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病多痰,癌肿也可从痰治【一点资讯】

对于痰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感冒或是爱抽烟的人常会咳痰。痰即淡饮,淡字通澹,澹就是水波动荡的一种样子。

为了形象地形容人体的病理形状,所以加了病字头,成为痰,所以叫痰饮病。现在的人则习惯于把清稀的叫做“饮”,粘稠的称为“痰”。

古语有云“百病多由痰作祟, 怪病从痰治”。诸种痰证,皆因外感风寒六淫之邪,或由内伤七情、饮食之患,致使气逆液浊,津液停滞凝结所致。

中医理论特别强调“痰”的影响,很多怪的毛病,中医可以从化痰的角度来治疗,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痰分”有形无形

1、有形之痰

即常见的能吐出来的痰,是我们可以感觉到的有形痰,这些只是肺和胃里的痰。

2、无形之痰

人体内还有存在于脏腑、经络、器官、血脉之中的无形之痰。这类人常会感到疲惫,关节处有强烈的重坠感,舌苔白腻,脉象较滑和濡。如果不能及时消除体内的无形之痰,则有可能引发中风、脑炎、哮喘、恶性肝炎等疾病。

这些怪病、杂病皆由痰致

有的人常年头痛,遇阴冷天病证更为严重,舌苔白腻,厌食油腻和多饮水,这是痰气上注于脑,阻碍头部清气正常运行的病变。这类病人中,有的血压较高,但服降压药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头重、头痛的症状得不到改善。

有的人咽喉中整天如塞败絮,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者时有时散,而实际上咽喉处并无实物可见,这是痰气阻滞于咽喉,多因情志抑郁不畅所引起。

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体内,而痰则随气机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皮肉筋骨,无处不到,形成多种病证。

痰从何而来

1、脾虚则生痰

脾虚生的痰,这种痰就是经常人们一咳嗽就吐的痰,有形之痰。它其实不是来源于肺,而是生于脾。

脾是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有的人常吃咳嗽药,但是痰总是化不掉,原因就在于肺不是生痰之源。因此要想根除痰,就必须健脾祛湿。

2、气郁则生痰

就是气郁生的痰,气郁生的痰在身体上最容易表现出的就是脂肪瘤、囊肿,中医叫痰核。脂肪瘤看似是个有形的东西,其实它是气郁的结果。还有,像扁平疣这类东西,也跟气郁有关。

3、血滞则生痰

就是血痰,“痰蒙心窍”就是指的血痰,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高血脂。血流缓慢,停滞住了,然后堆积下来,就形成了高血脂。

4、转化

这三种痰是不一样的,但中医都称做痰。而且这三种痰之间还可以互相转化,气郁则血淤,气郁之痰很可能转化为血滞之痰。脾虚生痰后,若生气很可能导致胸闷、心慌,血液迅速升高,甚至脑溢血。

痰饮的临床认识

痰饮在临床上分为痰悬溢支四类。

①痰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之痰饮。”从内科角度讲,这像消化道疾病,结合现代检查手段,“素盛今瘦”是由于肠道吸收差的肠道疾病所致,尤其应注意肠结核。

②悬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如肝硬化、腹水、门脉高压等病,常有“水流在胁下”的表现。仲景的十枣汤、甘遂半夏汤是峻猛剧烈的逐水剂,可引起脱水,使用时应注意。近代有用“舟车丸”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案例,但容易引起肝性昏迷、肝功能衰竭,导致没有推广应用。

本人治疗肝硬化腹水症还常用“五皮饮”加减(陈皮、冬瓜皮、大腹皮、赤小豆皮和生姜皮)。另外可加水红花子15~20g,走水入血,无毒副作用。

③溢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小青龙汤在今天看来多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但呼吸疾病也可引起身体疼痛。大青龙汤应该是在风湿、类风湿急性发作,“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时应用。

④支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多指呼吸道疾病。

2.痰饮之辨治经验

仲景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因为无湿不生痰,脾为生痰之源,脾主中焦,湿为阴邪。所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指一般规律。

仲景先师治痰饮方有:苓桂术甘汤、己椒苈黄丸、大小青龙汤、五苓散。对于停痰留饮的慢性肾脏疾患,最后都用温阳药补气行水药治疗。治疗急性发作的水气停留,饮邪停滞病证时,也不要忽略温热学说的应用。例如:朝阳体委的高某,因急性肾功衰竭、无尿症住院。内科请我会诊,我认为此病发生在夏季,暑热伤气,气不化水,故采用了猪苓汤、益元散之类方剂,收效很好,此病人的溢饮(肾衰)是不能用“温药和之”的,而需用清热祛水药方能获效。《温病条辨》也谈治痰饮,记载有六一散、益元散等方剂。叶天士、吴鞠通认为:三焦腠理,水谷之道路,水火之通路,暑热伤元、伤阴后,也可导致痰饮。另外仲景在《伤寒论》阳明篇中述:“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猪苓汤中就有养阴的阿胶,此证就是因热伤气机而致的饮证。由此可见对于痰饮证“温药和之”的治则,应审证求因,不要千篇一律。

《金匮要略》中有苓桂术甘汤与小青龙汤对比的病案,是仲景唯一举例说明的条文,谈的是麻黄的应用。此条文对我在治疗气管炎时用与不用麻黄很有提示。茯苓、桂枝、半夏、五味子是根据病人的阳气虚否来选用。寒痰留饮,病人血虚,麻黄要慎用。“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缓,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上冲。”此条文说明麻黄有汗无汗均可用,但汗出而喘谓实证可用麻黄,如血虚而喘则不能用麻黄,故不能用小青龙汤。麻黄禁忌:咽淋疮衄血汗寒。对喘息的病人,麻黄的生炙、量的大小,需要仔细斟酌。

关于痰证,最常用的是二陈汤,其临床应用广泛,加枳实、竹茹名温胆汤。二陈汤合小柴胡汤名柴陈汤。二陈汤加当归、熟地名金水六君煎。二陈汤加藿香、佩兰名加减正气散。

个人认为在痰核走注的治疗中,《外科证治全生集》的阳和汤、小金丹、西黄丸对瘰疬、结核、乳腺增生、骨髓炎等病的治疗都有深远的意义,但在抗癌的治疗上没有明显的效果。

另胸水不能算在悬饮中。从处方学来讲有臌证丸,方中的甘遂、半夏有泻下作用。峻猛重药的应用在什么场合用很重要,本人在门诊用过小承气汤、大柴胡汤治疗胰腺炎。重药适合在病房应用,因可以密切观察其效果。

《通俗伤寒论》关于痰证的用药思路较多,为时方派。《伤寒指掌》亦可以参考。

如何缓解

1、艾灸丰隆穴,除痰利器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会元针灸学》云:丰隆者,阳血聚之而隆起,化阴络,交太阴,有丰满之象,故名丰隆。它所处的位置,肌肉丰满结实,就好像一个小土丘一样,而且它同时是脾经和胃经的络穴,刺激丰隆穴,就好像春雷响起,促进气往上走。

丰隆穴最显著的作用,就是调理痰疾,有“祛痰第一穴”之称,《玉龙歌》上说:“痰多宜向丰隆寻”。咳出来的有形之痰、咳不出来的无形之痰,都可以找丰隆。

2、关注心包经,化血脂之痰

心包经就是化痰的经络,也是专门预防高血脂的一条经络。如果血脂高,心血管就会堵塞,引发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会得心梗。

3、常按支正穴

手太阳小肠经之支正穴,祛赘生物(如瘊子、扁平疣、脂肪瘤)。这些赘生物在中医里边讲就叫痰结(痰湿所结),就是湿气聚集在一起结成了这些东西。

由于支正穴可以从心脏那里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后冲击小肠经,人体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湿就会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肠的功能增强了,痰湿能够被及时的化解掉,就不会产生这些赘生物。

4、关注脾经,拔除痰根

常按摩或者艾灸小腿及脚部的脾经,重点关注阴陵泉、地机穴、三阴交、公孙穴;多喝山药(或者红豆)薏米粥(或糊),也可帮助祛湿化痰 。

5、莫生气,少生痰

气郁则生痰,要想防止“痰”的形成,就一定不能让自己生气。爱生气的朋友一定记得多掐揉脚上的太冲穴,消消气哦。

因疑难杂症般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往往引起人体脏腑 经络 气血的瘀滞,也就是古代医家据说的“久病入络” 《素问·痹症》曰:“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证治准绳》 曾言:“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病之胎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也说:“ 凡经主气 ,络主血,久病血瘀”,“初为气结 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皆因病久气血阴阳亏虚,无力鼓动血运,血滞于经;或久病气 机逆乱,“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气滞 则瘀血 易生。现代血液流变学的研究也证实:久病患者血流变缓,新陈代谢 减退,血液黏度增高,血循环 减慢。此皆为久病 瘀之理论依据。

瘀血与痰浊一样,既是某些病因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多 病证的病理因素,在临床上涉及的范围也甚为广泛,不论任何疾病,或是在病的某一阶段,凡是反映“瘀血” 一共同的病理特征,或兼有“瘀血”症状,如“瘀痛”,青紫瘀斑,癥积肿块,“瘀热”,舌有青紫斑 点,脉涩、结、沉、迟,或出血 ,精神神志和感觉、运动异常而有瘀象者,都可按照异病同治 的原则,采用(或佐用)“活血祛瘀”法。

在疑难杂症中,虽为同一血瘀证,由于病情有轻重 缓急的不同;致病因素多端,标本 邪正虚实 有别;脏腑病位不一,症状特点各异;或为主证,或仅为兼夹证,并可因病的不同,而反应 各自特殊性。为此,在应用活血祛瘀这一治疗大法时,还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病情轻者,当予缓消,采用活血、消瘀、化瘀、散瘀 之品;病情重者,当予急攻,采用破血,通瘀,逐(下)瘀之品,依此准则,选方用药自可恰到好处。对因邪实而致的血瘀,当祛邪以化瘀;对正虚而致的血瘀,则应扶正以祛瘀。同时还应强调辨别脏腑病位,掌握主症特点和病的特殊性,采取相应的各种具体祛瘀法,才能加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对疑难杂症治疗的疗效。

古人有“见血休治血”之说,人认为还要“见瘀休治瘀”,治瘀当求因、定位。在临床上首先应辨瘀血的成因,分虚实论治,分别采用理气 祛瘀、补阳 祛瘀、益气祛瘀、养血祛瘀及滋阴 祛瘀等求因祛瘀七法。而根据病变部位,按主症特点进行论治的常用治法又有通窍祛瘀、通脉祛瘀、理肺祛瘀、消积(软坚)祛瘀、理胃祛瘀、通腑祛瘀、利水祛瘀、通经 祛瘀、和络祛瘀、止血祛瘀、消痈祛瘀及疗伤祛瘀等定位祛瘀十二法。临床对活血祛瘀法的应用,虽然甚为广泛,并有一定的独特效果,但必须注意人身之气血宜和不宜伐,宜养而不宜破。一般说来,无瘀象者,均应慎用。体弱无瘀者,则尤当倍加谨慎,孕妇原则上当禁用。在用祛瘀药时,应做到瘀去即止,不可过剂久用,以免出现耗气伤血的副作用 。至于对活血祛瘀药的选择,必须符合辨证要求,尽量注意发挥各个药物 的特长和归经 作用。特别是虫类祛瘀药,为血肉有情之品,形胜于气,走窜善行,无处不到,如水蛭 、虻虫 、地鳖虫、穿山甲 、蜣螂虫等,均属祛瘀之峻剂,性虽猛而效甚捷,必要时可权衡 用之。

个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在急性外感热病 及某些内伤 杂病 (尤其是疑难病证)发展的一定阶段,许多患者同时兼具血热血瘀见证,单纯运用清热凉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疗,往往疗效欠佳。为探求其内在规律,我们通过复习有关文献,推求病理,并经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首先明确瘀热相搏这一临床常见证候,指出它是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证候类别。其病因为火热毒邪;病位深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瘀热搏结,脏腑受损;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临床实践证明,用此理论指导处方用药,治疗多种疾病中的瘀热相搏证,如流行性出血热 、伤寒 、肺结核 、支气管扩张 、系统性红斑狼疮 、重症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高脂血症 、糖尿病 、过敏 性紫癜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临床疗效能获显著提高。鉴于此,几十年来,我们在总结历代医家有关认识的基础上,从理论、临床和实验三方面对瘀热之中的五大常见证型——瘀热阻窍证、瘀热血溢 证、瘀热发黄证、瘀热水 结证和络热血 瘀证进行了系列研究,升华和发展了瘀热学说,形成系统的瘀热理论。

另外,还应注意痰瘀同源、同病、密切相关 的问题。因津血同源 ,为水谷精微 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散于脉外、组织 间隙之中则为津液,通过脏腑气化作用,出入于脉管 内外 ,互为资生转化。在病理状态下,不仅可以津凝为痰,血滞为瘀,各具特有的征象,但因均为津血不归正化的产物,同源异物,故在病理状态下,又有内在的联系,往往互为因果,胶结难解。既可在同一病因作用下,同时影响津血的正常输化导致痰瘀同生。如热邪可以炼液成痰,而血液受热煎熬,又可结而成瘀;寒邪 客于络脉 ,寒凝血 滞而瘀,寒邪伤阳 ,液聚为痰。另一方面,亦可表现为痰瘀互生。痰浊阻滞脉道,妨碍血液循行,则血滞成瘀。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影响津液正常输布,或离经之血瘀于脉外,气化失于宣通,以致津液停积而成痰。唐容川在《血证论》还明言:“痰亦可化为瘀”。“血积既久,变能化为痰水”,故可认为:痰阻则血难行,血凝则痰易生;痰停体内,久必化瘀,瘀血内阻,久必生痰。在病变过程中可以互相因果为病。

由于痰瘀的相伴为患,在具体治疗时尚需分清二者先后及主次关系,抑是痰瘀并重,确定化痰与祛瘀的主从或是痰瘀并治。治痰治瘀虽然主次有别,但痰化则气机调畅,有利于活血;瘀祛则脉道通畅,而有助于痰清。此即所谓“痰化瘀消,瘀去痰散”之意。若痰瘀并重则当兼顾合治,分消其势,使其不致互相狼狈为患。同时应注意不可孟浪过剂,宜“中病即止”,以免耗伤气血阴阳,变生坏病 。选药以平稳有效为原则,慎用毒猛辛烈之品。其次,还应注意调补五脏,求因从本图治,此即“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之理。再其次,当疏利气机,因“气行则痰行”、“气行则血行”,所以治疗痰瘀同病一般应配理气药,行滞开郁,条达气机,以助化痰祛瘀药发挥效应。最后,当注意求因定位,辨证分治。由于痰瘀的生成既可因于邪实,亦可缘于正虚,病变涉及脏腑肢体骨节经络九窍 。故对痰瘀的治疗不仅有轻重缓峻之分,还应审证求因,在化痰祛瘀的基础上,配合相应治法。

曾治李某,男,55岁,干部。1993年11月3日初诊:眩晕 50天。病 因车祸昏迷 40分钟,CT、核磁共振查见两额颞部慢性硬膜下积液及血肿 ,外科 认为惟有手术清除,因患者畏惧而求诊于中医。顷诊头昏、头胀 、有晕感、左下肢间或发麻,舌质 紫,边有齿印,苔淡黄薄腻,脉细。辨证:外伤脑络,痰瘀痹阻,清阳 失用。治法:通窍活血汤 合当归养血汤 出入,生黄芪 30g,当归 10g,川芎 10g,葛根 15g,桃仁 10g,红花 10g,炮山甲10g,天花粉 10g,土鳖虫 10g,泽泻 10g,炙僵蚕 10g,石菖蒲 10g。另外,三七 粉、人参粉各1.5g,麝香 0.03g冲服 ,每日2次;苏合香丸 1粒,每日2次。

1993年12月1日复诊:服上药1月,昨日CT复查脑部血肿明显吸收,患者仍觉头额昏胀发木,后脑亦有胀感,夜卧烦热 多汗,烦渴欲饮,左下肢发麻并有凉感,舌紫,苔淡黄薄腻,脉细滑。辨证为瘀热夹痰阻窍,清阳不升 ,药用熟大黄 9g,炙水蛭5g,桃仁10g,炮山甲10g,白薇 15g,生地15g,红花10g,泽兰 、泽泻各10g,怀牛膝 10g,天花粉12g,生黄芪30g,天麻 10g,陈胆星 10g,川芎10g。

1994年1月12日三诊:服前药月余,CT复查血肿又较前进一步吸收好转,头昏虽能控制,但不耐用脑,用脑后头额两侧昏胀,夜寐出汗减少。瘀热阻窍,久郁阴伤,治守原法,伍入滋阴之品,药用天麻10g,川芎10g,潼蒺藜 、白蒺藜各10g,桑叶 10g,功劳叶 10g,太子参 15g,天冬 、麦冬 各10g,生地15g,制军10g,炙水蛭5g,桃仁10g,煅龙骨 20g(先煎 ),煅牡蛎 25g(先煎),陈胆星10g,生黄芪15g。上药续服3周,头昏诸症基本痊愈,再次核磁共振检查,脑部血肿全部吸收,嘱隔日服前方以资巩固。随访半年,一切正常。

外伤血瘀治用活血化瘀乃属常法,但本例则从瘀能化为痰水,瘀郁生热立论,用僵蚕、胆星、泽泻、泽兰、天花粉、白薇、制大黄、桃仁等化痰清泄瘀热;并选祛瘀力强的虫类攻逐搜剔之品,如水蛭、土鳖虫、穿山甲等以增效;再加辛香走窜之石菖蒲、麝香及苏合香丸,助诸药通窍消瘀、上达病所;由于病久正气 多虚,故用人参、黄芪、当归、生地益气养血 滋阴,使气能运血,血能充脉,气充血足可有利于瘀血的消散,痰水的祛除。制方攻补兼施 ,相辅相成,病获告瘥。突破了非手术不可的判断,证明化痰祛瘀法治疗外伤颅脑血肿具有良好的效果。

也是古代医家的 提法,我们将其引申用于疑难病的诊治,主要是因 许 疑难病的临床 症状怪异奇特,表现中医所说的“痰”证(包括无形之痰),采用中医化痰、祛痰等法治疗,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正如《杂病 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所说:“人自初生,以至临死,皆有痰。……而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 皆到,五脏六腑俱有。试罕譬之,正如云雾之在天壤,无根底,无归宿,来去无端,聚散靡定。火动则生,气滞 则盛,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

古代医家所指的怪病,从今天来看 都是精神 神经 、体液之类的疾病,虽与疑病多郁以精神症状为主有相似的地方,但从临床表现上一为繁杂多变,一为怪异奇特;一者多无形可征,以功能性疾病为主,一者多有形可查,以实质性疾病为多。目,从临床上来看由痰引起的疾病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它涉及到现代医学 的呼吸系统 炎症 病变,及支气管 腺体 分泌亢进;消化道过度及异常的黏液分泌,或病理性组织 增生;心血 管系统 冠状动脉 循环 功能不全,心肌 缺血、缺氧;中枢 神经功能失常,兴奋性增强或低下,以及脑缺氧,脑水肿 ;躯体局部慢性增殖性炎症,或某些特殊性病理组织增生等。不论任何系统的任何病变,凡表现有“痰”的特异性证候的,俱可根据异病同治 的精神从痰论治。

痰之生成,涉及到外感 内伤 各方面,是遭受多种致病因素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但另一方面,当因痰导致某一病证之后,则痰已成为直接发病之因,每与原始病因或其它同期病理产物合邪而致病。故在疑难杂症辨治中,必须分别考虑痰的先后双重因素以为辨治章本。由于痰可随气上下,无处不到,既可阻于肺、蒙于心、蕴于脾、郁于肝、动于肾,亦可外流骨节经络 ,表现不同的脏腑经络见症。从痰的性质方面来看,还可进一步区分为风痰 、寒痰、湿痰 、热痰 、燥痰 及郁痰。我们从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烟灰黑色。其中面色灰暗如土色,为虚寒痰,面颊色红而有油光者为热痰,黄滞者为湿痰,青晦者为风痰。病人肥胖颈短,形态壅肿者为痰体。表情呆滞,目睛转动不灵者为痰阻于窍。从痰的色质气味来看,病程短而病情轻者,痰色清白,气味亦淡;久而重者,黄浊稠黏凝结,咳之难出,渐成恶味,腥臭咸苦。若痰吐地上,干后如蜗牛行走之涎沫,或在日光下有五色 华彩者均为实痰 ;吐出后易于化水者,属虚寒。痰味甜者多为脾热,味苦为胆热 ,味腥臭为肺热,味咸为肾虚。若痰结 日久,攻之不易消克者,则为老痰 、顽痰 ,常易发生 怪症,在疑难杂症辨治中尤须注意。

对痰的治疗应首分脏腑虚实 ,其次应审标本缓急,凡因病生痰者,不能见痰治痰,应先治其病,病去则痰自清;若因痰而续发某些病证时,则应以治痰为先,痰去则诸证自愈。再其次,脾湿是成痰的基础,理脾化湿为治痰要着。而且治痰还必理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自无停积成痰之患。同时治痰应兼治火,气火偏盛灼津成痰者,治宜清降;气火偏虚津凝为痰者,又当温补。至于治痰原则必须以化痰、祛痰为大法。化痰能使痰归正化 ,消散于无形,或使其稀释排出体外,其适应 的范围最广,可用于实证病势不甚,或脏气 不足,因虚生痰者。祛痰能荡涤祛除内壅的积痰,包括涤痰 、豁痰、吐利等法,适用于邪实而正不虚,病势骤急,或病延日久,顽痰、老痰胶固不去者。

难病 毒是指难治重症多与毒邪有关 毒的含义,是指温热病 中的一些传染性、致病力强的外邪;二是指火热之极,所谓“火盛者必有毒”,“温热 成毒,毒即火邪也”;三是指疾病过程中产生的病理因素,如热毒 、水毒 、瘀毒等。毒是诸多病邪的进一步发展,邪盛生毒,毒必兼邪,无论其性质何,均可概称为“毒邪”。日本吉益东洞有“万病一毒”说,《素问·生气通天 论》也有“清静则肉腠 闭拒,虽有 风苛毒,弗之能害”的论述。

毒邪既可从外感受,也可由内而生。外感之毒多与六淫、疠气为伍,“毒寓于邪”、“毒随邪入”,致病具有发病急暴,来势凶猛,传变迅速,极易内陷的特点,而使病情危重难治,变化多端。内生之毒是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由脏腑功能失调,风、火、痰、瘀等多 病理因素所酿生,常见的如风毒、热毒、火毒、寒毒、湿毒、水毒、痰毒、瘀毒等,其性质多端,且可交错为患,使多 脏器发生实质性损害,功能严重失调,并成为影响疾病顺逆转归的决定性因素。如重症肝炎中的热毒、晚期肾炎 中的湿(浊)毒、面神经麻痹中的风毒、恶性肿瘤 中的癌毒、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的瘀毒等。

毒邪致病具有以下证候特点:①凶:致病暴戾,病势急剧,如“非典”、禽流感 等。②顽:病情顽固,易于反复,如难治性肾病 、慢性肝炎等。③难:常规辨治,难以奏效,如系统 性红斑狼疮、癌肿等。④痼:病期冗长,病位深疴,如尿毒症 、癫痫 等。⑤杂:由于毒邪每与风、火、痰、瘀等邪兼夹为患,临床见症多端,病情复杂难辨。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尤应注意毒邪的特殊性。

对毒邪的治疗有解毒、化毒、攻毒等法,但解毒当求因。首先要区别毒邪的性质,其次要注意毒邪所 在的脏腑部位及所兼挟的其它病邪。如热毒重在清热解毒,然热毒在肺则选鱼腥草 、金荞麦 根、黄芩 清肺解毒;热毒上咽则用泽漆 、蚤休 、一枝黄花 、土牛膝 利咽解毒;热毒入胃则选石膏、蒲公英 、甘中黄清胃泻 火解毒;热毒攻心则用牛黄 、朱砂 、黄连 清心 安神 解毒;热毒动肝则用羚羊角 、龙胆草 、栀子凉肝解毒;热毒蕴结膀胱 则用黄柏 、苦参 、金钱草 清热利湿 解毒;热毒入血则用犀角 (水牛角 )、生地、丹皮、紫草 、大青叶等凉血解毒 。对于风毒则常用全蝎 、蜈蚣 、乌梢蛇 、炙僵蚕 搜风解毒;寒毒则用川乌 、草乌 、附子 、干姜散 寒解毒;湿毒常用土茯苓、拔葜、石上柏 、半边莲 除湿解毒;痰毒常用制南星、白附子 、法半夏 、露蜂房 、白毛夏枯草 化痰 解毒;瘀毒常用穿山甲 、水蛭、土鳖虫 、地龙 、鬼箭羽 、凌霄花 等祛瘀解毒。

另外,还应重视不同疾病“毒”的特异性。对麻疹、天花 用宣表透毒法,对晚期肾病当注意化浊泄毒,对多脏衰病人阳明 气机 通降失常者当通腑下毒,对外科 疮疡久不收口、正虚毒恋者当重用黄芪 扶正 托毒,癌毒常用山慈菇 、炙蟾皮 、马钱子 、红豆 杉、白花蛇舌草等抗癌解毒。

上世纪80年代,本人针对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衰蓄血 、蓄水及易于伤阴 的病理特点,提出出血热急性肾衰“三毒”(热毒、血毒、水毒)学说,以泻下通瘀为治疗大法,达到下热毒、下血毒、下水毒的目的,治疗野鼠型出血热患者1127例,使病死率从当时的7.66%,降至1.11%;特别是死亡率最高的少尿期急性肾衰,病死率仅为4%,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的22%。既往还曾治一经病理活检确诊的巨骨 细胞 瘤女性患者,行“右小腿中段截肢”术后,又见广泛转移 ,全身关节 疼痛 ,两侧颈部肿块 累累,大者似鸽蛋 ,小者如蚕豆,高热 起伏,汗出热降,午后复起,持续2月,形瘦骨立,严重贫血 。用清热解毒、化痰消瘀法(鳖血 炒柴胡 、炙鳖甲 、秦艽 、青蒿、生地、炮山甲、土茯苓 、广地龙、露蜂房 、僵蚕、猫爪草 、漏芦 、山慈姑 等)服药后体温递降至正常,3月余肿块基本消失,随访迄今已10余年。

正所谓“百病中多有兼痰”,又或是“怪病多痰”,在疑难杂症的治疗上,不少医家着眼于痰,朱丹溪也不例外,怪病从痰治,对于癌肿的治疗,在他看来,也是可以的!

朱丹溪继承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诸家之说,融理学于医学中,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等学说,其治杂病以气、血、痰、郁论治。

治疗上力倡滋阴降火,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朱丹溪认为“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且“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贮于肺,或停于胃,或凝滞于胸膈,或聚于肠胃,或客于经络四肢等。其为病则为喘咳,为呕吐,为泄利,为嗳气,为嘈杂,为眩晕,为惊悸怔忡,为寒热痛肿,为痞满,为壅塞,为带下,为疝,为结核,为癥瘕积聚,为心腹块痛等。其治痰之法亦颇为详尽,除按湿、热、食积、风痰辨证选方外,也随证选用专药,如滑痰用竹沥,酒痰用青黛,湿痰用苍术、白术,热痰用青黛、黄芩、黄连,风痰用南星、白附子、猪牙皂角等,郁痰用僵蚕、苦杏仁、瓜蒌等,食积痰用神曲、麦芽等,老痰用海浮石、半夏、瓜蒌等。

朱丹溪亦强调“治痰当以顺气为先,气顺则一身津液自顺”,其所制祛痰诸方中,多配理气、行气之品,如陈皮、香附、枳壳、木香、枳实等。除用药伍用行气之品外,亦重视调理人体气机,行气开郁,以纠正七情之偏。

在肿瘤辨治上,朱丹溪提出“痰”与肿瘤的相关性,认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痰也”,“凡人身上有结核不痛不仁,不作脓者,皆痰湿也”,并形成“痰夹瘀血,遂成囊窠”的观点,虽然其所指并非全是肿瘤,但也将肿瘤包含在其中。而且丹溪认为“百病之中多有兼痰者”,指出“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其治本也”。并认为痰乃“虚火上炎,敛津为痰”,非内湿生痰,喜在滋阴降火的基础上加以二陈汤。还提出了“风痰多见奇证”“胶固浊稠者,必用吐”“痰在膈上,必用吐法,泻亦不能去”等新观点。另外,丹溪也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认为六郁也是肿瘤的病因,并创“越鞠丸”治之。

我们将丹溪的“从痰辨治”理论广泛用于肿瘤辨治中,如恶性淋巴瘤、肺癌、脑瘤等虽证型不一,均不离于痰,故治疗随证而配合其他治法,如益气除痰、祛瘀化痰、温阳化痰、行气祛痰等,常取得较好疗效。

如在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辨治中,运用益气除痰法治疗不仅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还具有对化疗增效减毒的作用。在对202例病例临床观察中发现,益气化痰法可使Ⅲ、Ⅳ期NSCLC的中位生存期达到9个月,与化疗配合应用可达到12个月,表明中医药对晚期肺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同证型肺癌患者的生存分析表明,脾虚痰湿型患者中位生存期达到13个月,优于其他证型,提示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对脾虚痰湿型患者的疗效。

“女子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郁闷晰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大如棋子,不痛不痒,数十年后方为疮陷,名为乳岩”,“以其疮形嵌凹似岩穴也,不可治矣”。但是“若于始生之际……施以治法,亦有可安之理”,强调了乳腺癌要早发现、早期治疗,并创制了“青皮甘草汤”以治之。另外,丹溪还以肿瘤的在上和在下的部位不同明确地将噎和膈区分开来,“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食,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难进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膈,亦名翻胃”,并认为“名虽不同,病本一也”,故在治疗上都主用“润养津血,降火散结”加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现今临床上治食管癌常用硇砂,肝癌常用鳖甲,宫颈癌常用三棱、莪术,皆有一定疗效,这些中药都是丹溪所主用之物,这都充分反映了丹溪对肿瘤治疗的见解的正确性。

朱丹溪在治疗肿块过程中,除内服汤剂外,还善于配合运用其他治法以加强疗效。

如三圣膏、琥珀膏外贴,韭饼热熨,药末蜜丸食化及蜜导大便等。同时,也善用单味药物,取量大力宏、单刀直入之效,如治瘫病以桑椹子捣汁熬膏调服,或牡蛎为末、玄参捣膏为丸,服饮韭汁或牛乳;治腹部积聚取蜀葵根煎汤等,临床均有较好的疗效。综上,朱丹溪治疗肿瘤提倡“从痰辨治”,随证辅以滋阴降火、行气开郁等,并兼用吐、下诸法。其学术思想颇多创见,其遣方用药灵活详尽,对后世治疗肿瘤提供重要参考,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

(0)

相关推荐

  • 「中医治癌」揭秘中医药治疗癌症

    重庆市潼南仁义医院 秦木良 摘要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在临床工作中对部份癌症病人的观察治疗体会,参照有关书籍和报刊杂志对癌症病的论述,结合某些医疗科研单位防治癌症的奇遇和对自然界某些现象的遐想,运用中医基 ...

  • 怪病多痰湿,此文把痰湿说得一清二楚

    由于人体脾的运化水湿功能下降,或水液在体内的循环.排泄过程中遇到障碍,水液就不能正常滋润人体,反而会在体内形成异常的积聚,成为一种病理物质.这种异常积聚的水液,中医就将它称为"痰饮" ...

  • “肥人多痰”“怪病多痰”,原来中医的“痰”是这么回事!(公布各种治痰效方)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比较稠浊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痰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或指触之有形的痰核." ...

  • 怪病多痰:看国医大师如何治痰饮!

    古代医家提出了"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兼痰"及"痰之为病,变幻百端"等学术见解.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指出:"痰生百 ...

  • 朱丹溪:怪病多痰,癌肿也可从痰治!

    导读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丹溪学派的创始人,医术高超,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等学说,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所谓"百病中多 ...

  • 怪病多痰,癌肿也可从痰治

    对于痰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感冒或是爱抽烟的人常会咳痰.痰即淡饮,淡字通澹,澹就是水波动荡的一种样子. 为了形象地形容人体的病理形状,所以加了病字头,成为痰,所以叫痰饮病.现在的人则习惯于把清稀的叫做& ...

  • 怪病多痰!掌握这张表,痰湿问题迎刃而解!

    杏林讲坛公众号导读二陈汤被尊为祛痰"祖方",后世医家宗此加减衍化出许多祛痰之剂,是因本方所体现的配伍方法对祛痰剂组方具有普遍地指导意义.不仅针对湿痰制方,即使是治疗热痰.寒痰.燥痰 ...

  • 怪病多痰,中医是如何治痰的?

    由于人体脾的运化水湿功能下降,或水液在体内的循环.排泄过程中遇到障碍,水液就不能正常滋润人体,反而会在体内形成异常的积聚,成为一种病理物质.这种异常积聚的水液,中医就将它称为"痰饮" ...

  • 怪病多痰湿,痰湿到底是个什么鬼?!

    元阳道 诸天气荡荡,吾道日兴隆 1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导读:中医所讲的痰湿在人体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该如何辨识.分析这些由于痰湿形成的怪病,并且选择合适理法方药治疗.此文将痰湿讲的一清二楚,值得收藏. ...

  • 也谈“痰”——怪病多痰

    [转] 也谈"痰"--怪病多痰 这也是古代医家的一种提法,我们将其引申用于疑难病的诊治,主要是因为许多疑难病的临床症状怪异奇特,表现中医所说的"痰"证(包括无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