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联选萃:林泉(中)
这一篇“林泉”,我们来说一说山居之美。
先看一副写远景的(自书前人联句):
水通花海浮春外,家在遥山积翠中。
上联“水通花海浮春外”,一个“浮”字用得极美——本来是别的东西浮在水面上,现在则是春意盎然、花海无际,流到“花海”里的“水”,反而“浮”到“花海”的上面了。
下联“家在遥山积翠中”,写得十分自豪——要问我家住哪里?且看远山那片绿。“积翠”二字,笔力饱满,既写出了植被的浓密与生机,又言明了居处的幽邃与清凉。
接着看谭**(名字生卒不详)先生一副:
数竿修竹三间屋,千顷烟波万叠山。
这一联,“数竿修竹三间屋,千顷烟波万叠山。”可以说是“联中有画”了——“画“出了一副惬意空阔的山居图。
下面看笪dá重光(1623-1692)先生一副:
竹室依花槛,松云护草堂。
这一副写得摇曳多姿。上联“竹室依花槛”是在说——出门近看,但见俺的“竹室”依偎在清香幽淡的“花槛”之中;下联“松云护草堂”则在说——登山回望,又见苍松挺立,白云回旋,好似护卫着俺的“草堂”。
辛弃疾先生有一首《沁园春·灵山斋庵赋时筑偃湖未成》,描写其罢官赋闲江西上饶时的居处风光。词风刚健豪迈,颇有“松云护草堂”之意趣。大家可以参照体会一下: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接着看赵之谦(1829-1884)先生一副:
亭虚暂放竹映水,岭曲故托山抱风。
上联“亭虚暂放竹映水”,“亭”是“虚”的,“竹”是“虚”的,我的心,当然也是“虚”的——“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我们也常说虚怀若谷,虚心使人进步。其实我们的身体本身就很“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看,自然界所有物体、包括我们人类,都是由比分子更小的原子构成的,而在原子内部,又有电子围绕着极小的原子核在运动。有科学家估算,如果把原子内部空间进行压缩,全世界70亿人、可以压缩成一块方糖那样大小。
接着再看下联“岭曲故托山抱风”,这一句写得太形象了——重重山岭间形成的峡谷,忽纵忽横、或深或浅,会让空气流动起来横冲直撞、变化莫测,这就是“山抱风”呀。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写“地籁”,大家可以借助老先生奔放恣肆的语言,体会一下“山”是如何“抱风”的: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刀刀乎?
下面看戚牧(1877-1938)先生一副:
黄叶村间老渔叟,小桃源里旧人家。
这一副写得宁静而祥和——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老鱼叟,旧人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就像山间无名的野花一样,无关世事,自开自落。
接着看张大千(1899-1983)先生一副:
树看出屋青三面,水为当门绿一湾。
这一副用白描手法,简单明快,写出了自家居处的小环境——树三面,水一湾,后为林,前为泉,两耳不闻山外事,一身自在乐其间。
下面再看赵之谦先生一副:
门外无人雨余山色,松间植杖风起涛声。
上联“门外无人雨余山色”,写出了山居的宁静幽谧;下联“松间植杖风起涛声”,写出了自然的风起云涌。
接着看何绍基(1799-1873)先生一副:
宽拓庭除贪得月,少栽竹树要看山。
大家看这一联,“宽拓庭除贪得月,少栽竹树要看山”,两句话,道出了山居建筑的规划设计原则——就是要善于借景。
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先生,写过一本园林艺术名著《园冶》。其中写到“借景”时说:
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然物情之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
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时,何关八宅。林皋延伫,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堂开淑气侵人,门引春流到泽。
下面看赵之琛(1781-1860)先生一副:
窗中自剪远溪,花里每寄春秋。
大家看,上联“窗中自剪远溪”就是很高明的借景——窗子就好像摄像机的取景框一样,把“远溪”美景给拿来了。
下联“花里每寄春秋”,写得恬淡而潇洒——我无事一身闲,时间都消磨在养花赏花上了。
下面看溥儒(1896-1963)先生一副:
窗前远岫悬生碧,帘外残霞挂熟红。
这一联,“窗前远岫悬生碧,帘外残霞挂熟红”,也是借景。
这里“生碧”与“熟红”对得太绝妙了——“生碧”,写出了满山植被的生机勃勃、青翠欲滴;而“熟红”,则不仅写出了晚霞浓浓的颜色,还写出了其暖暖的温度。
接着再看何绍基先生一副:
空钩意钓鱼亦乐,高枕卧游山自前。
先看下联,“高枕卧游山自前”,这个也是借景,不过不是主动,而是被动,是“窗外青山跳进来”了。
再看上联,“空钩意钓鱼亦乐”,为啥要空钩呢?是在搞行为艺术?还是在学姜太公?——反正我就是既想做钓翁,又不想让鱼儿不高兴。
下面再看赵之谦先生一副:
素琴浊酒容一榻,连山绝涧开重帷。
看上联,“素琴浊酒容一榻”——家里很简陋:琴是素琴,一块板板,几根弦弦,没有镶金缀玉,也没有流苏锦匣;酒是浊酒,聊胜于无;还有,榻是刚需,自然是少不了的。
看下联,“连山绝涧开重帷”,这个一下子气势就出来了——别看家里东西简单粗糙,这里的大环境可壮观得很:
巍巍群山紧相连,条条绝涧频往还,
便如帷幕无重数,别有天地非人间。
接着看戴熙(1801-1860)先生一副:
万壑千岩拥仙府,一筇双屐到松门。
这一联和上一联差不多,口气都大得不得了。
上联“万壑千岩拥仙府”,大意是——我的“仙府”虽然只有几件草房,但那可是“万壑千岩”在簇拥着呢!举目四望,但见“万国衣冠拜冕旒”、“千朵红云捧玉皇”,这样的感觉太爽了。
下联“一筇双屐到松门”,大意是——参天苍松就是我家的山门,看看我每天的生活吧:
晨起云游到日下,夜来高卧唯一榻。
安步当车去复还,芒鞋竹杖轻胜驾。
接着看曾国藩(1811-1872)先生一副:
拄杖每阑归鹤入,钓船时带夕阳来。
看上联,“拄杖每阑归鹤入”——我有道骨,鹤有仙风,前生有缘,今世相逢。我要进家门,仙鹤也紧跟,是不是也要“欲眠与我分半榻”呢?
看下联,“钓船时带夕阳来”——这也是一副绝佳的风景画:
乱红堆里远山微,夕照影中钓客归。
满天风光何处去?尽入吾庐没烟霏。
最后看包世臣(1775-1855)先生一副:
半床黄叶,一瓮白云。
这一副,简直美得一塌糊涂了:
最爱山山黄叶飞,何妨半床共依偎。
莫道白云不可赠,瓮中尽是任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