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灭夏:原来还是一场“复国”之战
夏朝末年,夏桀作恶多端,残暴不仁,导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史书上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将夏桀比作酷热无情的太阳,询问“太阳”何时去死,自己愿意与夏桀一起去死,可以说连当时夏朝国人对他都恨之入骨,这时商汤“顺应天意,吊民伐罪”,发起了一场推翻夏朝的正义之战。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商汤灭夏不只是一场“顺应天意,吊民伐罪”的正义之战,更还是一场复仇之战、复国之战,商汤替祖上夺回失去的江山。也就是说,大禹从商族手里夺取江山,商汤再从夏桀手里夺回江山。
根据《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泽被万民,德行高尚,于是帝舜舍弃儿子商均,选择了大禹为接班人。本世纪,在海外发现的周初青铜器遂公盨上的铭文,是最早记载大禹治水传说的资料,上面有“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等文字,意思是大禹治水功德无量,由此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不过遂公盨中没有提及帝舜。
问题在于,当时阶级与私有化已经出现,帝舜为何不传位商均,而禅位于大禹?《五帝本纪》中说“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不少大臣建议帝舜传位商均,但帝舜只以商均“不肖”一笔带过,至于如何“不肖”史书并未交代。从史书记载来看,帝舜的高尚品格跃然纸上,但从人性与部族利益来看恐怕并非如此。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帝舜与大禹背后各自都有部族,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即便帝舜愿意禅让,帝舜手下人愿意吗?一朝天子一朝臣,大禹上台后帝舜很多手下必然很难像以往一样得到重用。相反大禹部下会推动他称王,犹如赵匡胤的陈桥兵变,部下会推动赵匡胤做皇帝,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帝舜与大禹之间的权力交接,用禅让制来解释显得非常苍白无力,或许恰如《竹书记年》中记载的帝舜囚禁帝尧与其子丹朱一样残酷无情,即“昔尧德衰,为舜所囚”等,大禹也对帝舜与商均做过类似的事情。
也就是说,大禹集团从帝舜集团中“夺取”了江山,由此建立了夏朝。至于帝舜之子商均,《五帝本纪》中说帝舜去世后,大禹让位给商均,但诸侯都不理会商均,全都去朝拜大禹,后来大禹顺应天意称王,给了商均一块封地,即“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
那么,帝舜与商族有何关系呢?鲜为人知的是,其实帝舜就是商族始祖,与帝喾、帝俊本来就是同一个人。
欲解释这一问题,首先看一个细节:“商均”这个姓名非常特别,姓氏竟与商朝之商是同一个字。按照先秦贵族“氏”之来源,绝大多数都源于地名,韩、赵、齐、秦等都是先为封地后成姓氏,只有少部分如司马、王等源于官职或身份。《竹书纪年》中说“帝舜二十九年,帝命子义均封于商,是谓商均”,说明帝舜将儿子封在了商地,因此儿子称呼就变成了“商均”。从商地上看,商均应该与后来的商朝存在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可以通过帝舜身份揭开。
帝舜是五帝之一,鲜有人将他与商朝联系,但从文献记载来看,帝舜就是商族始祖。《礼记》记载:“殷人帝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商汤)。”《国语》记载:“商人帝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除了舜和喾不一样之外,契、冥、汤都一样,连用的祭祀方法都一样。东晋郭璞认为“俊亦舜字,假借音也”,也即帝俊就是帝舜。甲骨文出土之后,唯独《山海经》中才记载的帝俊身份也大白于天下,原来他是商族始祖,商契之父。综合各方文献记载,学者闻一多在《天问疏证》中解释“帝降夷羿,革孽夏民”时说:“帝即帝俊,一曰帝喾,又曰帝舜,即东夷人之天帝也。”后来,郭沫若也认为帝舜就是帝喾,也就是帝俊。现代学者张开焱认为:“典籍中关于帝舜的传说,是直接或间接从帝俊那里转换过来的。当帝俊主要故事转换为帝舜传说后”,帝俊就变成了一位“专职”的始祖神,帝舜“专职”人间君王。
由此可见,大禹取得的政权,实际上本来是商族人的,至于大禹如何取得政权,以及商均是不是商契,这些疑问还未解开。
不过,帝舜部族毕竟是一个庞大的部族,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让新生的夏朝时刻有危机感,于是大禹与夏朝采取分化瓦解、迁民固土等的办法,巩固了夏朝的统治。
大禹继位之后,部分帝舜部族向其臣服,大禹将商均封于虞地,继承虞舜的部分地盘,所以商均后来成为夏朝的有虞国国主。反过来说,部分不服大禹的前朝残余,大概是被处死,或者迁徙到了更远的地方。与此同时,大禹将王族中的斟寻氏、斟灌氏向北迁徙到了帝舜之都——帝丘,犹如周初在商人地盘分封周人宗亲一样,以震慑前朝势力,所以在后来太康失国期间,太康侄子、仲康之子“夏后相”为了躲避寒浞的追杀,逃到了帝丘,《左传》中说“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相”。
关于帝舜之都——帝丘,《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说“颛顼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孝经·援神契》中说“帝舜生于姚墟,即东郡(濮阳)也”,所以如今河南濮阳冠以“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之名。2005年,考古发现高城遗址(帝丘),规模极其庞大,包括仰韶、龙山、二里头、殷墟等各个时期的文化层,让史书上的这些记载变得更为可信。
总之,在大禹经营下,帝舜部族遭到大幅度削弱,其中商朝祖先这一支投靠了大禹或夏朝,商汤造反之前一直是夏朝的臣子。比如,在夏朝第七任帝王“夏后杼”时期,黄河又一次爆发大水,《竹书记年》与《国语》中记载“帝杼十三年,商侯冥死河”,商侯冥治水而死,其中的夏朝臣子商侯冥,王国维认为他就是甲骨文中的“王季”,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商朝始祖之一王亥之父。
所谓天道循环,让大禹始料未及的是,帝舜一支后代潜心经营,实力越来越强,400年后一举推翻了夏朝,成功“复国”。而商汤“复国”之后,又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以至后世关于夏人去向的记载无比稀少。
参考资料:《史记》、《国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