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执着古礼,又善于权谋;权谋不能胜人,执着却害死朱允炆

方孝孺在明代儒学发展史上是个具有开创性的人物。他师从于宋濂,其学问远超于当时的一些名士,是宋濂最得意的弟子。他从小便立志明王道,致太平。而他的志向也得到了朱元璋、朱允炆祖孙二人的支持,得以实行于现实。只是他的儒学理念太过于呆板。他认为现实不太平是因为没有实行周代完美的礼仪制度,只要将古礼在现实中推行,天下就会达到大同。可惜这种王道观念太过于固执,不符合现实。而这也形成了他性格的一部分,执着古礼。但他又不是那种书呆子,朱允炆对朱棣的一些策略多出自方孝孺之手,有些其实非常高明。只是对手不简单,导致谋略为空。就这样一个矛盾的人对于朱允炆及自己的结局却格外执着。

方孝孺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被吴沉、揭枢推荐给朱元璋。朱元璋对其举止端庄、学问渊博极为喜爱,他对皇太子朱标说道:“此庄士,当老其才。”方孝孺就这样被朱元璋定为朱标的未来智囊。后来朱标去世,朱允炆也顺势继承了方孝孺。洪武二十五年,又有人推荐方孝孺,朱元璋道:“现在不是用方孝孺的时候。”等到朱允炆即位,方孝孺才正式被启用。朱元璋之所以这么重视方孝孺,其实还是基于他的谋略这一点。虽然他当时没有展现出来,但是朱元璋善于识辨人才。

朱元璋

建文三年,燕兵攻打大名府。当时朱允炆心中已经有些惊慌,为了取得朱棣的谅解,表面上罢黜了齐泰、黄子澄。而朱棣得寸进尺,又要求解散盛庸、平安、吴杰统率的兵马。齐泰、黄子澄不在身边,朱允炆便向方孝孺咨询建议。方孝孺的建议也富有心机。他说道:“燕兵久驻大名府,天气炎热又大雨连绵,不用多久,燕兵当不战自疲。应急命辽东诸将进入山海关,攻打永平府,真定诸将渡卢沟河直捣北平。这样一来,燕王必将挥师自救。我方以大军紧随其后,趁其不备攻打于他。这时前后夹击,燕军必将大败。现在燕王奏书正好送到京师,估计假装同意他的意见,稍微拖延一下回书的时间。这样一来一往,一个月就过去了,其将士必将心神懈怠。我军趁此时机调兵遣将,谋定而后动,不难成功。”朱允炆深以为然,便以此行事。可惜朱棣并未将奏疏当回事。

朱允炆

五月,盛庸、平安、吴杰发兵袭扰燕王饷道。朱棣遣指挥使武胜再次上奏,请求解散三人兵马。朱允炆准备同意他。这时方孝孺又建议:“罢兵之后,军心难以再聚,千万不要受其迷惑。”朱允炆直接将武胜斩杀。不过这并不影响朱棣进军。

后来北方军事形势越来越严峻。方孝孺又提议实行离间计。燕王世子朱高炽仁厚,其弟朱高煦狡诈,受到朱棣的宠爱,一直想要取代朱高炽。方孝孺建议让锦衣卫千户张安携带玺书前往北平赏赐世子朱高炽。想以朱高煦与南京私下有联系为引给朱高煦创造中伤朱高炽的机会。朱高炽未曾起封便将书信送至朱棣处,巧妙地化解了这一计谋。

建文四年五月,朱棣率兵到达江北,朱允炆急忙下诏征集四方兵马勤王。方孝孺又建议道:“召集兵马太过匆忙。需派人与燕王商议割地议和,好拖延时间。北方兵马不擅长水战,南方船队一集结,我们尚且有一战之力,最终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可惜,大军未集,陈瑄率领水师投降燕军,朱棣顺利渡江。

谋略不成,剩下的便是执着。燕军渡江之后,朱允炆心中惶恐,不知所措。大部分大臣都建议朱允炆暂时逃离南京,以图后举。可是方孝孺却坚持不允许朱允炆这样做。他坚持等待援兵,即便城破,也要与社稷共存亡。国君死社稷,这是儒家的古礼。朱允炆最终同意了他的建议。可惜李景隆与齐王主动开门纳降,朱棣不费一兵一卒便拿下了南京城。朱允炆也只剩下死社稷这一条路了。

其实朱棣在攻打南京之时曾得到姚广孝的建议,让他一定要保证方孝孺的性命。可惜方孝孺太过固执。朱棣让方孝孺草诏,宣布朱棣即位。方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大怒,即刻命人将其押解至外,凌迟处死。不仅他自己要死,还连累了十族都被诛杀。

参考文献:《明史》。

本文由@以史为伴原创,欢迎关注、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