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1教学手记——刘亮程可以不那么担心了

刘亮程的《寒风吹彻》被选入教材后,《语文学习》曾约刘亮程写稿,就《寒风吹彻》的谈了他个人的建议,其中,他说:“这篇文章入选课本是我没想到的,不是它不好,是我的好多文章都比这篇更适合。它在我的村庄文字中也是特别的一篇,那些太寒冷的文字,可能不是适合孩子阅读。当然,把这样的文字呈现到中学生面前,说明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长大了。”刘亮程先生字里行间隐隐担忧我们难以读透这篇文字的心情让我们感动,我也曾疑虑这样的文字交给这些中学生,是否有些沉重或是太深刻,是否无论怎样讲解,都无法与学生的思想、思维融合。

其实,现在来看,我们的疑虑是不必要的。且看学生自我阅读的结果。

寒风吹彻

——孤独在看见的岁月中循环

高二(4)班何旭景

寒风有许多到来的方式,刘亮程将其喻为“寒风吹彻”,我尝试做一个揣测:单个暴露的灵魂与躯体本就很难不被吹“彻”的。

作者说,“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文章出现了四个生命体,自然连带了四冬。但除“老人”的冬、“姑妈”的冬、“母亲”的冬和“我”所经历的那一夜寒冬以外,还应有一个冬天是“我”目见此种种后来临的。以下做出阐释。

“我”的冬天。如作者所言,他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而这一次的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只是这次从头至尾是一个人。如果当时有同村的、邻村的路人同行,似乎就有共御寒冷的屏障,作者的心态就有所改善,不至于冻僵了。无法保证每一次上路都有同行者,都有所谓的“同舟共济”,这是我们都了解的,“有没有人同路”完全取决于客观,因此作者所经历的“一夜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也是生命中的必然。人们难免沦为自己抵御寒风的境地。由谦卑而生,人们本就孤独的,作者懂得隐藏温暖之时,即心境与灵魂茕茕独立之时。

“老人”的冬天。“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冬天弄冷的,是老人的“一副表情”“一种心情”,也连带了“整个人生”。为什么老人坐在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我想,因为老人所经历的寒冷,刚好凸显了这些温暖的无力与苍白。生命是孤独与苍凉的。“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我们认为他死了”,皆出发于“我”“我们”,而老人终是死了的,不排除社会大多数人的冷漠与事不关己,但他也一定死于每个人极强的主观下的压迫所激发的孤独感。他生命中深藏的一点温暖“我们”看不见,一个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我”也没想到他“太巨大”的寒冷,两个陌生的灵魂相互独立,互设隔膜,谁也窥不见谁。

“姑妈”的冬天。显然,文中的“姑妈”是个爱热闹的人,她不愿长久地将自己封存于冬天的寒冰中,她想在春天其乐融融,让彼此的心境相依偎。但暮年的生命已经不再有亮丽的色彩和洋溢着生命力的希望。至于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不是母亲亦或是“我们”无视亲情,而是关于姑妈的一个又一个冬天,数不尽的寒冷与等待,让亲情的载体——“我们”趋于平淡与日渐接受了,这是一种麻木,但更可以说是一种妥协,对冬天的一种意义上的妥协。而妥协带来个体的反思与自省。姑妈在人生的冬天里渴望交流,母亲却需要先度过自己的冬天。再亲近的两个个体都是孤独存在着的。害怕孤独,也懂得别人需要缓解孤独,但却爱莫能助。寒风所到之处,此时应更为凛冽。

“母亲”的冬天。她有七个儿女,看似热闹、亲情满溢,但作者说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越热闹的境况下在落得一独身之时就越落寞与空虚。面对母亲的寒冷,以“我”的身份,与母亲应是极为亲近的,也只无能为力。正因身份特殊性,这样的“无能为力”,我们称作孤独焚烧后的平原,有一野的无力。因为人们本就孤独,母亲的人生中经历过多少次寒冬以及她如何御寒,其冷自知,不为他知。这是人们至高也至冷的孤独感,像是深秋最后一片落叶悬在最高的枝头,摇摇欲坠,无人可伸手将它摘下,了之。

“我”所观望、所思想的这一切都不能以“我”的意志为转移,人们自身的孤独性,迫使寒风吹彻我们每一个孤独的个体。

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

——《寒风吹彻》深度阅读

高二(4)班  曹竟

假如你的一生不幸地被寒风吹彻,请将心口所有刻骨铭心的苦难埋葬在阳光看不见的地方,因为往后峥嵘的岁里,寒冷都会与你同在,因为它会悄无声息地躲进你生命挥之不去的影子里。

一个人过冬,拖着故乡的月色——仅有的行囊,将泛黄的旧日一遍遍地咀嚼,直到寒风回忆起来也显得苍白。雪花呜咽着带走了黄土地最后的味道,空气里弥漫着的是空空荡荡的苦涩,那是一个村庄做的平凡无奇的梦,在漆黑的夜,村里的每个人都在以一种看不见的形式过着自己的冬天。

火炉上烤着前一个冬天里陈旧的回忆,苦难被随意地晾晒着。每一个活着的人都不得不与每一个悄然而至的冬天立下契约,无论等待与否,冬总是如约而至。也许常常自勉,圣人有情而不累,殊不知冬早就将每一个准备过冬的人,日日夜夜给读透了,“因为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它从心的最深处敲开了那扇,老得推门尚需“吱吱吖吖”的木扉,它也不急着进来,任仍由屋内灯火通明,里面的人半生憔悴。

里面的人将那双冻得发紫的手收回,叠在僵硬无法跪地的膝盖上,将最后一星半点的火苗在胸口熄灭。雪已经开始落了,人也该返程了。回家的路早已被雪随意篡改了方向,所有记载着个人信息的路标都被悄无声息地涂抹干净,这是人与那纯粹的寒冷最为原始且虔诚的会面。因为雪不会顾及你逐渐冰凉的心口,亦或那冰原是否“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你便再也无法照管好自己。”也许断裂地融化了一半的坚冰,此时漂洋过海,直到一个未标记过的远方……

也许我们对生活全部的爱,就在于此:一种对于可能逃避我东西悄然的激情,一种在火焰下燃烧的冰凉。因为痛过,所以懂得;因为爱过,所以慈悲。而我生命里仅剩的半点温暖,是被反复折叠的时空里的锚,将我的生命一层层地加厚加重,不能压缩自己的世界,不能简化自己的灵魂,反而要你在整个一季的冬天结束时,将这所有的寒意收进自己的灵魂里,不论代价为何。

好像每一代须缔造自己的英雄,伏魔胜绩,因为唯有这胜绩,好让自己过的每一个冬天都能生存与连续。而在组成的每一个关节上都额外的生硬,也格外的深刻。闭合的开关,每一个参与并进入的生命都一同构成了时间这个巨大的滚轮。只是在每一个不同的故事里,因为叙述者的不同,每一件事的份量也各不相同。年轻的时候储存的多的热情与温暖在旷日持久的冬天逐渐淡没,逐渐耗尽。

于是几个人彼此凑在了冬天的同一个角落里,小人翼翼地拍打掉蔓延至全身、早已麻木的寒气,热切地幻想起心底那座仿佛休眠了若干世纪的火山:滚烫的岩浆可以喷涌至冻僵的四肢,好让生命以那微乎其微的方式延长着。

谁也不知道每个人不经意埋下的山是否因为沉寂了数个世纪,而干涸。死火山谷底的积水已经长出了一层厚厚的苔藓。死亡成为了寒冷的代名洞,抽干剥尽了每次生命迸发的力度热度强度。

于是有几座看不见的山已经消亡,触进了厚厚的泥土里,再一次一起呼吸,一起生死。“天热了过来喧喧”,转眼间,生命的火花向四周散去,终成了一捧黄沙一怀土,到了冬天的脚下,冬天的最深外——那早有耳闻的禁地,插满了过冬的无数的所求与愿望,随着冬天的远去,也一起消失不见了,终成了剩下来的那群人心底的一个谜,生死经历了这么多场,谜也埋了这么多个。

寒风吹彻,有些人宁愿凝视自己的命运,“若没有对生之绝望,就不会有生之爱”也许为了改变雪的冷漠:一次次将自己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人就应当在这冰冷而燃烧着的有限世界,带着所有真实的苦难,与永恒的长寂而生活!

如何“拟”出深情!

——解读《寒风吹彻》

高二(4)班罗祉僖

在众多写景散文中,我们时常会读到“我喜欢……”“……的……是多么令人欢喜。”“从……吹来了一阵悲伤的风。”这般表达情感的语句,但这类话语通常不会给人以深刻的情感,把景物表现得很机械,大多是因词语过于直白导致表达出来的内容十分苍白。刘亮程的《寒风吹彻》,许多表达避免了这一点,带给读者强烈而深刻的阅读感受。

刘亮程是如何表达的?

简言之,是拟人。我列出几个句子,以便于比较分析。

1.“……寒风还是进来了。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裂缝。”

2.“……好像是有意让雪知道这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我这个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3.“而这次,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都对付我。”

以上三个句子,单纯地读就觉得话里有话。这三个句子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拟人,这个东西,看似很简单,我们也用,其作用我们也很熟悉,就像是我们答题时所写的一样,将寒风、雪、寒冷拟人化,赋予他们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各自的特点。但之所以刘亮程的文章读起来韵味十足,是因为他将这个手法运用地格外独道,他运用的拟人拟人化程度更深,更加的人格化,更具有人的形象和特色。

就例如句子1,我可以写“寒风从墙上的一道缝隙中走了进来”,这个也是拟人,但只是寒风能够跟人一样走了。我们用“走”“跑”“跳”“说”这种词语起到的效果,只是给物质装上了假肢,能动了,但至于寒风与作者之间感情和联系,是一点没有的。而刘亮程用的是“熟悉”,也是将寒风拟人化,但其中便暗含了寒风不仅是可以走进来的人,而是与家中的缝隙相熟的、作者的老熟人。再与前文联系,与前文讲述寒风侵袭家中的基调相联系,寒风就自动被物化成为了一个人活生生的熟人,一个熟人带着冷气进来了。但是这个人,不是人,是寒风。同时,通过这种将物质潜移默化拟人化的方式,对于建立读者与文字之间的联系,也有意外的效果。例如句子3,“收拾”“对付”这两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基调,暗含了作者和寒风之间的从属关系,因为只有在关系亲近的长辈对于晚辈,或者是有这从属关系的人之间才会使用“收拾”这一词。而寒风又是被拟人的物体,那么就相当于是寒风是作者长辈或者是作者要听命的人,构成了作者和寒风之间的从属关系,作者必须听命于寒风、受寒风的制约。由此这般,拟人的用处就被自动赋予了感情,并且用处也就被艺术化了。

综上所述,我们在使用拟人的时候,要用心建立人与拟体之间的情感关系而不只是用一些“假肢”似的词语。

2020年10月31日星期六

写于苏州昆山家中

品读《寒风吹彻》

高二(4)黄天馨

刘亮程先生在《寒风吹彻》中将冬季和寒风定义为人生苦准,而那些飘飘扬扬的雪则是一个又一个坎坷。

不似辛弃疾一般 看尽世间冷漠,阅尽王朝懦弱后,把栏杆拍遍,始终坚守着自己那颗炙热的赤子之心;不似史铁生一般,历尽命运不公,尝尽人生之苦后欣然接受,始终坚守着自己那颗温暖坦然的心。刘亮程极为深刻地剖析了人一生中经历苦难,由量变到质变,在寒凉的人生冬季里麻木了自己的过程。不加粉饰,无以辩解,这就是世上的多数人面对苦难时无奈接受、无力回天,逐渐麻木的真实写照。

关于苦难,即冬季的寒风与冰雪,作者的认识有量的积累。雪落在那些年落过的地方,雪年复一年,如期而至,在相同的季节里落在相同的地方,一如人的一生,没有穷尽般地一次次经历"雪”,经历苦难。“经过许多个冬天后,我才渐渐明自自己再躲不过雪”作者经历了太多次冬季终于明白自己“躲不过”,人生的“雪”早以已脱离了空间,深深地刻入了他人生的纵深刻度里,刻进了时间,刻进了人生,即使逃到温暖的城市也无法躲避那落在岁月里的雪与寒冬。

人的一生经历了太多苦难,终有一天被冰雪与寒风压垮,这是质的飞跃、是心灵的麻木,“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侵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作者终是没能躲过“生命本身的冬天”,那一股寒风不是由外侵入而是由内袭来,一旦心灵的冬季已至,再厚的棉衣也不能捂热寒凉麻木的心,“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苦难总是一步一步地弄冷人的心。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在缓缓消逝的岁月里,人一步步走向麻木,最终换来寒凉的心灵。“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下得越来越大的不只是屋外的雪,更是人心中的雪;彻底黑透的不只是屋外的天空,更是像母亲一样早已沉寂麻木衰老的心

刘亮程没有给我们留下充满希望、期待明天的话语,没有留下勇敢面对、逆天改命的豪言.甚至没有留下一丝余地,只是平静地留下一个黑暗的绝望的结局,却又因此愈发触动人心,揭示了多数人的人生轨迹:在严寒与苦难的生活里,踽踽独行。面对坎坷,始终敬畏,始终恐惧,用一生去学习与命运和平相处之道。

《寒风吹彻》的理性与感性

高二(4)班  崔佳欣

《寒风吹彻》将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寄托在“雪”和“寒”两种物象之上,明灭闪烁于其宇里行间的,还有刘亮程丰沛自如的情感。于这篇文章理性和感性的调和交织中,可以看见刘亮程在寒冷中的挣扎和希望,痛苦麻木的挣扎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理性在于对客观事物的冷静判断。“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这是刘亮程对雪,对岁月一次长久和深邃的注视,一次与自我达成的和解。试图过无视,试图过逃避,但那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雪还会下,岁月还会流逝。所以经过多个冬天的审视和思考,他终于有了理智判断后的坦然接受,有了从容却麻木无助的心灵。“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会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或许是重复的现实,让他不断重复的思考,他终于觉悟——苦难是人生的背景色,岁月会让颜色愈来愈厚重,没有人可以阻止这一切,没有人能得到救赎。正如《百年孤独》中所说“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人的归宿是孤独,一次次的审视过后,让刘亮程终于选择客观淡然地接受了事实,但他的心依旧燃烧着希望。

感性则在于对意象的捕捉并借以抒情。“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他似乎对雪、对冬天、对岁月,都只剩麻木,但内心却依旧充满炙热的力量以及迎难而上的信心和毅力,他的灵魂依旧年轻,敢于直视生命赋予的苦难和平庸。他不为客观事实的桎梏而自怨自艾,他选择用勇气和感性的灵魂,直面苦难,直面生命。“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见雪。但我知道雪在落,漫天地落。”或许是听见了雪落下的声音,亦或是据心灵的猜想,虽然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从脚底油然而生的寂寥和无助感,那是他借雪而抒发的主观情感,一种感性的情绪,诗情的外露。
 “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基崖的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史铁生如是说。我想在《寒风吹彻》这篇文章中,刘亮程所唱的苦难之歌,便是理性与感性交织的生命诗篇。

风雪·不归人

高二(4)班周非

“寒风吹彻”,文如其名。裹挟着凛冽的寒风,其文字亦像雪,像风一般,直击你的灵魂深处,刺骨、扎心。叫人不禁拢了拢外衣,回过神来,又不禁哑然失笑。寒冷吗?冷的。只是隐深的,还有一点温暖。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一年又一年的雪落下,我已经三十岁了。“漠不关心”却又暗自“期待”,我期待的到底是什么?是雪吗?或许并不尽然。那么冷的雪,冻伤我的手,那么寒的风,吹坏我的骨头。风雪纵然是我的敌人,可风雪也已然成了我的故人。每一个冬天都是一场盛大的死亡,熬不过去的人啊,就这样。在风雪中永远闭上了眼。一如我的姑妈,也一如那个老人。或许我的母亲也一步一步的接近着他们,可幸好,这个冬天没能留住他。而我呢,三十岁的年纪,不那么年轻气盛了,却仍在成熟的路上。“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我也循着那条一样的路,走向我无法逃避的冬天。可我还在期待着,期待着纷飞的大雪,期待着雪落后的又一个春天,期待漫长岁月,真的能够漫长。

“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这无关客观的温度,无关棉衣的厚度,只是一阵寒风,从深处袭出。爱是温暖的,却也是少的可怜,我必须节俭。那么,当我的爱失去了载体,又将会发生什么?我不敢想象。“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了,靠什么去留住?”老人是我第一次看到的被冻死的人。他的身上还有温暖吗?即使还有那么一点,当他选择在大雪中永生的那一刻,也尽数散在了风雪中,不知飘去了哪片荒芜的田。正因为给他的一杯热茶,我总是对他念念不忘。半个时辰的炉火,当然无法温暖他的贫寒一生。我帮不了他,也帮不了我的母亲,甚至帮不了我自己。死亡对他来说或许也是一种意义的解脱。破烂的旧棉衣,倒不如大雪给他举办的一场堪称“浪漫”的葬礼。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着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我们都是岁月这条路上的不归人,在风雪中,孤独的游荡着。在静默中,静默着。隐深的温暖呵,但愿还能在隐深处,温暖着吧。

(0)

相关推荐

  • 【感悟生活】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曾几何时,读到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尤其是在读到一篇<寒风吹彻>时,方才知道"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一语竟然出自此文.我想,大概不会有 ...

  • 寒冬腊月盼春风

    寒冬腊月盼春风 图文/网络    整理/大连人的图书馆       冰雪中的冬天,让人看到的是银装素裹,白茫茫一片.这样的时节,冬,在冷飕飕.空荡荡的广场上徜徉,真的好冷.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屯 ...

  • 北京的寒风,冷冷冷。

    多余的词--- 北京,北京,中国首都, 一年四季,大不相同, 这个冬天,最后一月, 寒冷,寒冷,寒风冬季, 可以晚来,从不缺席. 风中,风中,心里更冷, 羽绒加身,北漂孤影. 心里的梦,木有完成, 此 ...

  • 除夕,用往日的艰辛,温暖未来的幸福

    曾经的那些苦难都已远去了,那些孤独的春节在我们的血脉中留下了伤痕,也让我们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爱.除夕,用往日的艰辛,温暖未来的幸福,又到春节,怀念那段漂泊异乡的岁月. 异乡的春节,是寒冷的孤独 漫天飞 ...

  • 清晨,深深祝福!

    生命因为有了微笑,才无限美妙:寒冷的冬季,因为有了你的问候,才如此美好:冷冷的,是呼呼的寒风,暖暖的,是我深深的祝福!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生命因为有了微笑,才无限美妙:寒冷的冬季,因为有了你的问 ...

  • 百荷踪影/散文:遥想一树凌雪怒放梅

    遥想一树凌雪怒放的梅  文/百荷踪影 记得那个阴雨涟涟的季节里,有一段浓得化不开的日子,是伴随着风雨飘摇的魔影远逝的.她像美丽的梦,在晨曦醒来的刹那,伴随着微凉的晨间秋风,她便顽皮地变成了东方破晓的红 ...

  • 20210219教学手记——刘亮程散文的时空思维:叠加与递减

    刘亮程以独到的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准确地说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从人的角度出发,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是必然涉及的主题:从自然的角度思考,人之于自然的影响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刘亮程的<最大的事 ...

  • 20201227教学手记——我想培养一个校园里的“刘亮程”

    我非常喜欢王硕! 他很帅气,挺拔,阳光,标准的明星脸庞,甜甜而又温朴的笑容,写一手潇洒的钢笔字--你不能不喜欢他! 更让我心动的是他有别于其他同学的善良,他的善良是细腻的,是敏感的,是多维的,是频发的 ...

  • 20210506教学手记——如何让我们的表达更有逻辑

    <风向标>试卷一套一套做下来,感觉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每套题都有诸多亮眼之处,本公号会不断推出该套试题写作的实践例文.欢迎大家指导! 本题命题人是南师附中张小兵老师 说明:想写好作文,就必 ...

  • 于微小之中感受生命的宏大——《核舟记》教学手记

    一. <核舟记>是一篇实物说明文的文言文,在教本里属自读课文.我想,为什么许多老师要把这篇古文当成一篇说明文来教呢?我绝无此意. 课例的构成并不拘泥于文本本身,而是在于教者的角度与研读.或 ...

  • 20210510教学手记——是拆还是留?结果不重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 ...

  • 20210514教学手记——2020年全国二卷作文试写、点评与修改

    2020年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 ...

  • 20210515教学手记——从思维导图看学生的阅读思维

    阅读的本质是通过文字识别,读懂作者的观点,读懂观点的前提是读清楚写作者的思维脉络.因此,思维导图往往被用来梳理论述类文本的逻辑思路.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者呈现出的思维导图判断学生的阅读过程及阅读结果的科 ...

  • 20210430教学手记——教学改革应该体现在课堂形态的改变上

    昨天常熟UWC学校的同行们来我校探讨交流中文教学问题,其中,听了我一节课.听课后带队彭老师说:出乎预想之外.我问他,之前的预想是什么,出乎预想之外又指什么.他说:根据他的想象,体制内学校的课堂,学生很 ...

  • 20210426教学手记——把屈原比作“犟驴”,你敢吗?

    海子在评价荷尔德林的诗歌时说:"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其实,真正有思想的表达,不都应该是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吗?是的,语文学习应该是先把学生心中的烈火点燃,而不是一味地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