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位列凌烟阁24功臣之首,凭的仅是皇亲国戚的关系吗?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李世民设立的凌烟阁24功臣也常被人们称道,但位列第一的长孙无忌相较于尉迟恭、秦琼、房玄龄、程咬金、杜如晦等,曾经追随李世民打天下的大臣,在民间的印象中,长孙无忌的功劳似乎并不比他们大,可为什么凌烟阁第一功臣偏偏就是长孙无忌呢?可能有很多人对此不解,下面就抽丝剥茧,找一找其中的原因。

可能会有人说,原因很简单,因为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显然,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任人唯亲讲究的是谋权夺利,贪图虚名次之,凌烟阁是李世民公开表彰功臣的重要行动,功臣的功绩和地位应该尽量符合事实,经得起推敲。其次,李世民本人比较英明,且极重视脸面,明目张胆搞任人唯亲的事,他还是不愿意的。那么,长孙无忌究竟是凭什么功劳获此殊荣的呢?答案就是“信任+才能”。

长孙无忌出身于河南长孙氏,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后来高士廉见李世民才华出众,便将外甥女嫁给他,由此长孙无忌与李世民在好朋友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层妹夫和大舅子的关系。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李世民之所以特别信任长孙无忌,主要原因还在于长孙无忌确实处处为李世民着想,真心帮助李世民做事。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长孙无忌深度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他不但苦口婆心多次劝说李世民下决心发动政变,还积极联络天策府旧将,精心组织和谋划政变的细节问题,并且在政变当日,他还不惧危难,亲自埋伏在玄武门之内,与李世民和秦王府旧将共同行动,成功完成了政变过程。

李世民对玄武门政变的过程是最清楚的,他最知道长孙无忌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直到他临死前仍对大臣们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再加上长孙皇后的贤德和长孙无忌深谙外戚不能过分张扬的道理,后来多数时候行事都做到了谨慎小心,极力避免外戚专权的嫌疑。如此小心伺候,如此尽心为李世民巩固皇位,李世民怎能不把他当作内心深处第一信任之人呢?

另外,长孙无忌绝对不是那种只懂得钻营,没有本事的人。李世民评价他“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长孙无忌颇具治国理政之能,更是立法之才。为避免外戚专权嫌疑,他曾经一心投入到编修《唐律》和主持修订《唐律疏义》的工作上,此举奠定唐朝两百多年的律法根本。《唐律疏议》创造性的在律条之后附上了注疏,使得“疏在律后,律以疏存”,是中国法制史上的立法典范。它贯彻“先存百姓”的指导思想及“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使立法宽平,顺乎历史潮流,因而促进了唐初封建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对后世立法如《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等都有深远影响。

诚然,李世民推长孙无忌为凌烟阁第一功臣,也不可能做到100%没有感情因素,但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之间的情谊,是建立在互相信任和君臣之间各守其道基础上的。有一次,唐太宗得密表,称长孙无忌权宠过盛。他把密表亲自拿给长孙无忌看,并说:“你我君臣之间,没有什么可猜疑的。如果我们都把听到的话放在心里不说,那么我们的思想就不能得到沟通。”李世民还召集群臣,当众训诫道:“如今我的儿子年纪都很小,无忌为我立过大功,我信任他,就跟信任我的孩子一样。关系疏远的离间关系亲密的,新朋友离间老朋友,这都是不合情理的。这些挑拨离间的话,我一律不听。”

唐太宗病重时,将长孙无忌召到含风殿,用手抚摸他的面颊。无忌悲不自胜,痛哭不止。太宗把后事托付给他和褚遂良,又对褚遂良道:“无忌对我竭尽忠诚,我能拥有大唐江山,多亏他的帮助。我死了之后,你要保护好无忌,不要让小人进谗挑拨离间。”不久,太宗便去世了。

长孙无忌历仕三朝,作宰相三十多年,有文武之才,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他身为贵戚,权重而不专,对唐皇室忠心耿耿,尽智尽力,为唐朝的典章制度的制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综合来看,李世民把凌烟阁第一功臣的位置留给长孙无忌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毕竟作为君和臣,二者之间这种信任是非常难得的,可以说做到了“互不相负”。另外,长孙无忌的才能颇高,对唐初国家的发展确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一功臣”的称号当之无愧!(文∕李德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