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灰霉病可致减产50%!专家教你最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法

来源:网络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栽培过程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在温室和露地栽培中均普遍发生,一般造成减产20%-30%,损失严重可达50%以上。同时灰霉病还可以引起采后草莓果实腐烂,在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草莓灰霉病:

一、侵染症状

草莓灰霉病可危害草莓地上部的所有器官,包括果实、花器(包括花瓣、雄蕊、花萼)、果柄、叶片、叶柄等,其中以果实受害最重。灰霉病危害草莓不同部位的症状不尽相同,其典型的特征是在高湿条件下病部产生灰色至灰褐色霉层。

叶部发病多从叶缘开始,初期在叶片上形成水渍状斑点,随后由叶缘向内呈“V”字形扩展,有时病斑具有轮纹;染病萼片变成红褐色,花瓣变为粉红色,并逐渐由萼片和花瓣感染果实;

成熟或近成熟的果实容易感染灰霉病,高湿条件下腐烂迅速扩大并向果实内部扩展,整个果实变软,全部烂掉,出现明显的灰褐色霉层。

二、病原菌以及与其它灰霉病的区别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引起草莓灰霉病的病原菌只有一个种,即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l。但近年来,随着对草莓灰霉病和病原菌分子鉴定方法的研究,发现除了灰葡萄孢以外,葡萄孢属的其他4个种也会引起草莓的灰霉病。

表格 1引起草莓灰霉病的病原菌有5种:

三、发病条件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灰霉病菌是一种偏低温高湿的病原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0-25℃。当相对湿度低于81%时分生孢子不能萌发,相对湿度90%~98%开始大量萌发,在相对湿度为100%的水滴中培养24h,草莓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率为78.5%。

草莓灰霉病菌以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飞溅的雨水或者灌溉水在植株上进行传播,花是灰葡萄孢侵染果实的主要途径。

田间草莓灰霉病的发生受种植管理方式、草莓品种以及果实自身状况影响。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条件差的地块,氮肥用量大及连作地块发病重;花瓣脱落迟的草莓品种灰霉病发生严重;草莓果实的成熟度对灰霉病的发生也有影响,随着果实的成熟,灰霉病的感病性逐渐增强。

四、防治药剂及抗药性

用于防治灰霉病的化学杀菌剂可以分为八大类,即苯并咪唑类、二甲基酰亚胺类、苯胺基嘧啶类、N-苯基氨基甲酸酯类、酰胺类、吡咯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吡啶胺类。

表格 2 防治草莓灰霉病的化学药剂主要有8大类:

灰葡萄孢菌具有较高的基因漂移潜力,容易产生抗药性菌株。除了对单个药剂产生抗药性外,同时对几种杀菌剂也会产生抗性,即多重抗药性。田间灰葡萄孢菌菌株主要存在三种抗性机理,即毒剂渗透性减弱,脱毒作用增强和毒性代谢产物转换作用减弱,靶标位点敏感性降低。

为了解决灰霉病抗药性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种植户选择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来进行灰霉病预防,或者与化学药剂搭配使用,提升草莓灰霉病防治效果,延缓抗药性。

五、防治措施

品种选育:

防治病害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措施就是选育和种植抗性品种。但目前市场上尚没有完全抗灰霉病的草莓品种,仅是各品种间的敏感性有差异。软果型的日系品比硬果型的欧系品种相对更易感病。

业措施

棚室消毒:种植前高温闷棚或熏蒸处理对棚室进行彻底消毒,减少菌源。

合理轮作:提倡大棚草莓与水稻、玉米、豆类轮作。

栽培管理:合理定植,建议每亩定植8000-10000株;改善通风和透光条件;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增施磷肥和钾肥;及时摘除老叶、枯叶、病叶和病果,并带出大棚彻底销毁处理;根据棚外天气情况,合理放风,尽可能降低棚内湿度和叶面积露时间,每天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1%以下的时间达6h。

药剂防治:

目前,在很多草莓种植区化学防治依然是灰霉病的主要防治手段。但是由于草莓灰霉病抗药性发展迅速,且有产生多重抗性的特征,很多化学杀菌剂均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因此各地化学药剂的用量和用药频率均大幅度增长,增加用药成本。

同时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往往导致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病菌产生抗药性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建议少用已产生抗性的药剂,多使用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与新型高效杀菌剂轮换使用,以防止和减缓灰霉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如遇连阴天气或棚室湿度大时,可选用百菌清烟剂、腐霉利烟剂等进行熏蒸处理。或用喷粉法以减少棚内空气湿度。

 喜欢的,请点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