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斑斑|中国人用漆历史可溯至八千多年前

上世纪七十年代,浙江宁波余姚村民在建设排涝站时无意中发现了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实中国是世界农耕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四十年之后,同样是在余姚,距河姆渡遗址7公里的三七市镇井头山附近,又是当地的村民对一处地质勘探点遗址信息的主动报告,考古专家终得以与这个有着八千多年历史的贝丘遗址“不期而遇”。

所谓“贝丘遗址”,是一种以文化层中包含人们食余弃置的大量贝壳为显著特征的古代遗址类型。“井头山遗址是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也是浙江和长三角地区首个贝丘遗址,为研究全新世早中期中国沿海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独特案例。”2021年4月召开的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与会专家和学者对井头山遗址的发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让我们走进井头山遗址,看看我们的祖先如何最初利用蔚蓝之海。

放羊人让遗址重见天日

考古遗址的发现,常常带有一定的戏剧性和偶然性。因厂房建设的需要,井头山旁的土地早在几年前便已经被征作了工业用地,杂草丛生,2013年10月,一家地质勘探公司在这里做土建地质钻探,钻探后的取土散落了一地。当地村民王维尧、王维新兄弟俩经常来这里放羊,10月17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发现了意外的“惊喜”:草丛里有不少地方散落着贝壳、动物碎骨头、小陶片等从未见过的东西。

因为之前余姚东部有河姆渡遗址、鲻山遗址、田螺山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被发现,当地村民对史前文物有很强的保护意识。兴奋的王氏兄弟特意把这些捡到的“古董”送到了1.5公里之外的田螺山遗址现场馆,引起了考古挖掘工作人员的重视。第二天,田螺山遗址发掘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从杭州回到工地,敏锐地意识到它们非同寻常的价值:贝壳与碎陶片一起出土,这是他之前在省内考古从未碰到过的情况。

通过小范围试掘,孙国平带领的考古队用机械设备钻探出了贝壳、动物骨头、陶片、残骨器……出土物件来自地表深度7米以下,这些信息预示着这里很有可能会有重大发现。

余姚市政府随即出资对该地块进行回购,全力支持井头山遗址发掘。此前,余姚专门为河姆渡遗址新建了博物馆,明确了4万多平方米的保护范围;投资1500万元率先在田螺山遗址开启先建保护棚再发掘的考古新方式……余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遗余力。

井头山遗址发掘过程中,“放羊兄弟”中的王维新去世,堂弟王维尧和王维新遗孀袁阿五成了给井头山遗址打工的“农民工”,每天和几十个村民一起,帮考古队挖淤泥,做简单的淘洗工作。或许,没有这对“放羊兄弟”的有心之举,我们便要错失井头山遗址的“惊世发现”。井头山遗址的考古成果,将为我们了解中华文明与海洋的关系,提供难得的信息。

这里的贝丘文明不简单

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对井头山遗址进行主动性发掘。考古成果令人震惊,更重要的是井头山遗址的发现,刷新了人们对古代先民利用海洋的全新认识。

井头山遗址一期发掘面积800平方米。饱含大量海生贝类动物壳体的文化层埋藏深度达6至10米。遗址现场包括外侧活动台地、废弃物倾倒区、食物和工具加工区以及滩涂区等聚落要素,并发现露天烧火坑、近海岸的食物储藏坑、生活器具加工制作区等遗迹。

首次挖掘出土标本包括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贝器、编织物等人工制品和早期稻作遗存,以及极为丰富的水生、陆生动植物遗存。其中陶器、石器等人工制品达300多件。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栾丰实表示,井头山遗址出土的一些带销钉木器、斧木柄、锛木柄毛坯、木矛等,说明八千年前木作加工技术已经达到“不可想象的程度”。

考古人员在发掘井头山遗址时,意外发现了两件带有人工涂层痕迹的木器,一件是带销钉的残木器,一件是带黑色表皮的扁圆体木棍。研究人员采用微区红外光谱、热裂解质谱的方法,对这两件木器表面的黑色涂层进行了分析,基本确定涂层中含有漆酚的特征分子片段甲基苯酚和甲基苯二酚,再通过酶联免疫法研究,发现涂层中含有中国漆抗原蛋白,进一步确认该涂层为人工漆。“这个研究成果证明,这两件出土于井头山遗址的木器文物是迄今为止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漆器。这一发现将中国乃至世界使用漆的历史提早到八千多年前。”孙国平表示。报道这一发现的论文,已于今年7月发表在国际知名的考古期刊Archaeometry(中文译名为《科技考古》)上。

考古人员在清理完6米多厚的淤泥后发现,整个遗址很像是铺满各种贝壳的海边沙滩。大量信息表明,这里便是先民曾经沿海居住的地方。个头很大的牡蛎、粗壮的蚶子、海螺和蛤蜊等,在食用后丢弃,出土时混杂在一起。周边动物碎骨头,陶器碎片、石器、骨器等人工器物的陆续出土,更能证明它们是先民废弃的生活垃圾。

随着挖掘范围的扩大,淤泥堆积中贝壳明显少了,更多的是碎木条、小木棍、各种木器以及用芦苇、细竹加工编织而成的筐、篓、席等生活器具。

令考古人员惊喜的是,他们发现了数件木船桨,其中一件非常完整,环首短柄、弧形桨叶,背部中段带有两个方形突块,做工非常精致,形状与现在的木桨很相似。经测定,该木桨距今约8300年左右,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用于近海航行划船的木桨。

最早的沿海渔民如何过日子

每天用直径约一两毫米的细绳做成的编织品撒网,用芦苇编织的鱼罩捕鱼,海潮过后背着篓筐捡海贝……八千多年前,井头山附近,生活着这样一批渔民。

当时的井头山到底是怎样的环境呢?今天的井头山属浙东四明山区,南北隔山,中间是平原,沿姚江向东才是宁波城区。考古人员推断,井头山先民生活的年代,南北两山之间还不是平原,而是海水,整个姚江流域相当于一个海湾,而井头山位于当时潮涨潮落的海边。后来海岸线渐渐后退,才有了如今的陆地。

在这样的环境下,先民们显然是靠海吃海。在考古现场的工作库房里,出土标本最多的是贝壳类,数以千计的贝壳摆满了整个房间,一些大的牡蛎壳,足足有菜盆子那么大。从出土的大量海贝和一些动物遗骨、生活用具混杂堆积来看,鱼贝类生物是他们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必要时还会用陶釜烧烤或者蒸煮生鲜食物。

这次考古尽管没有发现木船,但木桨的出土让考古人员推测,当时的先民不再仅仅满足于打捞贝壳,已开始尝试近海捕捞作业。考古现场发现了大量的海鱼耳石,根据动物考古专家研究,这样的海鱼大多需要划船捕捞。

事实上,井头山先民对自然的适应和工具的制作利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遗址标本中有大量的陶器、骨器、石器等手工制品,还有世界上最早的木碗。井头山先民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陶器,用榫卯结构原理制作木制工具,用经纬编织的方法制作席、筐等生活用具,甚至在自己的木碗上打磨、雕刻,制作出了耳形的手柄。

根据以往的发现,贝丘遗址往往没有农业。然而,考古人员还是在井头山遗址发现了碳化稻米的遗存,遗址现场散布着十多处灰坑、橡子储藏坑、烧土堆、烧土坑、器物加工和食物处理点等遗迹。河姆渡遗址是世界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那么上推一千多年,井头山先民是否已经开始人工栽培水稻了呢?从出土的数以千计的小穗轴来看,稻谷的人类驯化痕迹明显,相信随着后续的考古研究,时间会给出最后的答案。

从井头山到河姆渡,沧海变桑田。在千年的光阴里,从井头山的海洋文明走向河姆渡的稻作文明,这里也因此成为东南沿海史前文化的摇篮;从井头山到东方大港,一路向东是大海,八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海洋文明,告诉我们蔚蓝也是中华文明的底色。(陈科)

(0)

相关推荐

  • 中华南方文明之源——五溪文化

    湖南洪江高庙遗址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6年入列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庙考古的重大发现,将人类祭祀史至少前推 ...

  • 世界使用漆的历史提早到8000多年前

    本报宁波7月7日电(记者曾毅 通讯员胡建东.周楠)井头山遗址发掘再出新成果.研究人员对其中出土的两件木器上的黑色涂层进行了鉴定研究,最新结论确定该涂层为人工漆. 地处浙江省余姚市的井头山遗址是长三角地 ...

  • 讲座回顾|孙国平:井头山遗址与中国海岸带考古

    2021年5月9日下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孙国平研究馆员应邀莅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察指导工作,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多功能报告厅做了题为<井头山遗址与中国海岸带考古>的学术讲 ...

  • 8000年前“大型海鲜市场”遗址,祖先最爱哪种海鲜?早河姆渡千年

    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出土文物数不胜数,但是关于史前遗址相对较少,史前贝丘遗址那就屈指可数了. 贝丘遗址,是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形态,从字面上理解:堆成了小山丘的贝壳.在考古学上,指在地层中发现的 ...

  • 探秘井头山:考古发现“河姆渡之祖”,历史往前推了1000年

    2020年夏天,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首次向世人公布,从这里开始,中国远古文明发展的历史或将再次改写-- [一眼千年] 关于"发现"的故事,是从7年前的那场强台风开始的-- ...

  • 2020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孙国平 井头山遗址地理位置图 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临近河姆渡.田螺山遗址,地处杭州湾南岸的四明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莞蚝岗贝丘遗址

    蚝岗贝丘遗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南城区胜和蚝岗村 新石器时代晚期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蚝岗遗址于上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时被发现,面积约650平方米,距今约5000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里贝壳堆 ...

  • 看邕城遗址古迹,解读邕江文明密码

    邕江,从南宁穿城而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就这样奔腾不息,流过了岁月,淌过了光阴.从远古到现代,她孕育出生命.文明.历史.文化.斗转星移,岁月变迁,这条母亲河永远古老而年轻. 如今,我们试图从散布在 ...

  • 大发现!广州增城出土罕见古人类遗骸30具

    ◎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墓葬是本次考古的最重要发现,已经发掘的30座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多数骨骸保存比较完整,在珠江口以至岭南地区都十分难得,对研究先秦时期珠江口地 ...

  • 中国人用漆历史可溯至八千多年前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上世纪七十年代,浙江宁波余姚村民在建设排涝站时无意中发现了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实中国是世界农耕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四十年之后,同样是在余姚,距河姆渡遗址7公里 ...

  • 一组《马关条约》绝版老照片:让每个中国人的心痛历史不可忘

    原创一组<马关条约>绝版老照片:让每个中国人的心痛历史不可忘 老照片 关注 1/7东京的东洋文库藏有一本题为<日清媾和纪念写真>的相册,相册的开本很大,28×35cm,正文共十 ...

  • 一种外来植物,改变中国人生活的历史

    溯源君,一切来路皆可追. 1492年哥伦布和同伴们在美洲的一座小岛上,被眼前看到的一幕惊呆了--当地的一些印第安人坐在地上,嘴里叼着一根冒着火星的长管,一股股青色的烟雾从鼻孔里喷出,但他们脸上的神情却 ...

  • 青史斑斑|最后的全家福

    邓中夏与妻子李慧馨.孩子在莫斯科的合影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清明缅怀英烈是我们悠久而有生命力的传统. 青山有幸埋忠骨.南京中华门外, 雨花台 下,难以计数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 ...

  • 一种外来植物——烟草,改变中国人生活的历史

    1492年哥伦布和同伴们在美洲的一座小岛上,被眼前看到的一幕惊呆了--当地的一些印第安人坐在地上,嘴里叼着一根冒着火星的长管,一股股青色的烟雾从鼻孔里喷出,但他们脸上的神情却如痴如醉. 后来才知道,长 ...

  • 青史斑斑|泱泱千年 庙堂仪范

    <便桥会盟图>局部.这一部分展示的是马球比赛,马球比赛是唐朝一项十分流行的运动.(资料图片) <雪夜访普图>局部.画中上首坐者是宋太祖赵匡胤,他侧耳倾听一旁的赵普的谈话,赵普的 ...

  • 这是一段让中国人悲伤的历史,一组日军在华暴行的历史照片!

    一群日本侵略者正在围观坑杀几名中国百姓的画面,照片中这些日本侵略者冷漠地望着被赶到坑道里面的人. 可想而知这几个人当时是有多么的恐惧,他们在自己的国土上被一群侵略者就这样子的迫害了,这些百姓都是无辜的 ...

  • 青史斑斑|鼎盛千秋:西周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

    大盂鼎.大克鼎与现藏台湾的毛公鼎并称"晚清海内青铜器三宝".目前,上海博物馆将其馆藏的大克鼎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大盂鼎合璧展出,这是两鼎时隔十四年之后再度聚首上海.大克鼎.大盂鼎不 ...

  • 南怀瑾先生:中国人看相的历史,怎么看一个人的事业前途和处世的态度

    ◆ ◆ ◆  ◆ ◆  讲到观察人的道理,我们都知道看相算命,尤其现在很流行.这两种事,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就是世界各国,有所谓意大利相法,日本相法,等等.由此可见任何国家民族,都很流行.讲中国人看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