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修辞辨
人 教 版 《教 师 教 学 用 书》对 《再 别康 桥 》做 了指 导 性 解 读 ,其 中在 “ 问题探 究 ” 部 分对 “ 悄 悄 是 别 离 的 笙 箫 ” 做 了 重 点 解 读 : 如 何 解 读 “ 但 我 不 能 放 歌 ,/ 悄 悄 是 别 离的 笙 箫 ;/夏 虫 也 为 我 沉 默 '/沉 默 是 今 晚 的 康 桥 ! ” 这 几 行 诗 ? 这 几 行 诗 是 《再 别 康 桥 》一 诗 的 高 潮 所 在 。 承 上 一 节 “ 寻 梦 ” 的 奇 想 ,诗 人 在 此 思 路 急 转 , 由 梦 境 回 到 现 实 。 “ 放 歌 ” 是 不 可 能 的 ,美 好 的 时 光 已 经 过 去, “ 我 ” 现 在 只 能 悄 悄 地 只 身 离 去 。 别 离 的 笙 箫 响 起 来 了 ,夏 虫 也 为 我 的 离 别 而 沉 默 不 语 。 离情 别 绪 越 来 越 浓 。 “ 悄 悄 是 别 离 的 笙 箫 ” 一 句 匠 心 独 运 ,将 “ 悄 悄 ” 比 做 “ 别 离 的 笙 箫 ” ,化 静 为 动 ,化 虚 为 实 ,化 无形 为有 形 ,化 无 声 为 有声 ,具 有很 好 的 审美效 果 。“ 沉 默 是 今 晚 的 康 桥 ” 一 句 也 有 类 似 的 效 果 。 ( 句 中 着 重 号 为 笔 者 所 加 ) 显 然 ,编 者 把 “ 悄 悄 是 别 离 的 笙箫 ⋯' 沉 默 是 今 晚 的康 桥 ” 这 两 句 当做 比喻句来 解 读 ,我认 为 这 是值 得商 榷 的 。 比喻 ,一般 分为 明喻 、暗喻 、借 喻 三 种 。 当 然 ,在 实 际 语 言 运 用 中 ,比喻 有各 种 灵 活 的用 法 ,也 有 许 多 变 化 形 式 ( 比 喻 的 变 式 ) ,如 引喻 、倒喻 、较喻 ( 分强喻 、弱喻 、等 中学 语文教 学参 考 · 高中 20 1 5 12 ) 、博 喻 和 反 喻 等 。不 管 哪 种 形 式 的 比喻 ,都 离 不 开 两 个 基 本 的要 素 :首先 ,从客观 上来说 ,喻体 和本体 必须在根本 上 、整体上 有质 的不同 ;其 次 ,喻体 和本 体 在局 部 上有相 似 之 处 。黄 侃 在 《读 文 心 雕 龙 · 杞 记 》中 说 :“ 但 有 一 端 之 相 似 ,即可 取 以 为 兴 。” 这 里 说 的 是 兴 ,实 际 上 也包 含 了 比 的 规 律 。 如 李煜 的《虞 美人 》:“ 问君能 有几 多 愁 ,恰似 一 江 春水 向东 流 。” 首 先 , “ 春 水 ” 和 “ 愁 ” ,在 本 质 上 是 不 可 混 同 的 ,然 后 才 能 在 数 量 的 众 多 、 形 态 的 绵 延 不 绝 上 有 某 种 相 似 处 。 又如 ,秦 观 《浣 溪 沙》:“ 自在 飞花 轻 似 梦 ,无 边 丝 雨 细 如 愁 ” 。 “ 梦 ” 和 — 花 ” 是 异 质 物 ,二 者 在 自在 和轻 盈 上 有 相 似 处 ;“ 愁 ” 和 “ 丝 雨 ” 是 异 质 物 ,二 者 在 无 边 无 际 和 细 小 尖 锐 上 有 相 似 处 。 这两 句 都是 绝 佳 的 比喻。李 煜 以 “ 春 水 ” 喻 “ 愁 ” ,化 虚 为 实 ,化 无 形 为 有 形 ,生 动 形 象 地 突 出 “ 愁 ” 之绵长无尽 。秦 观 以“ 梦 ” 喻 “ 飞花 ” ,化 实为 虚 ,传 神 地表 现 了 “ 飞 花 ” 的 空 灵 缥 缈 ,不 可 捉 摸 ;以 “ 愁 ” 喻“ 丝雨 ” ,化实 为虚 ,新 奇别 致—— 不写愁 如丝雨 ,却说 丝雨如 愁 ,一 反 常 人 的 比 喻 习 惯 ,妙 不 可 言 。 我 们 再 来 看“ 悄 悄 是 别 离 的 笙箫 ” 这 个 句 子 。句 中的 “ 悄 悄 ” 是副词 ,指 “ 没 有声音或声音 很低 ; ( 行 动 ) 不 让 人 知 道 ” ,“ 笙 箫 ” 是 名 词 ,指 “ 两 种 管 乐 器 ” 。 二 者 风 马 牛不相及 ,连异质物也算 不上—— 因为“ 笙箫 ” 是 物 ,而 “ 悄 悄 ” 不 是 物 — — 根 本 无 法 比较 ,相 似 处 更 无 从 谈 起 。 “ 沉 默 是 今 晚 的 康 桥 ” 这 句话 中的 “ 沉 默 ” 和 “ 康 桥 ” ,情 况 也一 样 。“ 悄 悄 是 别 离 的 笙 箫 ” “ 沉默是 今 晚的康 桥 ” 这两 句话 的 主体 和客体 没有相似 之处 ,构 不成 比喻 关 系 ,所 以 ,这 两 句 话 不 是 比 喻句 。既然 不 是 比喻 句 ,《教 师教 学用 书》所 谓 ⋯ 悄 悄 是 别 离 的 笙 箫 ’ 一 句 匠 心 独 运 ,将 哨悄 ’ 比做 ' 别 离的 笙箫 ’ ,化静 为 动 ,化 虚 为 实 ,化 无 形 为 有 形 ,化 无 声 为 有 声 , 具 有 很 好 的 审 美 效 果 。 ' 沉 默 是 今晚 的康 桥 ’ 一 句 也 有类 似 的效 果 ” 的 赏 析 是 空 泛 无 据 站 不 住 脚 的 。 窃 以 为 ,“ 悄 悄 是 别 离 的 笙 箫 ⋯'沉 默 是 今 晚 的康 桥 ” 这 两 句 是 倒 装 句。 其 正 常 语 序 应 该 是 “ 别 离 的 笙 箫 是 悄 悄 ( 的 ) ⋯' 今 晚 的康桥是沉 默 ( 的 ) ” 。 其实 ,倒装 现象 在古典诗歌 中 大量存 在 。倒 装或 出于 押韵 的需 要 ,如李 绅 《悯农 》:“ 锄 禾 日当午 ,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餐 ,粒 粒 皆 辛 苦 。” 如 果 把 “ 锄 禾 日 当 午 ” 改 为 正 常 语 序 “ 日 当 午 锄 禾 ” ,那 么 “ 禾 ” 就 与 “ 土 ⋯ '苦 ” 不 押 韵 了 ;或 出于平 仄 的需 要 ,如 王 维 《山居 秋 暝》:“ 竹 喧 归浣 女 ,莲 动 下 渔舟 。” 正 常的顺 序 应 该是 “ 浣女 归 竹 喧 , 渔舟下莲 动 ” ,而 此顺 序 不 符 合 律 诗 的平仄 要 求 。或 出于 强 调 的需 要 ,如 叶梦 得《水调 歌头 》“ 秋 色 渐 将 晚 ,霜 信报 黄 花 ” ,其 中 “ 霜 信 报 黄花 ” 应 为 “ 黄 花 报 霜 信 ” ,将 “ 霜 信 ” 前置 ,表 面是写 景物 的凄 凉 ,实 则强 调 了诗 人 晚 年 生 活 的凄 楚 。 或 出于意 境 的考 虑 ,如 辛 弃疾 《西 江月 · 夜行 黄 沙道 中》“ 七 八个 星 天外 ,两 三点雨 山前 ” ,如果改成 正 常语序应 该 是 “ 天外 七 八 个 星 ,山 前 两三点 雨 ” ,词 的意 境 美 就会 大 大 削 弱 。此 外 ,还 有 为 追 求 “ 新 意” 或者 句 式 的 错 落 参 差 之 美 而 倒 装 的 。 学者 黄 国彬 曾把周 作人 、徐 志 摩放 在一起 比较 :“ 徐 志摩 的节 奏 感远胜 周作人 ,其句法也远 比周 作 人 的句法 多 变。徐 志摩 懂 得 长 短 交错 ,懂 得 活用 各 种 字数 的停 顿 , 有时更 能活用倒装 和欧化 句法 ,是 胜过周作 人 的一 大 原 因。” ( 《余 光 中的大 品散 文》) 我不 敢确 信 这样 的总体 判断是否精 当 ,但徐 志摩诗 文 中 “ 能 活 用 倒 装 ” 是 铁 的 事 实 。 如 “ 他爱 折玫瑰 :为她 的色香 ,亦 为 她冷酷 的刺毒 。他爱 搏狂 澜 :为他 的庄严 与伟大 ,亦 为他 吞噬 一切 的 天才 ,最 是激发他探 险与好 奇 的动 机 。” ( 《北 戴河海 滨 的幻想》) 这两 句话就 是典 型 的 “ 状 语后 置 ” 。又 如 “ 轻 轻 的 我 走 了 ⋯ '哨悄 的 我 走 了” ( 《再 别康 桥 》) 这 两句诗 也 是 典 型 的 “ 状 语 前 置 ” 。 “ 悄 悄 是 别 离 的 笙 箫 ⋯ ' 沉 默 是今 晚 的康 桥 ” 这 两 句 诗 分 别 将 “ 悄 悄 ⋯ ' 沉 默 ” 前 置 ( “ 是 ” 亦 前 置 ) ,用意有二 :一 是为 了让节 奏整 齐 ,押韵和谐 ,强调音节 的波 动性 , 注意完整 的音乐旋律 ;二 是为 了强 调离别 时“ 物 ” ( 笙箫 和康 桥 ) 的情 态 ,以 达 到 “ 物 犹 如 此 ,人 何 以堪 ” 的 情 感 升 华 。
———
(沉默:
基本含义
(1) 一言不发,沉寂的,不再说话的。如时刻场合氛围或者情绪上引发的沉默。
(2) 不爱交谈的,如性格上的沉默寡言。
常年到:“沉默即代表默认”,这也是因情况而定的,不得一概而论,其也可代表纵容放任或不与干涉的态度,亦可能是反抗或拒绝。
词性分类
形容词。
造句:她平时性格就内向,为一个沉默的人。
作动词。
造句:他听到这个解释后,他沉默了一会儿又继续说下去。
作名词。
造句:人们常说:沉默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