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出现过的鲛人,头似人尾似鱼,周身裹鳞片,真相:可能是儒艮

说起“鲛人”,大家都十分熟悉,不论是影视还是历史书籍中,都有“鲛人”的描述,周星驰的电影《美人鱼》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早在1980年,南海就出现过“鲛人”的足迹。据说当时有渔民捕到一个“鲛人”,头似人,尾似鱼,周身裹鳞片。当科研人员赶到后得知,“鲛人”被几名不明身份的人花重金买走了。后来根据渔民描述,专家认为可能是儒艮。

其实,我们接触到的“鲛人”,不是出现在影视里,就是在民间传说中。所以最近有人撰文说“鲛人”根本就不存在,是一种子虚乌有的生物。

那么,地球上真的存在“鲛人”吗?如果有的话,它们如今又栖息在何处呢?

01中外典籍都有记载,《山海经》说它人头鱼身,杜甫的诗中也有描述‍‍

从古至今,“鲛人”一直是大家的热门话题。我国的古籍乃至史书中也有许多有关“鲛人”的记载,就连诗词中也常有出现。

“鲛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山海经》里,说这种生物是人头鱼身,还长有四只脚,当地人称之为“鲛人”,它们主要生活在海里。

到了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中也提到了“鲛人”的形象,不过内容更为夸张:秦始皇的陵墓“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西晋文学家张华在《博物志》一书中描写道:南海生活着一种“鲛人”,它们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会织布,眼睛流出来的泪还能变成珍珠。比它稍晚的东晋《搜神记》中也有着大同小异的记载。这些描述与和安徒生《海的女儿》中“人鱼”有得一拼。

南朝学者任昉所著《述异记》说“鲛人”能纺织一种名为“蛟绡纱”的布匹,雪般洁白的色泽,还能隔绝水,一匹能卖百余金。

到了唐代,关于“鲛人”的想象就更丰富了,杜甫和李颀都写过关于“鲛人”的诗歌。诗人郑常更是在《洽闻记》中对“鲛人”的外貌特征大写特写,说它们长得漂亮,性格温柔。你这么说,难道比“奶茶妹妹”还要可爱?

宋代人撰写的《太平广记》记载得更加详细,连高矮胖瘦、脸部特征都记录得详详细细,描写的得栩栩如生;《祖异记》一书中还对“鲛人”的形态作了详细描述;徐铉的《稽神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太平御览》特意记录了一个“鲛人”报恩的故事。

但是到了明清,言之凿凿的“鲛人”,在各种典籍中一夜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02麦哲伦发现过“鲛人”,苏联还打捞上来一个,欧洲挖出“鲛人”化石‍‍

中国古籍中的记载的确有点像神话故事,而欧美一些国家关于“鲛人”的发现记载,看起来似乎要科学一点。当然,这些“鲛人”的模样丑陋无比,与中国古籍中描写的“鲛人”完全是两码事。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在航海日记中记载,在1522年航行时,他发现过一个“鲛人”。之后的1608年,荷兰航海家哈德森也发现了一群“鲛人”,他们还跟踪了好几天,进行过详细的观察记录,只可惜那时没有摄影机。

一艘苏联的货船在古巴外海沉没。1962年,苏联派出科学家前去搜寻沉船,借助水下摄影机扫描海底时,科学家突然发现一个怪物,打捞上来才知道是一个约60厘米高的“鲛人”。

到了八十年代,1980年8月24日,游客在红海海岸发现一个“鲛人”:上半身如鱼,下半身像人,可惜它被发现时,已经死了。

九十年代,“鲛人”的研究取得进展。1991年,在南斯拉夫海岸,研究者称挖掘出1.2万年前的“鲛人”化石,化石保存得十分完整,就连“鲛人”的牙齿都清晰可见。同年,在加勒比海海域,美国2名渔民捕捞到一头虎鲸,在其胃中发现了一个“鲛人”。

03头似人,尾似鱼,周身裹鳞片,寿命长达70岁‍‍

也许受到文艺作品的影响,在中国人心中,“鲛人”的形象一般是这样的:神秘而美丽,它们的头似人,尾似鱼,周身裹鳞片。

“鲛人”又叫人鱼,也就是西方传说中的“美人鱼”,一种鱼尾人身的生物。

“男鲛人”的背上长满了鱼鳞,看起来十分凶恶;但“女鲛人”却性情温和,长长的颈部,皮肤白皙柔软,身材修长,略为偏瘦;深碧色的眼睛,眉清目秀,笑谈间带着万种风情;发如海藻,发色深蓝,紧束起或配以绡帽。

它们的上肢与身体两侧间连有半透明皮质翼和飘须,下身自腰起,就附有多条长于腿的裙状透明薄带,游动时双腿被裹入其中,便于减轻水流阻力。

据说,“鲛人”平均寿命达50岁,最长达70岁。也是胎生,一胎可以多胞,孕期比人类短,一般约为180天,每年八九月,“女鲛人”才能受孕。小“鲛人”生下来的时候,开始在气囊中,3-5小时后即破,这时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04习惯借助吟唱来交流,善织“鲛绡”,入水不湿‍‍

根据目击记载与古籍描述,“鲛人”的生活习性是这样的:在中国,它们生活在南海,日常在水中活动,不喜欢不干净的水,有时也上岸,与陆地上的人交易,但一般在水外生活不能超过一天;它们主要以各种鱼类为主食,也吃一些植物。

“鲛人”把水域视为自己领地,它们认为陆地是一个充满污秽的世界,陆地上的种族下水会污浊水,所以,“鲛人”不喜欢其他种族尤其是人类入水游泳,开船捕鱼。

奇怪的是,“鲛人”一般使用类似人类吟唱作为交流的语言,在海中传达各种信息,而且在海中能传递很远;靠近时,它们则用一种快速音频,这种声音是通过喉间骨振动而发出来的。

它们还有一种独特的本领,擅长织布。“鲛人”制出的“鲛绡”,是一种极薄的丝绸,轻而韧,十分精细,薄如蝉的翅膀,表面光滑,光泽感强。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入水不湿,无论大妹子还是老奶奶,谁见了都爱不释手。

除了善织“鲛绡”外,“鲛人”还有另一个本领,那便是滴泪成珠。据说“鲛人”在悲伤哭泣时,滚落的眼泪,在水中或空气中会快速凝结成珍珠。“鲛人”的眼泪虽然能够化成珍珠,但他们却不轻易哭泣。不过这个很有可能是古代的文学家加工而成,没有科学依据。

05“鲛人”真的存在过?坚信者称“鲛人”与人类同一祖先‍‍

尽管有目击“鲛人”的报道陆续见诸报端,但还是有很多学者否认“鲛人”的存在。它们的理由很充分:其一,所谓的“鲛人”缺少标本实物的参照,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去考证;其二,“鲛人”多存在于野史以及文艺作品中,是人为想象出来的。

研究“鲛人”的学者却坚信,根据古人那么多的资料记载来看,“鲛人”不是个传说。一些中国的“鲛人”形象可能是古人对于南海一些岛屿上少数民族的记录,它们曾在真实世界里存在过。

它们住得比海南岛还要远,有自己的文字,善于潜水,拥有鱼鳞的文身;以织布为生,每年都会带着“鲛绡”来南方沿海城市来做生意。

更有国外的研究者提出了“海猿说”,他们声称“鲛人”可能是古猿朝早期人类进化中的另外一个分支,后来它们进化成了在水中生活的一个物种。

他们结合地质史猜测,有些大陆曾被海水淹没,古猿被迫下海,慢慢进化成了海猿。当海猿重返陆地时,有些海猿留在了海里,被后来的人类看到,误以为“鲛人”。

在普林尼的《自然历史》中,曾确定有“鲛人”存在,这杂志称:“她们是真实的,只不过身体粗糙,遍体有鳞。”

06“鲛人”的形象,很可能是参照了海洋生物中的儒艮

一些科学家则认为,目前没有标本证据能证明“鲛人”是真实存在的物种。古人描绘的“鲛人”的形象,很有可能是参照了海洋生物中的儒艮。

渔民与水手在航行过程中,很有可能把儒艮误以为是“鲛人”,文学家经过艺术加工,把道听途说的故事变成了文献资料中的“鲛人”。

确实,儒艮的头是圆形的,有时还顶着一些水草,远看像头披长发的美女,胸前的鳍很像人手,它们还喜欢靠着海礁栖息,很让人误以为是“鲛人”。

而且雌儒艮在哺乳期间,常常用前肢搂抱着自己的幼崽喂奶,头和胸都露出水面,远远看去,很像一个女人坐在那里。

雪灵谷自然实验室/出品

参考资料:自然历史、人与自然杂志、山海经、太平御览、交州记、子虚赋、搜神记、述异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