


在此基础上,我抛出我对于“数学画”的一些思考,借这样的讨论机会,也是共同学习达成学习共同体内部的理念沟通:

我的大段文字如下:
(这个问题)里面颇有学问!
1.我的图体现了“数学画”在辅助问题解决中的作用,而刘珊珊的图更多只是画出思考结果。我的图有“探索”的过程,思维可视化;刘珊珊的图是把思维结果表征出来。
2.就本问题而言,关键点是71岁与5岁这两个具体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存在相差3个年龄差的关系,只要这层关系明白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怎样找出这层关系无疑是难点所在,怎么找?画图表征问题(主要指条件)过程中寻找!我的图就是把寻找的过程呈现出来了。而刘珊珊主要是凭借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找到了数量关系,再画出来,其实不用画图她也能解决的。也就是说当学生没有对问题感觉困难时,画图体现不出其作用和价值,当他们遇到困惑时,画图可以帮助他们。
3.推而广之,遇到困难能帮助学生的不止画图,也可以是代数思维方式,引入未知数参与思考,用含未知数的式子表征数量关系也能较容易发现解决之道——从这个意义上说,画图的作用已经达到了升级思维的水平啊 !
在第一块转头劈来之前,补充一句:而与代数思维比较,画图是简单的,又不是简单的简单,画图其实不简单,我无以言表,就用了“简单的深刻”来一言以蔽之。

晚上快十点半,刘珊珊老师操起砖头拍过来,还挺响亮,拍得很好!
刘珊珊老师的解释文字如下:
我的思维过程是,先画出师傅比徒弟大的a,然后根据第一句话在徒弟那栏截出a,找到5,再根据第二句话在师傅后面添了a,然后根据图容易发现5+3a=71,不是一眼看出3倍的关系,只是直觉告诉我,本题的关键是师傅比徒弟大的岁数是关键,因为觉的绕的的本质就是这个。我在你这年纪时你才5岁,(翻译过来,就是a年前,你5岁)但你到我这年纪时,我就71岁了(a年后,我71岁)我这样理解这两句话的,然后画图辅助解决问题的,还真不是用图来说明问题,第一反应没想到二元一次方程组,不过后来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验证结果了。
刘老师的砖头让我想起“数学画”作品批阅和展评中“读懂学生”的问题,尽管图画已经将学生的思维不同程度地可视化,但要读懂每一位学生仍然存在困难,误读时有发生。以刘老师的画为例,我们的误读多半因为没有看懂,而没看懂多半因为思维的动态变化与图画的静态呈现之间的差异——说到这里,其实已经涉及“数学画”的画图过程与结果、“数学画”的展评方式等话题。
索性深入一下。我们认为画图是一种操作活动,因为像所有的操作一样,画图也存在先后次序问题,总是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它有次序,不可能一幅作品一下子同时呈现。这个过程需要同时观察,最后呈现的往往是最后的状态,只是一个结果,如刘珊珊的画。
从这幅作品上很难得知作者的思维过程,但如果展现作者的整个画图过程,则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了大家看清楚,我根据刘老师的解释,还原了这个过程:
为了弥补一幅图画很难呈现时间上的先后之序,我们“数学画”利用不同颜色来区分时序:黑色部分表征的是现在师徒年龄关系,师父比徒弟大a岁;红色部分表示以前当师父是徒弟现在岁数时两人的年龄关系,都减少a岁,徒弟是5岁;蓝色部分表示以后当徒弟到师父的年龄时两人的年龄关系,都增加a岁,师父是71岁;图中两个具体年龄5岁与71岁一对比,相差的部分正好是3个a……
我们知道思维的过程很重要,“数学画”展评就是主要交流思考过程即思路的,面对静态图画,辅以作者的言说,以及图画中利用颜色、符号(如箭头、序号等)或者有的同学干脆画成连环画形式来表征思维的过程。——这里便有一个能力培养,即:画图不仅是帮助自己理清思维,还要让别人看清楚,也就不仅是整理思维促进思维也是一种交流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设想,那就是能否利用技术手段来还原画图的过程?这个要求有点高,其实有这样的技术,但还不能普及,比如电子白板或移动终端上画图,能自动记录画图过程,展评时再回放即可。
……
这次说的有点多,这些群内讨论,也可以被群外的大家看到,算是对“数学画”的一次科普。而且,本次讨论,未完待续,接下来我们会对学生做一次小测试,看看学生的解决方法会怎样?怎么样?你愿意一起做吗?欢迎哦!好期待——学生的表现,和你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