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成本分析的配合差异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解释权)属原创作者,或资料提供者;财税微波 仅提供传播平台,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处理;可通过文末留言,或与“财税微波” 或 “丁潇” 或 “作者” 联系,进一步沟通交流。

以下为本文:

续前一篇

前一篇《说说制造业的成本分析》中有说明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我们套一个case核算看看:

项目 标准 实际 差异

A材料

80KG@5.5=440

85KG@5.8=493

53

B材料

20KG@90=1800

15KG@90=1350

-450

合计

2240

1843

-397

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A料=(85-80)X5.5=27.5

B料=(15-20)X90=-450

合计-422.5(有利差异)

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A料=(5.8-5.5)X85=25.5

B料=(90-90)X15=0

合计25.5(不利差异)

总差异-397(有利差异)=数量差异-422.5+价格差异25.5

到此为止看起来似乎很美满,然后与车间讨论就可以发现新大陆:

1)没超耗也没有少耗,投入的材料总数是100KG与标准耗用的投入100KG相符;

2)之所以会产生有利差异,是因为标准配方是A料80KG+B料20KG,车间改成了A料85KG+B料15KG;

于是经过一番确认,产生一个新的问题:这是配方的差异。这在成本会计学里面,称之为「配合差异」(Formulation variance;Coordination difference,或称配方差异。车间的朋友通常比较能接受配方差异的手法)或称之为「混合差异」(Mix variance,也称产品结构变动差异)。

混合差异不是只有制造业才有

配合差异(或混合差异),在实务上会在很多行业里面有多种面貌的表现。我们先看所有行业都会遇到的,产品毛利率中就会遇到「配合差异」,此处称之为「混合差异」更传神。我们直接看一个假设性的甲商贸企业某一期的销售毛利,做成以下表格做说明:

项目

预算

实际

差异

A商品

1000吨、营收1000万;

毛利率25%,毛利250万

1500吨、营收1500万;

毛利率25%,毛利375万

500吨、营收500万;

毛利率0差异、毛利+125万

B商品

1500吨、营收800万;

毛利率20%,毛利160万

1000吨、营收533万;

毛利率20%,毛利107万

-500吨、营收-267万;

毛利率0差异、毛利-53

合计

2500吨、营收1800万;

毛利率22.8%,毛利410万

2500吨、营收2033万;

毛利率23.7%,毛利482万

0吨、营收+233万;

毛利率+0.9%,毛利+72万

从表中可以看到数量没变动、就A商品多500吨同时B商品减500吨,因为A商品的单价与毛利率高,所以实际的毛利率比预算高出0.9%增幅4%,毛利增幅17.6%;前述的毛利率差异与毛利增幅就是「混合差异」,在经济学上就称之为「消费的变动」而不是「消费量的变动」。

配方差异的应用案例

台湾早期刚引进塑胶产品时,W老板经营亚克力板的制作销售,由于W老板的工厂比较小,起步又晚,市场差不多是老前辈垄断,W老板只能接一些薄板的订单。为此W老板困扰不已,眼睁睁的看着老前辈呼风唤雨,自己兢兢业业、起早贪黑的却没什么利润。

某日,W老板的女儿刚从大学毕业,看到老爸愁眉苦脸的,一番恳谈与细算后,W老板发现到市场上按KG计价销售,而不是按片计价销售,而薄板的加工成本比较高,导致薄板的利润偏低,厚板按KG计价销售时,反而因为加工成本低,利润高。

W老板在女儿的分析中得到启发,于是大胆的将厚板的定价下调5%,薄板的价格上调20%、同时要求工厂停止生产薄板,专心生产厚板且在能力范围内囤积厚板库存;W老板的营销战略实施后,市场的变化形成竞争对手的薄板销售越来越好,而W老板的厚板生意也渐渐起色,不到几个月的时间,营收规模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但利润明显好转。到此为止W老板觉得是时候放手一博,于是向银行贷款扩产车间产能并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机器,并且进一步调高薄板的定价,也就是「把瘦鹅赶到对手阵营」。除此之外,W老板开始往原料市场整合,就这样经过几年后,W老板取得市场老大的话事权,才把市场的定价方式改成按片,避免砸到自己的脚。

这个真实的故事是一个非常久远的小故事,而且是成本差异分析中的「混合差异」的应用案例,那个W老板后来也成为台湾的领军人物之一。W老板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别人看到自己的产品利润微薄时,可能就是怨天尤人或想方设法采用贿赂买主的采购部门的方式,而W老板虽然也不避免随从市场习惯,但还是从成本分析中嗅到「商机」。

PS、那个W老板,很多人认识的,这里就不明白讲了。

感 想

同样的数据,有些人的分析说明就是混天暗日、日月无光,生性积极的人就可以看到里面暗藏的商机。成本分析的数量差异、价格差异、配方差异如同产品成本分析中的基本功一样,虽然不是高大上,但研究的深,还是很好用。应用的方法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办不到。

齐至德(DALECHI)2019-7-14于东莞

PS、后面要说明配合差异的核算,篇幅会比较长,所以今天就写到这里,以免篇幅太冗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