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阶梯——论平庸是怎样炼成的
这是北鱼学堂张兴东的
各位家长,欢迎来到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做客。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个话题:平庸的孩子是怎样炼成的。
是什么让我想谈一谈这个话题的呢?我先从一个故事讲起吧。
一则故事
我线下班有一个学生,自己买了北鱼的《朝花夕拾》深度解读课程。我之前是不知道他买了我这门课的,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他在读《朝花夕拾》,并且在书上面做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我才知道他买了这个课程。
我看到之后很感动,当时就想等这个学生全部读完之后,我要把这本书买下来,给别的学生做示范。
因为他那个笔记做的非常好,用好几种颜色的荧光笔批得清清楚楚。一边读一边听一边批,一看就花了不少心思。
我想这个批读笔记拿出来给其他学生做表率,效果一定很直观。因为大多数人对待名著的态度,就像对待杂志和报纸那样,根本没有读出味道来。
因为这个课我费了很多的心思,录了好几年,所以看到这个学生,我就有种遇到了知音的感觉。我觉得这是一个好苗子,对他有非常多的期待。
如果他能坚持下来,半学期将《朝花夕拾》批读完,寒假的时候批一本,春季再批一本。这样批读两年,就会明显跟其他学生不一样了。
其实这样批读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时间久了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再往后,他可能会不赞同老师的某些观点,开始学会辩证思考,判断力也就锻炼出来了。
可惜的是,我一直没有等来我期待的结果。
大概过了半个学期,我猛然想起了这件事。我问他《朝花夕拾》读得怎么样了。他说读到第六篇。我就问他,怎么不读完呢?他说后面特别忙,老师要求他们读《水浒传》《海底两万里》之类的书。我说,只剩下四篇了,你努力抽点时间,最多两个星期也就读完了。你把这本读完,再读下一本啊。
他就给我讲了在学校发生的一件事。
“有一天学校让我们分享一篇文章的解读,我就分享了《五猖会》。我说,大家对鲁迅的父亲可能有一些误解,鲁迅的父亲其实并不像书里说的那样死板教条。五猖会是一个少儿不宜的活动,鲁迅的父亲只是让鲁迅背完书就可以去看,而没有因为这个活动在当时少儿不宜就禁止鲁迅去看。可见鲁迅的父亲是很开明的人,全然不像我们刻板印象中的那样。”
他解读的内容基本上就是我在《朝花夕拾》中的解读,这个学生分享出来,说明他听进去了我解读的内容,并且是赞同的。
但是,他讲完之后老师马上纠正他,说《五猖会》这篇文章写的是对封建家长制教育的一种批判,所以你的解读是错误的。这个孩子就非常的受挫。
但是我依然觉得这不是他不继续读《朝花夕拾》的理由。
我对他说,老师讲的是正统的观念,而张老师讲的是经过考证分析之后的结果。
然后,他问了我一个问题:如果这篇文章考试,我该听谁的?
我说,特别简单!考试就听学校老师的。我说《五猖会》这篇文章,我迄今见过的考题总共有这么几个:
第一,“五猖会”三个字会不会写?
第二,鲁迅的父亲让他背的什么书,简略回答。
第三,批判了怎样的封建教育?
从来没考过第四个题。这个考试还需要应对吗?你写上这三条就完了,老师怎么讲,考试怎么考。
但是这个学生说,我们老师都这么说了。
在复杂辩证的分析和官方教条简单的结论之间,他都无法抉择。
结局是什么?就是《朝花夕拾》这本书没有读下去。之后就是随着学校杂七杂八的读,像其他学生一样泛读。什么都没读懂,却浏览了一本又一本,记住了各种庸俗的见解。
读这些东西我觉得不是在帮助学生,而是在束缚学生。
你说,悟出来封建教育很束缚人有什么用呢?有什么启发呢?最后的结论是现在的教育很好吗?这有什么意义?
这样的语文教育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认知,并且习惯于得出非常武断的结论。
我看到他的时候就感觉非常遗憾,一个珍贵的东西被毁掉的惋惜感。
但是我想,这可能就是很多学生慢慢变得平庸的原因。
平庸的特点
平庸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不坚持。
做一件事情从来没有坚持过很长时间,这个孩子怎么可能不平庸呢?这件事做一点,那件事也做一点,那你凭什么比别人强呢?做着其他人也能做到的事情,那不就是庸人吗?只有付出的比别人多,你才能变得与众不同。
第二个特点就是无品味。
两个级别完全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的时候,你能不能辨别出来哪个更高级哪个是低级的?还是你毫无判断力?
我们中学的历史教科书里经常有一些很武断的结论,考试也是一样的。
这样的话,你是否还能读课外书,因为那些历史学家研究的成果往往与教科书是相悖的。如果学生个人没有这个品味和判断力是无法读两个完全相反的东西的。那将永远被框死在正统教育里。
用鲁迅的话说就是,被教科书毒害了脑子的人。所以平庸是怎么造成的?没坚持、没品位导致的。
人生是一座阶梯
人生就像是一座阶梯,如果你的每一步选择都是向下走的,都选择的那么随意,那么不久之后,你与他人的差距就会显而易见了。
我前段时间接触了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学完了《道德经》的前40章,学生的家长觉得这个课程幽默有深度,广征博引,孩子很喜欢。
但是到了暑假呢,有两节课上着又觉得不合适,就马上去学别的语文班去了。现在流行大语文,就去试了试那种应试语文的课程,结果上了没几节课,又回到我这里了。
我不明白的是,在上课之前你就应该有自己的一个基本的判断。
如果你觉得大语文好,那就去认真上大语文的课;如果你觉得像北鱼的这种整本书的精读课好,那你就选择我们。
我在这里并没有捧一踩一,而是这完全是两套东西。大语文我个人觉得是广征博引却浅尝辄止;而北鱼的课呢,少而精。
选哪一派都可以,但是千万不要一学期跟着大语文学,一学期跟着北鱼学。其实哪个老师都能把你孩子的潜质带出来,但是需要的是坚持。
话题回到我开头讲的读了六篇《朝花夕拾》的学生。即使是六篇,能批到那个程度已经是可喜可贺的了,最起码方法是对的,路子找对了,只差坚持了。
如果每学期批一本,这样坚持批下来,这个孩子就是异于常人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这样一点点拉开的。这个与天赋无关,就是坚持。
以我为例,我讲81章《道德经》,大概读了三五十个注本。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换一个老师也像我一样读几十个注本然后去讲《道德经》他可能跟我讲的一样。
但问题在于,我讲完《道德经》,我还会讲《庄子》《大学》《中庸》······我一直这样讲下去,讲个10年、20年,这就是一座高山啊!
所以,大师首先得活得久。
杰出的本质在于高标准而长期的做一件事。我觉得杰出跟智商关系不大,智商很重要,但是在坚持和品味面前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我开头说的那位同学,能把六篇《朝花夕拾》批得那么好,智商会有问题吗?这样已经够了。坚持下来足以成为某一方面比较杰出的孩子。但是到后面却一团糟的选择,用我们古代的话就叫泯然众人矣。
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家长一方面在追求孩子极端杰出,但是另一方面在做的事情却是与极端杰出正好相反的。
我认为想让一个孩子变得杰出特别简单。第一,有一定的智商保障,不需要特别高;第二,持续的做一件高品位的事。
这个话题我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