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童话要注意这个问题
写童话要注意这个问题
文/陆生作
这是二年级同学写的微童话。
有一天,小禾苗来到马路上晒太阳。突然一只小狗冲过来,小禾苗说:“停下。”小狗停下来了。小禾苗不小心踩了小狗一脚,小狗一点儿也不痛,还以为小禾苗要跟他玩踩脚的游戏呢!小狗也踩了小禾苗一脚。他们一直玩下去,可怜的小禾苗被小狗踩得稀巴烂。
我觉得这样的微童话没啥意思。
小禾苗,是一只小鸡的名字吗?咱们不玩这样的脑筋急转弯。比如:小猫不吃鱼。不吃鱼是小猫的名字。好玩吗?也挺好玩。
但这里,小禾苗就是小禾苗。小狗就是小狗。
小作者借小禾苗与小狗演绎了一个生活片段。在学校里,同学之间、特别是顽皮的男生之间还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至少说明小作者的写作是源于生活的,哪怕是他的虚构,那也满足发生的可能性。
但就一个童话来说,小作者没有抓住小禾苗与小狗的特点,把这两个角色换成其他动物,故事似乎也不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一点,在写作中,似乎是小学生的通病。要知道!童话不仅仅是“动物说人话”,高级的童话需要“物性”与“人性”的完美配合。
但就“句子通顺”这个层面来说,这篇微童话当然达标了。
只是,小禾苗会走吗?
让小禾苗走起来、踩小狗合适吗?
如果你一定说,我就是要这么写,行不行?!行,你爱咋写咋写,是你的自由。电影《指环王》中有树人,长得像树,会思考,会说话,虽然它自己说“我不是树!”。小禾苗,也可这样处理啊,把小禾苗变成一个精怪。
但要明白,精怪了,就不是一般的小禾苗了。
作为一般的小禾苗,写进故事,还是要注意它的特点。它是植物,自己是不会走路的。
我们当然可以把它的根称作脚,但这脚是寸步难行的。
如果把一棵草连根拔起,扔在江水中,随水流转——说它在游泳、在手脚挣扎,是不是就能接受一些?
小禾苗手脚的用处,得一个合适的环境。
那,难道童话中小禾苗就不能搬家吗?当然能搬家,但要写得合理。我建议两种处理方式,一是给禾苗找个帮手。比如,禾苗想搬家,青蛙来帮忙。这样好多了。一颗谷子想搬家,请麻雀来帮忙。二是弱化处理,就像我在写《特别的禾苗》时——
特别的禾苗
文/陆生作
乡间有条小路,小路中央住着一株禾苗。“我是特别的!”禾苗总这么嚷嚷。禾苗慢慢大了。小牛走过,咬它一口;小羊走过,咬它一口;小马走过,踩它一脚;禾苗光秃秃的,满身是泥。“我是倒霉的!”禾苗不要特别了,搬家到了田里,秋天时,它结了特别大的谷穗。大家都说:“这谷穗真特别!”
只是说“禾苗不要特别了,搬家到了田里”——它是怎么搬家的?我没有说。这是写作上故意弱化的。有时候,不一定要交代得清清楚楚,因为有些交代其实是挺麻烦的。不过,读者是很聪明的,他们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禾苗从路中央到田里,这事在生活中是可能发生的,就像老农分苗种菜一样。把树挪个地方一样。
可,写小禾苗与小狗互相踩脚,就不能接受了。
如果,在写作时,能从角色的特点入手,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也能让故事变得合理些、有味道些。
◆◆◆◆◆
有老师问:学生在童话中常常会这样写——
◆青蛙听到有人喊救命,跑去一看,毛毛虫掉在水坑里。
◆蚂蚁说:还让不让人睡了?
诸如此类。这里说“人”可以吗?
其实,在不少作家的作品里也有这个问题,甚至是大作家。
我个人觉得,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
比如:青蛙听到救命声,跑去一看,毛毛虫掉在水坑里。这就够了。
可以告诉学生,写动物童话,只是拟人,但它们不是人,所以最好不出现“人”。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情况,是因为平时习惯了,生活中我们就是这样说的,在写作的时候,写着写着就忘记了。
说严重一点,是没有进入童话的世界。
虽然最好不出现“人”,但是!既然拟人化了,角色就必须“人格化”。还是那句话:童话不仅仅是“动物说人话”,高级的童话需要“物性”与“人性”的完美配合。
童话,是写给人看的啊,又不是写给小狗小猫看的。
但是,又会出现一个问题。
比如说,猫妈妈带着小猫去动物园里玩。这“动物园”里是什么动物?小猫是不是动物?难道又要来个脑筋急转弯?小猫是一个人的名字?
这个问题,作家冰波在《我的童话感觉》一文中曾指出过,可找来一读。
在童话中出现“蚂蚁说:还让不让人睡了?”与“小禾苗与小狗”哪篇微童话,其实是一个问题,都是还处于人的世界,没有进入童话世界。
写作,不是简单的事。大作家都做不到完美,何况小学生呢?
所以,多多修炼。
我也只是“纸上谈兵”,以此自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