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克 | 他是可以称为“老师”的一个人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2021年9月29日,周少波老师在他的新书《寻觅·名人史迹在凤翔》发布会上发表感言

时间回溯到2019年5月中旬,“时光捡漏”公众号和读书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风口”,在微信公众号和线下读书会尚未普及的西北小县城,这个愈来愈被更多人认识和向往的文化平台焕发出蓬勃昂扬的生命力。一位在城南5公里的三岔村小学任教的朋友断断续续给我打了几次电话,提及三岔村一位周姓大夫,他想要和我见面聊聊。由于工作繁忙,我竟一时将这事忘得一干二净。5月底的某一个工作日,我和平时上下班一样,照例从位于秦凤路中段的永春药店门口经过,突然跳出来的一个念头止住了我匆匆的脚步——我想起来,朋友提说的三岔村周大夫就在这家药店坐诊,天天经过,自己倒是压根没有任何反应。人家委托朋友与我联系,自己迟迟不见回应,莫不是给别人留下狂傲不羁、目中无人的“不良”印象?

跨进药店门厅,浓郁的中药草味扑面而来,一位满头银发、面容和蔼的老者坐在大厅正中,手捧一本典籍细细研读。一位身着白大褂的高个中年男子招呼我,需要什么药品?我说,我是来找一位姓周的大夫!话音甫落,看书的老者抬起头,扶了扶眼镜,“我是周少波,你是?”我报上了自己的名字。大夫放下读物,迅即从桌后迎了出来,一双温润宽大的手与我紧紧握在一起。

从未谋面的两个陌生人,一位八旬老者,一名即将迈入而立之年的小辈,因为文字的缘故有了交集,第一次见面竟全然没有丝毫陌生感与违和感,一如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他有经历社会起伏变革、阅尽人世辛酸苦甜的丰富积淀,我有青年人敢于挑战、勇于突破的锐气和锋芒,一老一少,一唱一和,无意的见面竟成了难以中断的畅聊。我们之间友谊的“小船”从这天开始起航,文学梦想的殿堂有多远,它就能走多远!

周少波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彪角镇三岔村人,先父常年坐堂问诊、救治病患、造福桑梓,闲暇喜好研读经史、吟诗作赋。从小受家父影响和环境陶冶,他跟随父亲潜心学医读史,二十岁出头便已“出师”,大半辈子奔波在十里八乡,倾心为父老乡亲解除病痛,正因为他的高超医技和高尚医德,周少波老师成为了凤翔东南片区老百姓口口相传的“神医”。这些故事是我近两年从接触过的郭店方圆的朋友言谈中获得的信息,一个人要是这么说,我可能不以为然,要是素不相识的几个人都这么说,那只能说明一个事实——周少波老师是实打实的乡村好医生!

能被称为老师的人一定在某方面有超越常人之处,就像周少波老师,作为一名医生,他几乎是用一生精力服务乡邻百姓,他是够得上称为“老师”的一位医者;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几十年来,他始终笔耕不辍,自费印制了《风雨百年三岔村》,其中收录了他撰写的近百篇文章,即将印制的《寻觅·名人史迹在凤翔》是他近几年陆续完成的作品,从著书立说的角度评价,他更够得上“老师”的称呼。在与周老师交往的三年里,我对他的认识愈发深刻,这位长者的身上有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撇开文字这块,我想,他的人格魅力、处世态度、治学精神尤为突出。

周老师是一名“顽固”的老学究。

最近两年来,周老师不止一次给我说,他更加清醒的意识到,人生能够“折腾”的时间不多了,他要趁着手脚利索、大脑清楚的时候,把自己想干的事情干完,把想写的东西写好!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干的。在《寻觅  名人史迹在凤翔》这本书中,《寻找韩愈在凤翔的足迹》《“赵氏医苑”六代人》《料地村“古墙”传村史》等一系列记载名人史迹、文物渊源的文章都绝非空穴来风,每一段故事、每一个人物、每一处古迹都是周老师寻访查考、亲自采写的成果。炎炎酷暑、凛冽寒冬,总有这么一位八旬老者,骑着自行车、背着饮水壶,走村串巷、访古寻今,将遗失散落在1179平方公里的雍城大地上的史实文物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篇篇足以记载历史变革和人物更迭的纪实文学作品,他是活跃在凤翔山水间的当代徐霞客!

这些作品在当下有很强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试想再过几百年,浸润着老人心血汗水的史料文字将会为后人解读凤翔、重现凤翔历史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没有人要求他去梳理、理清这些史实和人物,如果要勉强凑成一篇文字,他大可以查阅网络,根据自己思路整理出来一篇文章,但他没有选择捷径,却是身体力行去探究。在研究历史出处的问题上,他是当仁不让的“老顽固”“老学究”,就连他的儿子(周辉,现任区医院副院长)也“无可奈何”,对他每一次坚持外出骑行采风表示“妥协”。周老师对待学问是“顽固”的,但就这种“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周老师是一名“殿堂级”的文学发烧友。

从2019年认识开始,周老师开启了向“时光捡漏”平台投稿的新体验。几十年间,他积累了上百万的文字素材,早先印制的《风雨百年三岔村》收录的作品陆续在平台刊发。看着一篇篇作品在手机端呈现,愈来愈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作者本人,周老师的创作热情再度激发,属于他人生的第二次文学青春灿烂绽放。这里不得不提及到在周老师创作过程中给予重要帮助的一个人——李江华,他是药店的负责人,闲暇时候是周老师的“助手”——负责校稿、检查文字纰漏。两年多来,周老师的作品从最开始的一篇不下50处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失误到如今控制在10个以内“可接受”的程度,这与李江华先生的付出有直接关系。事实更能证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周老师尽情挥洒着对于文学的痴迷,这份专注和热爱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我想,把周老师放在文学发烧友的“殿堂级”,他是实至名归、理所当然的拥有者。

周老师是“时光捡漏”读书会的铁杆粉丝。

2019年6月1日,“时光捡漏”第六期读书会如期举办,300多人的现场座无虚席。《宝鸡日报》两名记者应邀参加读书会。小县城场面宏大、内容丰富的读书会让记者朋友直呼意外,她们一再向我打问,现场有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始终认真聆听,不时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借助现场照片,我找到了记者“念念不忘”的读友,他就是年届八旬的周老师!从第五期读书会开始,周老师一场不落,每期都要到会参加,如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周老师对读书会这个新兴的线下文学团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一期读书会结束,只要有通话机会,他都要对读书会的主题和嘉宾做一番点评,没有刻意奉承的赞美之词,只有言辞中肯的评价褒奖。我一直在想,公益读书会费时费力,我们之所以坚持运作,就是因为有如周老师这样一群坚实笃定的拥护者和支持者。我能想象得到,周老师坐在药店大堂,闲暇之余,他会发自内心、积极主动地向和他一样怀有文学梦想的大小老幼病患推介读书会、推荐读物,他会把来自精神和灵魂上的修炼之道——读书,不遗余力地推介给身边的人,让他们在“人生海海”中获得放松身心、慰藉心灵的最佳方式。

我可以想象得到,周老师在意气风发的年轻时候,一定是一表人才、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到现在,他依然身姿挺拔、谈吐儒雅,这与他多年来把脉问诊的职业分不开,更与他潜心研学、读史论道的习惯爱好分不开,“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世代传承的严谨家风也给后辈儿孙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他的医技医德永远在老百姓中流传;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他的文字作品永远鲜活地跳跃在读者的眼前。

凝结着周老师心血的《寻觅  名人史迹在凤翔》即将付梓,作为一名晚辈,我衷心希望广大读者能从文字中学习一种精神,那是催人奋进、不断前行的坚实力量,这种力量将鼓舞我们每一个人向着人生梦想砥砺奋进。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周老师说过,《寻觅  名人史迹在凤翔》印制后他将彻底“封笔”。我想对他说,属于他的文学春天刚刚开始,只要体力、精力、笔力尚可,那就一直写下去,梦想无止境,奋斗不暂停!这句话送给周老师,也送给每一位奋斗在路上的追梦者!

完成于2021年7月27日22:30

END
版权归“时光捡漏”所有
作者简介

辛克,80后老青年,乐于平淡,崇尚简单,喜欢用寥寥文字与自己对话。

▼精彩回顾▼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0)

相关推荐

  • 【西南作家散文】周爱萍 / 赴一场美丽的读书会

    西南作家散文 赴一场美丽的读书会 周爱萍(浙江) 春天的色彩是浓烈的,春天的气息是香软的,春天的脚步是朝气蓬勃的.瞧,满树樱花密麻.细微微.红艳艳.香喷喷,开得热烈奔放.浪漫唯美.璀璨荼蘼.招蜂引蝶. ...

  • 流量演员都被称为老师了?那李雪健不是得称呼为“教授”了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本意为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现在多用来赞扬老师,形容老师循循善诱,身 ...

  • 前沿快讯:二甲双胍现已加入夺命套餐?辛克莱教授的最新研究到底说了什么

    @马猴 亚利桑那大学 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 朋友,干了这杯缸中脑 时光派在过去的推文中就曾介绍过,二甲双胍虽然在生活中被戏称为"神药",但这种物质对许多老年动物来说却是一种" ...

  • 辛 克 | 与竹为邻

    喜欢竹子,大概是因为生长生活的环境缺少竹子这样的绿植,尤其是具备四季常青的特性,让它从生存于西北旱塬上的诸多树木中脱颖而出. 秋冬季节,草木萧索.试想,满目凋零中出现一丛青竹,瘦削挺拔的身子撑起一片苍 ...

  • 与李辛、马凯翰两位老师聊聊「经典本草研习」

    动静自在 李辛的空间 昨天 由李辛.马凯翰两位老师讲授的「经典本草研习」开课在即,我们采访了两位老师,对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将如何教和学,两位老师做了解答. 我们将采访整理成文字,为即将进入课程的同 ...

  • 辛 克 | 无言之痛

    从腊月三十早上开始,直到正月初六下午,春节总算是在"和谐""稳定""祥和"的氛围中度过! 细细回顾过往岁月,几乎没有哪一年的正月如今年这般平 ...

  • 辛 克 | 完成与完美

    辛 克 | 完成与完美

  • 【广东】王梓璇《我的尤克里里》指导老师:林燕玲

    我的尤克里里 东华小学东城校区二年级 王梓璇 快乐的假期偶尔也有一些小惊喜,那就是我收到了一件超爱的礼物--一把小巧的尤克里里,它是一种很有趣的弹拨乐器,发明于葡萄牙,盛行于夏威夷,外文名的意思是到来 ...

  • 戚占保,辛庆福,两位老师作品欣赏

    感谢您关注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 投稿微信:CZJ690430 投稿必须是首发稿件 公告!公告!公告! 第二十四期(纸刊)思归客杂志正紧张而有序的组稿中.请朋友们积极投稿,相片,简介,稿件直接发思归微信即 ...

  • 艺人可以被称为“老师”吗?建议:全面禁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综艺节目里,主持人和艺人之间会相互吹捧,称呼对方为"老师".久而久之,"老师"成了艺人的代名词,不管阿猫阿狗,只要走上了银幕,都可以成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