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鉴赏-凤州(汪元量)
凤州
凤州山馆有清辉,古木扶疏散陆离。
红尾锦鸡鸣古埭,绿头花鸭荡幽池。
荷声策策秋来后,桂影团团月上时。
病马啮荄思故枥,惊乌绕树宿何枝。
三分割据人如梦,满目兴亡客自痴。
走笔成诗聊纪实,岷峨风土出蹲鸱。
凤州歌(一)
凤州南去是南岐,大散横盘势更危。
跃马紫金河畔路,万株杨柳撒金丝。
凤州歌(二)
去路迢迢入两当,三千三百到华阳。
黄花川上黄花驿,千百猿声断客肠。
赏析
汪元量,号水云,南宋末年较有影响的爱国诗人。同国家日益衰微的命运一样,宋诗发展到南宋后期已趋颓靡。南宋灭亡之际,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登上诗坛,使宋诗爆发出最后一道耀眼的闪光,惊现了回光返照的奇观。他们用血泪写了许多感天动地的爱国诗篇,表现了民族的浩然正气。作为一名宫廷琴师,汪元量见证了南宋王朝一步步走向覆灭的全过程,并为此椎心泣血,痛不欲生。他以隐居守节、终老山林的人生方式,表达对国家的拳拳之爱。他的诗作大多抒写“亡国之戚,去国之苦,间关愁叹之状”,前人赞曰:“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在他的三首凤州诗中,这些特点体现得非常鲜明。
古体诗《凤州》是典型的以美景衬悲情之作。前六句诗人通过密集的意象,描绘凤州的秋色之美——山馆清辉、古木扶疏、锦鸡长鸣、花鸭戏水、秋荷有声、桂影弄月。后六句借景抒情,极写自己的亡国之痛——面对美景,诗人悲从中来,觉得自己像一匹“病马”,啃吃草根(荄gāi),思念故枥,又像一只“惊乌”,绕树盘旋,无枝可宿;虽然诗人明明知道,历代纷争不已,如同三国割据,兴亡更替,乃世间规律,但他仍如梦中之人,眷恋故国,痴心不改;国破家亡的悲伤和无奈,使诗人只能写诗纪实,聊以自慰,走笔成诗之后,诗人萌生取道西蜀之意,想在岷山、峨眉山一带栖身,像一只猫头鹰(鸱chī)蹲伏山野,为破灭的国家守节。全诗景美而情悲,如此反衬,使悲情更加浓重,难以化解,具有令人不忍卒读的艺术魅力。
绝句《凤州歌》(一)是怀古伤今的佳作。诗人赞颂当年驻守大散关的抗金名将吴玠、吴璘的英雄业绩,讽喻当朝统治者的衰败无能。“万株杨柳撒金丝”一语双关,既指凤州以“金丝柳”为特征的美丽风光,又象征凤州在唐朝盛极一时的景象。
唐时,凤州“三绝”——金丝柳、父子酒(父子俩自酿的进献给唐玄宗喝的酒)、媳妇手——名满天下。“三绝”之中,以金丝柳为最。各地商贾慕“三绝”之名而来,凤州遂成商贸繁荣之地。“万株杨柳撒金丝”就是从凤州“三绝”中的“金丝柳”化用而来,表达了对昔日繁华凤州的怀恋之情,抒发了国家山河破碎、凤州风光不再的感慨。绝句《凤州歌》(二)直陈其事,直抒胸臆,写诗人离开凤州,千里跋涉,经甘肃两当,到达华阳的见闻和感受,抒发羁旅之苦、思家之愁、怀国之痛。
这三首诗,都表达了国家灭亡给诗人带来的心灵伤痛。诗人把凤州当做一面镜子,折射出国家覆灭,令人悲戚难抑、创巨痛深的重大主题。这束历史的折光,给凤州的地域文化增添了深厚的人文积淀,使今天的凤县——王勃笔下的“仙凤”,因为有了先贤光芒的照耀,在山水灵秀之中平添了古朴而厚重的历史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