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宫女的生活是怎样的?看似风光,其实并不快乐!

清朝皇宫的女性以宫女居多。当时清政府规定:“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也就是说每三年一次八旗选的是秀女,主要为妃嫔、贵人等,有的也为宗室子弟选福晋;每年一次内务府属旗选的,官书也称秀女,实际是使女(后来也称宫女),她们主要从事服侍、洒扫、杂役等粗活。
据《宫女谈往录》记载:女孩子长到十三四岁,内务府就要按册子送交宫里当差了,这是当奴才应当孝敬的差事。有的人家希望女孩子出去见见世面,一来,每月能挣几两银子,家里又能按时按节得到赏钱;二来,女孩子学点规矩,在宫里调理出来的,图个好名声,借此往高枝上攀,找个好婆家;三来,真要是嫁个头等侍卫之类的,再有人一提拔,不几年也许就发迹了。
但殊不知,宫女生活看似风光,其实并不快乐。正如《宫女谈往录》里所说,“我们在宫里的生活,可以用4个字把它概括下来,那就是‘真哭假笑’”,“我们可以说没有真正痛痛快快地由心里头笑过”。
  
宫内生活,总要受许多有形和无形规矩的限制。比如,当宫女的绝对不能识字,要“行不回头,笑不露齿”,不许大声说话,不许在宫里乱窜,不许说“死”、“杀”等脏话和不吉利的话等等。她们的一举一动都尤需小心,稍不留意就会丢掉差事。
  
许打不许骂:宫里有许多忌讳,骂人可能带出不爱听的话,宫里有句老话“都是随龙过来的,骂谁也不合适”。所以,在宫内决不可以听到骂宫女的声音。因为不许骂,所以宫女们平时挨打的次数就多了,形成的规矩是先打后说话,因此宫女们头上的疙瘩是经常不断的。但打也是有规矩的,对宫女一般是不许打脸的。
  
睡卧姿势:宫女睡觉是不许仰面朝天的,必须侧着身子,蜷着腿,一只手侧放在身上,另一只手平伸着,据说为防止冲撞了殿神。传说,宫里各殿都有殿神,夜晚出来保护太后、皇上及妃嫔们的安全。另外,宫女们睡觉是不许托腮的,说这是哭相,这样睡觉永远也走不了时运。
  
吃饭:在宫里当差,宫女们不仅要干净、利落、整洁,而且身上不许带邪味,更不许有脏味。为了防止身上带腥味,鱼、虾、韭菜、葱、蒜等腥味重的是不能进口的。如果当差时,身上突然冒出脏味,那就是大不敬。为了防止出虚恭,唯一的办法就是严格控制饮食,每顿饭只许吃八成饱,许多宫女入宫好多年都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可想而知,这对十三四岁的女孩来说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不当令的食物不吃:清廷吃东西讲究分寸,不当令不吃,是有严格季节性的。初一,一定吃春盘,普通叫春饼。一月到五月初一,就有各种馅、各种形式的粽子。中秋节有各种月饼,重阳节有花糕。从十月十五起每顿饭添锅子,有什锦锅、涮羊肉,吃这种锅子的时候多,一年里有三个整月吃锅子。正月十六撤锅子换砂锅。到了清明节,就有豌豆黄、艾窝窝等;到立夏,就有绿豆粥、小豆粥;到夏至,就要吃水晶肉、水晶鸡之类的。
  
穿衣打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在宫内当差的宫女却不能随意穿着打扮。清宫的传统是宫女要朴素,说话行动不许轻浮,要有宫廷的气派,宫女不许描眉画鬓,不许穿大红大绿的。除去万寿月(旧历十月初十是老太后的生日,宫中称十月叫万寿月)能穿红的、擦胭脂、抹红嘴唇外,其余时间只能穿两色衣裳,春夏是绿的,有深绿、淡绿、老绿等,可以随便,但不能出大格,秋冬是紫褐色的。
唯一能争奇斗胜的,是袖口、领口、裤角、鞋帮的绦子和绣花,但也是以雅淡为主,不能过分。至于头发,平时总是大辫子,辫根扎二寸长的红绒绳,辫梢用桃红色的子系起来,留有一寸长的辫穗,用梳子梳匀,蓬松着。
传递信号:宫廷里永远是安静的,不许大声说话。在宫里,不管有多高兴的事或多紧张的事都不许吵嚷,都是头贴着头,低声交换意见。多亲热的人也不许拢肩搭背,现出轻浮的姿态。慈禧太后的近侍宫女更是如此。为了不破坏规矩,又完成好工作,宫女们就要学会用眼睛说话,学习传递信息,于是她们发明了一套不喊不嚷也不用嘀嘀咕咕的秘密传递方法,即用右手两个手指头,在左手的手心上,轻脆地拍几下,对方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例如早晨老太后起来,陪寝的宫女伺候老太后穿衣服、进履,帘外的宫女就要随时留心里面的动静,等帘缝里透出两个手指头时,门外的宫女就要给在殿庑下等候的宫女传信号,轻轻地一拍,就要把洗脸水端进来。
  
接见家属:这可以说是宫女们最大的喜事。宫里每年有固定的一天是宫人接见家里人的日子。地点在神武门西边,顺着护城河南岸,沿着紫禁城根往西,很僻静的地方。城墙中间开了一个豁口,有两扇大门,大门里有栅栏,可以隔着栅栏跟家里人谈话,也可以把赏赐的衣物、月钱等送给家里人,也可以接受家里送的土特产,但不许送食物。拿到土特产的小宫女们还可以把这些东西送给小姐妹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