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养老”后,我庆幸自己曾在北京那样努力过

你好,我是小筠。

研究生毕业后,我在北京工作了4年。去年八月,我离开北京回到老家,在老家的一所大学里工作。

回来后,亲戚同事经常问我,还是回来好吧?回来有车有房,生活轻松,在北京,挣得再多也没用,买不起房……

每当这时,我都随声附和,但心中却不以为然。

事实上,回来待的时间越长,我越庆幸自己曾经北漂过,庆幸自己曾经那样努力过。

01

在北京时,我一直是一个加班很多的人。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早上五点多就到公司上班了。后来公司负责人无意间看到打卡记录,我“劳模”的形象便在全公司妥妥地树立了起来。

相熟的同事都好奇地问,她们都说你早上五点多就来上班了,是不是真的?

其实,我并不想刻意凹一个'劳模”的人设,但对于自己的加班,也并不讳言。不过,虽然工作繁重,我从不觉得自己的生活如何被工作毁掉,我依然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情。

那时,日剧《我,到点下班》正在热播,朋友圈里很多人都在追,并且信誓旦旦,要身体力行这样的工作观——到点下班,拒绝加班。我一直没看那部日剧,但对于加班一事,我有几分固执的想法。

我在北京的一家出版社前后待了三年多,这三年来,我的收获和成长都很多。

我的同事大都是名校硕士毕业,有不少还是海归。而我本科念的是三本院校,硕士只是一所普通的211,而且外语超烂。以这样的学历和能力,居然能和这样一群学霸同事共事,老实说,我是心怀感激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出版社招聘时,对外语大多是有硬性规定的。因为如果没有相当高的外语水平,操作外版书就会很困难。而我居然顺利进入了一家中宣部直属单位,究其原因,想来想去,只能解释成人品爆棚。

所以,我一直很珍惜这个工作机会,时常怀着学习的心态。对于领导交代的每一件工作,我都努力去做好。从不会觉得:我211硕士毕业,你就叫我干这个?

在出版社的第一年,我负责运营一个公众号,那个公众号是专门宣传“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在那一年多时间里,我将稻盛和夫的著作读得烂熟于心。

稻盛哲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工作方面,他强调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有牺牲精神和利他之心,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很多企业家大批团购他的著作,然后发给员工,作为内部培训的教材。

我最开始阅读稻盛和夫的著作时,觉得这实在很像黑心企业老板给员工的洗脑书,要榨干员工的最后一分心力,使其为之卖命。

但是读的次数越多,我对他的观点就越发认同:对于我这种没背景没能力的人来说,除了拼尽全力努力工作,在工作中提升自己,在现阶段,难道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去改变人生吗?

当然,我也说不清自己是境界提升了,还是被成功洗脑了。

但是我一直记得,在学生时代,老师总告诉我们“知识改变命运”,要用功读书。

当时,我对老师的话,是不以为然的,觉得不应该将大好青春埋葬在枯燥的习题册中。于是逃课、看闲书、谈恋爱,等到二十多岁,当年该吃却没吃的苦,都加倍地还了回来。

我想过无数次,如果能重回学生时代,我一定加倍用功读书。特别是把英语四六级过了。

所以后来我告诉自己,工作和学习是一样的,千万不能耍小聪明。做好了三四月份的事,到八九月自然有答案。

02

我做了一年多的新媒体编辑,公众号粉丝涨到了三十多万。后来,我转到另一个部门,担任纸质书的产品经理和责任编辑。

该编辑部主管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女性,工作起来很拼,对下属也很真诚,但对于她的管理方式,我起初不太能适应。

甚至,刚到这个部门的时候,我无数次炸毛,想要辞职不干了。那时,我觉得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被用在琐碎的事情上,工作变得毫无意义。

当时,领导让我接手一个畅销书作者的项目,那位作者在我们社出了不少书,本本畅销。她是名人,又是个工作狂,不分白天黑夜地在群里说各种与书相关的事儿,领导要求责编随时在线。

雪上加霜的是,这位作者又经常去北美,跟国内有时差,所以做她的项目,我不得不做好随时投入工作的准备,精神高度紧张,就算在假期,也不能完全放松。连大年三十,我都在星巴克工作。

那时,心高气傲的我觉得这样当编辑实在太憋屈了,简直沦为了作者的助理。所以有段时间,我真的很想离职。

好在,这个时候,我读了一年的稻盛和夫哲学在我身上发挥了作用。

稻盛和夫在《活法》里说:

迄今为止,有很多优秀聪明的人投奔到京瓷的门下,但偏偏就是这些人,据说是因为看不到公司的前途而辞职。结果留下来的,不少是头脑不够灵活、平凡、连跳槽也缺乏自信的“庸才”。

但是,过了10年、20年,这些“庸才”居然成了各部门的骨干乃至领导……是什么让他们从平凡变为非凡的呢?

是不厌其烦、默默专注于一件事情的力量, 是拼命过好“今天'的力量,是将'今天”不断持续的力量。

换言之,将平凡变为非凡的就是这个“持续”……

“持续”与“重复”是两回事,不是漫不经心地去重复与昨天一样的事情, 而是今天胜过昨天,明天胜过今天,哪怕是微不足道,必须不断地改良、改善。这样的钻研创新是加速成功的催化剂。

北京的工作机会实在太多了,说句“老子不干了'再去找下家,真的非常容易。所以北京也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定力。

有时所谓的机会,其实是一个陷阱。毕竟,老话说得好,滚石不生苔,转业不聚财。

过于急功近利,就往往会在意料不到的地方驻足不前。

后来我想,我自己本身也不太擅长社交, 换个新的环境,重新与同事建立关系,还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社交成本。

另外,我的年纪也摆在这儿了,可能很快就要结婚生娃。虽说自己毕业后这几年还算顺利,但社会还是很残酷的,适婚适孕女性在职场上受到歧视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而我所在的公司在这一点上非常包容,非常人性化。

所以,我最终没有辞职。

后来,我自己也想通了,无论是作者还是领导,她们对我的“折磨'都并非恶意,只是想把事情做成,想把书做好。

而工作本身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构成我个人价值的一部分,为做好每本书而努力,不仅仅是给作者卖力,也是为了自己。

毕竟我的名字也是要印在书上的,如果书做得不好,自己又有何光彩?所以,我端正了心态,也放低了姿态,不再抱怨,踏实苦干。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写过,“不再当秘书的最好方法,便是尽量把现在的秘书职务做好。”

我在心里告诉自己,少想,多做,这份工作就是我的天职,我绝不辞职。

转变心态之后,我也逐渐找到了工作的乐趣。我的业余爱好是阅读与写作,而我在上班时间干得最多的事儿,也无非是这两样。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还有薪水可拿,我还抱怨什么呢?

03

我在北京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把家从五环外搬到了二环内搬到了公司附近。有的同事上班可能需要花1-2小时的通勤时间,而我走路上班只需要15-20 分钟。这让我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

我为什么早上五点多就到公司上班了?主要是因为北京天亮得很早,四点多就天亮了,我早上的状态也是最佳的,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工作,这都是黄金时间,我不想浪费掉。

由于我任劳任怨,吃苦耐劳,据说作者对我也非常满意,说我“认真而且专业”

没多久,那位一度让我痛苦不堪、想要辞职走人的部门主管升任总编辑,她把我调出原部门,让我自立门户,成立新部门,招聘新员工,有新的好选题,也交给我做。

她带着我见了很多以前只能在电视上见到的人,使我有机会当面聆听他们的高见。在具体的工作层面,我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那时,我时常想起奥美集团董事长Shelly Lazarus在2016年哥大商学院毕业典礼上说过的话:“人生有时要给自己一点恐惧和压力,一旦扛过茫然的阶段,就会进入加速期。”

我很庆幸自己扛了过来,如今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同事跟领导说,“小筠幸运,她一来我们部门就接手一个很成熟的项目,所以现在可以自立门户。”

领导后来私下告诉我,“你来之前,这个项目有多少人接手过啊!

我本来很想交给小A的,她刚来的时候,我也特别喜欢她,特别看好她,但是她一下班就找不着人,国庆长假期间,作者在群里发信息要资料,她敢七天不回作者信息,回来跟我说她手机没电了……

你是领导的话,你会用这样的员工吗?不是你幸运,而是这个项目一般人接不下来。

我曾做过一套战线拉得非常长、但又非常紧急的书。那时,领导在五月下旬告诉我,这套书要赶在618预售,所以必须要在此前开机印刷。我当时想,时间这么赶,这怎么可能做得到!

后来,她与我一起将当前的工作进度捋了一遍,把要做的事一条条写在笔记本上,然后把那张纸撕下来给我:“这么干就行,我们能完成。”

从她办公室出来的时候,我的手都是抖的。我明白618这个节点的重要,所以我不会说不可能,我自己也不想错过618的流量。

况且如果领导觉得可以完成,我却说不行,那我不是太怂了吗?她敢这样安排,我就敢干。但我心里又很明白,我就是不睡觉,我也干不完。

后来,领导又告诉我,“当你很想做成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的时候,如果你觉得自己实在做不到,你就应该想,有谁可以帮你。然后借助别人的力量,把事情做成。

于是,她向公司高层说明情况,并召开了一个动员会,我负责的项目便获得了公司的大力协助。

那段时间,总编室给我们开绿灯所有审校老师都在加班看我的稿子,别的稿子都往后排;其他项目部的同事也暂停手中不太着急的活儿,参与进来;

营销物料及各大平台的赠品由营销编辑负责跟进;繁琐至极的下厂流程则由超级有经验的编辑姐姐负责;美编的同事周末为我们加班到半夜12点,做各种电商图,光是一个详情页,就改了近10版;

还有我们的强大外援——特级语文老师们,即便他们本身有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但依然加班加点为我们看稿……

就这样,事情虽然多,但一件件有序地完成, 图书按时预售并捷报频传。那一年,这套书加印了4次,卖了100多万册,实现码洋6000多万元。

每当回想这一历程,我总是感动于同事们的努力、团结与配合,为自己能身在这样的团队深感庆幸——一个好的团队不在于人多,而是心齐。

同时,对领导所说不轻易说“不可能、做不到”,要学会借助别人的帮助与力量把事情做成”的观点,我深表信服。我想,只要能一直记住这句话,我将不再惧怕任何困难和挑战。

04

通过这段经历,我越发感觉到,工作是很能塑造人的,通过努力工作,我们终将会成为自己渴望成为的那个人。就是这种渴望,如同一条看不见的绳索,操纵着我们的每一个选择。

是北京的职场,培养了我的拼劲与狠劲。

是在北京赚到与存下的钱,给予我选择生活、重新开始的勇气与底气。

是在北京从事的职业与认识的朋友,使我纵然离开了北京,依然能以兼职的形式,与热爱的出版业发生关联,那些兼职收入,也构成了我的“fuck you money”。

最重要的,是在北京认识的那些有趣的人与丰富的活法,始终激励着我孜孜不倦地追求自我的心灵建设与知识视野的更新,去追求一种经过审视的生活。

我想,不管我活到多少岁,不管我在哪里生活,只要能始终保持这样一种状态,我就始终拥有真正的青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