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无限的学习
我很佩服郜舒竹教授,不仅是因为他数学教学方面的真知灼见,也因为他对外语的熟知——这样就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去“看见”。而我就不可以!语言的障碍集中表现在阅读翻译来的书籍时,译者的用词有时候就是一个障碍,不仅阻止我们看见文章原貌,还会把我们引入歧途。
这种情况在阅读专业书时尤为突出,就好像我不得不透过一层毛玻璃去看。这样必然产生一知半解和误读,而不解加误读还有导致隔阂的危险。
当警惕之!
亚里士多德对“无限”的逻辑理解:无穷大只存在的,但不能“被证实”存在,而是“可能”存在。
卢纪莱茨用“站在世界边缘的弓箭手射出一支充满力量的箭,会怎样?”来否定“世界是有限的”假设,并接着想象存在无限数字。
无论亚里士多德还是卢纪莱茨,都没有完成对“无限”的证明。无论从逻辑上,还是想象里,他们找不到突破口。这个突破口被康托尔及戴德金发现并紧紧抓住——
“整体大于局部”!?在有限世界,这是不争的事实。
要比较数的大小,当然要用到“一一对应”。
无限是一个集合,它等于本身的其中一部分。即:局部等于整体!——一对一的关系会一直持续。
无限集合:正整数集合N对偶数整数集合P。——可数的,离散的集合。
闭集的惊人威力:实数集合R是无限的,想象成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这个闭集中任意两点间都会有无数多点。即实数集合有无限的密度和连续性。——不可数的,连续的集合。
超限数的产生:集合A的子集P(A)大于A!有无限个无限量!这就是超限数阿列夫。
“文人相轻”古今略同又不同,我见识更多的不是同则相斥,而是异而互斥,不同出身的人有不同的三观与偏好,以“学科”“专业”见长而自居的Vs以“创意”“人本”诉求而呐喊的,彼此看不惯而相互反感甚至攻击。
双方及其针锋相对的观点与言论其实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理解,使得我们可以看见教学、教育的参差多态,并在自我过虑与消化取舍中生成更为客观中肯全面的认识,同时为我们提供了可选择的可能性。更进一步,我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也将在这样的过程中突飞猛进。
所以,无论是旁观者还是参与者,其实我们都会兼有这两种角色,两者都应该更多秉持开放的包容借鉴的态度,在坚持自我的同时汲取不同一方的有用成分发展自我。
以上似乎与无限的学习内容关系不紧密,但确实是学习所得,因为我在读书过程中有与不同人接触。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