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教育面对的压力:你的原生家庭焦虑吗?你有辨析信息能力吗
三联的记者总结的最后一点是,「父母的原生家庭就很宽松,没有被严厉督促的经历。」如果用我和队友的经历说,更准确一点是,如果父母原生家庭的经历证明焦虑带不来幸福人生,就更趋向于不对下一代焦虑。
队友和我一样在主流教育体系的督促下长大,十多岁被爸妈从河北扔到天津最好的中学寄宿,高中毕业去了英国念当时热门的精算专业,计划着回国从事他们家熟悉的金融行业,美好人生似乎指日可待。
事实是多年以后和婆婆聊起来,她总后悔自己当年太过严厉,在儿子们心智还不成熟的时候强迫他们进入不熟悉的高压环境。很多年来队友和父母的关系都不亲密,一直有沟通上的障碍。热门的专业能换来相对高收入的工作,但幸福感一定高吗?他毕业后花了很多时间才找到相对得心应手的领域和状态,还总不忘回家愤愤地和对女鹅说,“宝贝以后还是别做金融了。
据观察我们读者里不焦虑的父母数量一点也不少。但为啥焦虑的声音总比不焦虑的大,更耸人听闻,更容易传播?
当每家教育机构都在想尽办法提醒家长提前学习有多重要,多学一些有多重要,就非常考验家长分辨信息的能力了。想一想教育机构们是真的极其在意你家孩子的未来发展吗,还是因为他们强调得越夸张,焦虑的父母就越多,贩卖的速度也会更快一些?
当代父母真的挺难的,需要时时警醒不被这种宏观叙事带跑偏。
这几年还有一种流行说法,“现在很多地方普高录取率不到50%,不抓紧高中都上不了!” 慌乱听信的人很容易冲动下又给孩子多报两班,实际上可以去查一查当地教育局的数据,2018年北京中考考入普高的概率约为85%,上海大概65%,而且这里面存在着的马太效应,就是说百分率很大程度是被区域周边比较落后的初中给拉下来的,不能代表每所中学的普遍状况。
社会建构提供的选择越来越多,就越需要爹妈掌握一个重要技能:在庞杂的信息库中替小朋友筛选出真正有效的,并且辨析和消化,再做适合他们的决策。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我也在慢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