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七十一:印史著作, 数以百计硕果累累 ; 两岸三地 ,印刷通史合作终篇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古今印刷趣谈之七十一

印史著作  数以百计硕果累累
两岸三地  印刷通史合作终篇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印史著作 数以百计硕果累累
两岸三地 印刷通史合作终篇
1、印史著作  数以百计硕果累累
著名印刷史家、美籍华人钱存训博士在其《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的“绪论”里提到:“近50年来,以中文和外文发表有关中国印刷史的专书和论文不下1000种(按:该书出版于2004年5月,此资料统计至2003年),……在近年出版的专著中,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钱存训《中国科学技术史·纸和印刷》、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和潘吉星《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等书的内容比较全面而详尽,各有其特点。”这是钱先生综览、分析近年出版的有关印刷史的多种专著得出的结论。
此外,近年新出版的有关印刷史的数十种专著之中:范慕韩、万唘盈、张树栋主编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叶再生著《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郝振省主编的《中国出版通史》,马贵斌、张树栋等主编的《中国印钞通史》,都是各有特点且具有填补历史空白意义的重要著作。
近三十年来,各大报刊发表的印刷史文章数以百计,难以统计。期间,中国印刷、上海印刷杂志、广东印刷、北京印刷学院院刊均设有“印刷史专栏”,连续、长期刊载印刷史文章。新闻出版报、光明日报、文物报以及香港、台湾的很多报刊也经常刊发印刷史文章。其中,有不少文章,譬如在捍卫印刷发明权活动中以整版篇幅刊发的张树栋(署名张子谦)的《从社会文化发展看印刷朮的真正起源》、潘吉星的《从考古发现看印刷朮的起源》、李致忠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译刻考》等史料翔实、有理有据的论说,都给争我印刷发明权者以有力的批驳。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由余鸿建先生命题、《香港印艺月刊》用六年时间连载的《古今印刷趣谈》,是香港同仁对印刷史研究与传播作出的可圈可点的重要贡献!
这数十种印刷史专著的出版和包括71篇《古今印刷趣谈》在内的数以百计的印刷史文章的发表,是近三十年来印刷史研究盛况空前、硕果累累的重要标志。
2、两岸三地  印刷通史合作终篇
前已述及,笔者设想编纂《中华印刷通史》的动议,起始于1988年。当时因近代史部分史料匮乏而未能实施。时至1991年,再次申报组织编纂此书,并将其纳入印刷工业出版社八五出版规划时,又因范慕韩会长让我出任《中国近代印刷史》编写组长、常务副主编,负责设计、组织编纂与出版《中国近代印刷史》而搁置。直至《中国近代印刷史》出版后、笔者又临近退休的1996年,再三度申报组织编纂《中国印刷通史》,又因主管领导执意阻挠而无果。中国有句俗话,说是“事不过三”。笔者在三请无望的情况下,只好自立炉灶,在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郑如斯、我社庞多益编审等众同仁好友支持下,开启了自主编纂这部填补历史空白的鸿篇巨著的可谓艰苦进程。好在笔者曾从业印刷27年,且熟悉编辑出版业务,再加上参与编纂的众同仁、尤其是李兴才教授允诺率先在台湾出版繁体字本的通力合作,编纂工作才得以启动,且进展是极为迅速的。此后:1998年11月,在台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集印刷源流之大成的《中华印刷通史》(以下简称“通史”)正(繁)体字本,并同庞多益先生应邀赴台湾,参加了在台北召开的《中华印刷通史》新书发布会(图70-1)和两岸印刷史学术研讨会;1999年9月,在北京出版了《中华印刷通史》简体修订本;    2004年8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北京出版了《中华印刷通史》的压缩版《简明中华印刷通史》;2004年,在台北出版了150万字的《中华印刷通史》繁体增订本。
此外,以香港林和安先生创办的《大中华印艺网》为首的几家媒体在他们主办的互联网上将拙著《中华印刷通史》全文上网,有的还制成光碟电子书在国内外广泛传播。
一部刚写完不久的科技史书,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能有如此多的版本面世,可以说是印刷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尽管没有宣传,消息却不胫而走,引起出版印刷界普遍重视和关注。有朋友说:“如此重要的著作,为什么率先在台湾出版”?(首先在台湾出版)“这给大陆出版印刷界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1]对本书未能率先在大陆出版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当然,更多的是赞誉和支持。譬如:在本书编纂之初,时任中国印刷工业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武文祥先生就代表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     图70-3 张树栋和他主编的《中华印刷通史》增订本  图70-4  在台北出版的《中华印刷通史》增订版光盘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中国印刷总公司和中国印刷博物馆,表示了对本书编纂与出版的支持;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先生、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会长李守仁先生、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资深教授李兴才先生、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沈海祥先生,也以为本书撰写序言、安排出版和提供经费支持等方式,为本书的编纂与出版提供了可贵的支持和帮助;世界著名印刷史家、美籍华人钱存训博士评价此书,说:“此书体大思精、内容详尽,印制精美,洋洋百余万言,采取大印刷史观,除印书之外,更包括证券、邮票、地图、织物,以及其它工商业印刷,对近现代部分,尤为详细,且兼及印刷教育、科研、器材、设备,更非它书所能及”;中国科学院著名科技史家潘吉星教授、北京大学博士导师萧东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研究员、网印协会宋育哲理事长等众多著名学者在本书简体字本出版座谈会上,更以“大创意、大手笔、大格局、大气魄、大突破、大工程、大著作、大贡献、大协作相赞誉。此外,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名誉理事长王仿子、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鲁兵、中国印刷博物馆副馆长魏志刚、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魏裕昌博士和魏尚敬教授、香港印艺学会会长余鸿建、吴竞辉和执委林和安等众多师长、领导和朋友,均以不同形式鼎力相助。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出版印刷界对这部“通史”的重视和青睐。那么,让众同仁如此重视和青睐的《中华印刷通史》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史书,它有什么特点,又是如何面世的呢?作为本书总体设计者、主编和主要撰稿者,笔者有义务向关心它的同仁和读者作如实、简要而具体的介绍和交待。
(1)指导思想和编写方案的确定
编纂史书,尤其是编纂像《中华印刷通史》这样的时间跨度大、内容范围广、需要占有大量史料的史书,指导思想和编写方案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较长时间的酝酿和筹划。笔者从1985年在北京印刷学校讲授《中国印刷史》课程并为其编写《中国印刷史(讲义)》时,开始考虑并接触到这个问题。此后,在十余年倡导和组织编纂《中华印刷通史》(当时叫《中国印刷通史》)的一系列活动中,经过长期、反复酝酿和思考,才逐渐形成和落实。
1988年初,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资深教授李兴才先生率团来京,在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座谈时,畅谈了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的问题。当时观点一致,喜获知音,确有相见恨晚之感。至此,作为编纂《中华印刷通史》的指导思想——“从科技史角度,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印刷史研究作纵向和横向延伸”这一基本思路业已形成。此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笔者再次提出编纂《中国印刷通史》并将其列入八五规划的报告中;在应邀为《中国印刷近代史》所作的总体设计和编写方案的拟定中;在中国印刷博物馆布展方案的研讨和笔者撰写的“源头馆”脚本中;在第一、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完善。客观上,这一指导思想在笔者为《中国印刷近代史》拟定的编写方案和总体设计以及《新闻出版报》用整版篇幅发表的拙文《从社会文化发展看印刷术的真正起源》中,得到了初步的落实和实践。
(2)编写班子的组成和出版单位的落实
笔者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开始酝酿编纂这部“通史”,参加编写的人选早在思考中。作为长期从业印刷史教学和印刷史书的编辑与出版,自著、合著、主编印刷史书二十多种,发表印刷史文章不下二百篇,又亲自设计和参加了诸如《中国印刷近代史》的编纂、中国印刷博物馆布展方案的拟定、毕昇墓碑的考察与论证、历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以及捍卫印刷发明权等一系列有关印刷史的学术活动的专业编辑,对国内印刷史学界的学者及其专长、造诣甚至基本观点,都有所了解,因此,编写班子的组成可以说成竹在胸。事实上,除报纸印刷外(按:报纸印刷原拟请报史专家夏天俊先生撰写,后因故改请《中国金融时报》主任编辑张耀昆先生撰写),这个编写班子在1996年6月初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期间已基本落实。当时的安排是:
1.“源头篇”(后更名为“起源篇”)由笔者撰写;2.“古代篇”中的图书、版画印刷主要由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郑如斯撰写;3.“近代篇”主要由笔者撰写;4.“当代篇”主要由辽宁省印刷技术协会理事长夏炎先生撰写(后因故改由庞多益先生撰写);5.古代、近代、当代篇中的地图、纸币、邮票、织物、报纸、传统印刷工艺技术、辽代印刷、西夏印刷等内容,特邀国内各学科专业的权威学者邹毓俊、马贵斌、包雄初、宋育哲、张耀昆、方晓阳、毕素娟、牛达生撰写。6.全书的总体设计、统稿和前言、后记的撰写,以及目录、附录的撰写和整理,由笔者负责。
编写班子落实之后,亟待解决的是出版单位的落实。幸运的是,参加会议的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资深教授李兴才先生于笔者向其通报情况后,表达了他将全力支持《中华印刷通史》编纂与出版的意愿。时隔不久,兼任财团法人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董事长的李兴才教授,征得全体董事的同意,决定率先在台北出版本书的正(繁)体字本,并提供在北京编纂与排版的经费支持。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本书编纂的后顾之忧。这对将编纂《中华印刷通史》作为毕生夙愿的笔者来说,感激之情,难以言表,且终生不会忘怀!
(3)四方会议和正(繁)体字本的出版
编写班子和出版单位落实之后,恰逢笔者退休之时,编写工作遂于1997年初得以全面启动。由于参加编写的诸位同仁的通力合作和支持,同时也由于笔者因熟悉编辑出版业务而采取了边写边录入、边排版、边校对、边统稿和边审校的流水作业法,当然还由于笔者承担着本书文稿撰写的大部分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笔者在著书、讲学和发表的数百篇文章中反复、多次书写过的,再加上退休后时间充裕,精力专一,进展自然是极其迅速的。到1998年8月,编纂与排校工作全部完成,并将文稿通过网络陆续发往台湾。其间:
——中国印刷工业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武文祥先生于编纂之初,审阅了笔者拟就的编写目录,并将其转呈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商请李守仁会长为本书撰写序言,以示支持;
——北京印钞厂厂长马贵斌先生,将编写方案和目录呈请曾是印刷人的中国文联副主席兼党组书记高占祥先生审阅,高占祥先生高兴地挥笔撰序,表示了对本书编纂与出版的关怀和支持;
——武文祥总经理于参加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六届世界印刷大会之后取道台北,同李兴才先生商讨在内陆出版“通史”简体字本的问题,并达成共识;
——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沈海祥先生致函李兴才教授,表达了共襄盛举,同尽绵薄,由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通史”简体字本的意愿;
——1998年5月1日,李兴才董事长和张和雄董事专程抵京,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四方会议”,并签署了在北京和台北分别出版《中华印刷通史》简、繁两种版本的协议书;
1998年11月1日,笔者同庞多益先生应邀赴台,参加11月6日在台北举行的《中华印刷通史》新书发布会及两岸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新书发布会由中国文化大学印刷传播学系系主任魏裕昌博士主持。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图70-7)、世界新闻大学、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南华管理学院、印刷同业公会、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等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领导、专家学者五十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场面十分热烈。大家盛赞《中华印刷通史》的出版是对弘扬中华文化和填补印刷历史空白的一大贡献。回京途经香港,又受到香港印艺学会余鸿建、吴竞辉、林和安等领导的热诚接待,并出席了由香港印艺学会和观塘工业学院组织召开的座谈会。可见,《中华印刷通史》正(繁)体字本的出版,在台湾和港印刷出版界产生了不同凡响的影响,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图70-8)。
4)电子书光盘和简体修订本的出版
《中华印刷通史》正(繁)体字本出版后,在香港引起一定的回响。香港印艺学会执委林和安先生致函笔者和李兴才先生,提出作为电子出版物,将《中华印刷通史》纳入由他出资创办的“大中华印艺网”的建议,以便让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能够在网上方便地阅读
弘扬中华文化的这部《中华印刷通史》。林先生此举不仅使刚刚面世的《中华印刷通史》增加了一种不同形式的版本,大大扩展了它的读者面,而且是对弘扬中华文化和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大贡献。
前已述及,《中华印刷通史》正(繁)体字本在台湾出版后,内陆个别同仁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其中尤以属于政治术语表述方面的问题引人注目。为适于内陆读者阅读,在不损害历史书籍必须“如实记述”这一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笔者在已出版的正(繁)体字本的基础上作了局部删改和修订。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笔者非常尊敬的老前辈王仿子先生提出了包括当代大事年向中国文化大学董事长、校长赠书留影  表在内的许多凖确而宝贵的意见,笔者一一遵照执行。时至1999年9月,一部印装精美的《中华印刷通史》的简体字本与读者见面了。
2001年5月28日,趁北京召开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和成立中国印刷史研究会,以及台湾资深教授李兴才先生来京之机,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印刷通史》(简体字本)出版座谈会。这是个迟到了的出版座谈会。然而,正因为它迟到了,并且迟到多达一年零八个月之久,才使这次会议更能真实地反映众学者的意见和评价,才更具实际意义。会议由中国印刷技术协
会武文祥理事长和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沈海祥所长共同主持。前文化部常务副部长、时任中国文联主席高占祥,前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时任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会长李守仁,新闻出版总署顾问王益和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名誉理事长王仿子等四十多位领导及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发言中,在盛赞这部《中华印刷通史》的编纂与出版的同时,对尔后的修订工作提出了诸如增加少数民族印刷史、制成光盘出电子书、将重点内容译成外文以广宣传等多种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显然,这些意见和建议反映的是众多同仁对这部《中华印刷通史》及尔后修订工作的青睐和期盼。笔者终身铭感,并致深深的谢意。
(5)《简明中华印刷通史》的编纂与出版
前已述及,1998年11月初,笔者同庞多益先生应邀赴台,参加11月6日在台北举办的《中华印刷通史》新书发布会和随后召开的两岸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期间,不少同仁,尤其是决定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的中国文化大学、艺术学院和世新大学等三所大学的领导,提出希望能在卷帙浩繁的《中华印刷通史》基础上,搞一个压缩本,以便教学(作教材使用)和阅读。为此,笔者与庞多益先生商定,对原著作压缩性编纂与修订。目标限定在四十万字。其中:当代篇由庞先生负责;起源篇、古代篇、近代篇、附录,以及前言、后记、目录整理等由笔者负责,最后由笔者统稿、编辑成书,定名为《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压缩本完稿后,承蒙北京大学郑如斯教授推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其纳入2004年出版计划,于2004年8月出版发行。
(6)正(繁)体字本《中华印刷通史》的修订与出版
2002年中叶,原正(繁)体本出版发行人李兴才教授向笔者提出率先修订正(繁)体字本的意向。考虑到原正(繁)体字本因出版时间仓促所造成的版面、特别是图稿大小、位置等方面存在的缺憾,同时也虑及本书审订出版发行人和著作者均年事已高等因素,笔者才允诺予以修订并拟就修订方案(此方案于本书修订版序中记述详实,此处从畧),提请李兴才教授审议。之后,以李兴才教授为董事长的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迅即审议并通过了这一方案,并决定为在北京修订和排校工作提供经费支持。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此次修订,只是一次初步的修订,诸如“充实少数民族印刷史”等需要增补、修订的一些内容,一时还难以兑现,有待尔后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凖备之后才能进行。
(7)有别于以往印刷史专著的几个基本特点
《中华印刷通史》,时跨五千年,长逾一百五十万字,是一部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融入近年最新研究成果编纂而成的、具有填补历史空白意义的综合之作。因此,它具有与以往印刷史专著明显不同的几个特点:
首先,他是一部以大印刷史观为指导,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的新作。具体讲,它是站在印刷立场,从印刷角度出发,以印刷工艺技术的发展为主线,旁及印刷设备器材与科研、教育等相关领域,全面、系统研究印刷史的综合之作。
第二,它对印刷史的研究作了纵向和横向地延伸,填补了印刷史的导源史、近代史、当代史,以及古代史中以往缺乏研究和很少有人涉足的领域的空白。
第三,他广收近年新发现的诸如战国时期的凸版印花机具,南北朝时期的吹纸印刷,现存最早的唐初印本佛经、西夏木活字印本和泥活字印本、新出土的毕昇墓碑及其研究成果。而这些都是笔者直接参与考察、论证与鉴定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
第四,笔者特邀国内在辽史、西夏史、地图、纸币、邮票、报纸、及织物印刷等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参加撰写,开创了多学科合作研究中国印刷史的新格局。因此,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第五,它收有包括百余幅彩图在内的图片五百余幅,列表八十多张,用小四号字、大16开精装精印、带函套,图文并茂,印装精美,为读者所喜爱。
(8)两岸三地出版印刷同仁合作的结晶
《中华印刷通史》的编纂、修订与出版,凝聚着海峡两岸众多同仁的心血,是两岸三地出版印刷同仁合作的结晶。
从内陆方面看,在高占祥、李守仁、武文祥等众多领导的支持和庞多益、郑如斯等十位著名专家学者的参与、协助下,成功地编纂了这部时跨五六千年、长逾百五十万字、集中国印刷术起源与发展之大成的《中华印刷通史》,并继而出版了它的简体字本和压缩本。
台湾方面,以李兴才教授为董事长的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既资助了《中华印刷通史》初版的编纂与出版,又倡导、资助了“通史”修订版的修订与出版,还成功地举办了在台北召开的《中华印刷通史》新书发布会和两岸印刷史学术研讨会。
香港方面,香港印艺学会执委林和安先生,在余鸿建、吴竞辉等领导和李兴才教授支持下,率先将《中华印刷通史》在其新创办的“大中华印艺网”上成功上网,并制成电子书光盘,为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和关心中国印刷术起源与发展的外国学者阅读这部“通史”提供了方便。
编纂、出版《中华印刷通史》,需要大量史料的积聚和鉅额资金的投入。庞多益、郑如斯、邹毓俊、宋育哲、毕素娟、牛达生、马贵斌、方晓阳、张耀昆、包雄初等各相关领域权威学者的参与,大大提高了这部“通史”的品质和权威性;以李兴才为董事长的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以武文祥为理事长的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以沈海祥为所长的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等不少单位和个人,为此慷慨解囊,为这部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华印刷通史》的编纂与出版,为弘扬我中华文化和再创印刷之辉煌,谱写了一曲高亢宏亮的赞歌。这是两岸三地同胞亲情的体现,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是祖国终将统一的先兆!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