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雅丹和彩色丘陵有什么区别?
丹霞、雅丹和彩色丘陵的区别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
无论是丹霞,还是雅丹,抑或是彩色丘陵,作为科学概念,它们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学术界时有争论,普通人无法区分亦不足为奇。
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呢?
一、丹霞与雅丹
简单地说,就是“风蚀雅丹、流水丹霞”。
“丹霞”指红色砂砾岩经流水侵蚀长期风化剥离而形成的赤壁丹崖地貌,其特征是红色的孤立山峰、绝壁和断崖。这一名词最早是地质学家冯景兰提出的。1928年,他在粤北韶关市仁化县考察时,发现这里的红色砂砾岩层历经几千万年,在水蚀和风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形状独特的山峰、石桥、石洞,便把这种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1939年,地质学家陈国达又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它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
但是,陈国达并未对“丹霞地形”这一名词进行详细的定义。直到1961年,才有学者提出“丹霞地貌”的概念并进行了界定。1983年《地质辞典》对丹霞地貌的定义如下:
“指厚层、形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人们对丹霞的认识出现了一定的分歧,关于丹霞地貌的定义达到了20多种。但不管怎样,“赤壁丹崖”依然是丹霞地貌的最基本特征。
我国已知的丹霞地貌有1005处,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四川的蜀南竹海和七洞沟,属于幼年期丹霞;贵州赤水丹霞,属于青年期丹霞;江西的龙虎山,属于老年期丹霞;而丹霞这一名称的诞生地——广东韶关丹霞山则属于壮年期丹霞。
“雅丹”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风。强风长年累月不断吹蚀在地面形成垄岗状地貌。地表上出现一系列相间排列的不规则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垄脊和沟槽的走向与主风方向基本平行。漫长的风蚀使地表最早出现孤岛状平台或小山,有些不太坚固的小山又被强风吹蚀成石柱或石墩,乍一看,就如同一座荒废已久的古城。比如新疆克拉玛依乌尔禾的魔鬼城,就是其中的代表。
“雅丹地貌”是上个世纪初瑞典科学家赫定和中国学者陈宗器在我国罗布荒漠中进行探险考察时发现的。赫定在1903年出版的《中亚与西藏》一书中,根据维吾尔语的发音把这种地貌称为“Yardang”。中文“雅丹”一词出现略晚,它第一次出现是在1936年陈宗器先生所著的《罗布淖尔与罗布荒原》一书中,陈先生根据“Yardang”的发音把它音译为“雅丹”。陈先生对雅丹情有独钟,数年后他的女儿出生,他给女儿起的名字就是“陈雅丹”。
“雅丹”和“丹霞”中尽管都有“丹”字,但“雅丹”的“丹”与红色无关,它只是音译时的用字,雅丹的颜色取决于岩石本来的颜色,既可以是红色,也可以是红色之外的任何颜色。“丹霞地貌”的“丹”字是红色的意思,它是指红色的砂砾岩,“赤壁丹崖”就是丹霞地貌的典型特征。
二、彩色丘陵与丹霞
“彩色丘陵”简称“彩丘”,是由杂色岩石构成的丘陵状地貌。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彩色丘陵有两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一是有平缓起伏的丘陵,二是丘陵的岩层含有丰富的色彩。这么说来,布尔津的五彩滩被称为新疆最美雅丹,显然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丹霞和彩色丘陵的形成都离不开红层。丹霞地貌中的石头坚硬,所以能够形成悬崖峭壁,而彩色丘陵多为相对松软的泥质岩,容易风化,经流水或风蚀之后便变成低矮的丘陵,无法形成绝壁断崖。张掖国家地质公园中既有彩丘,又有丹霞。丹霞地貌主要在肃南县康乐乡和白银乡境内的冰沟一带。因此,如果在张掖想看科学意义上的丹霞,那就必须在导航中输入“冰沟丹霞”才可到达。
在甘肃省张掖倪家营一带的彩丘中,也有一些比较坚硬的红层,形成了少量的陡崖坡,有些学者把它定义为“彩丘式丹霞地貌”。我想这也许是张掖把两块并不相连、地质性质并不相同的地区捆绑在一起的原因。
只是,“彩丘式丹霞地貌”这一提法,并未得到学界普遍认同。当年,张掖以条件尚不成熟为由主动退出中国丹霞地貌联合申遗,其苦衷除了经费不足外,学界的意见不统一,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吧。
不过,对游客来说,无论是在张掖还是在韶关,亦或是在新疆的魔鬼城或五彩滩,都能切切实实享受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似乎没人在乎它究竟是什么!
【原创】文/图:孙成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