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人生就是不断地走出房间

陌生人,

你好。

《房间》讲述了一个关于逃离和重生的故事。女主乔伊被拐骗囚禁在一个棚屋里七年,在此期间她遭到了强奸,并生下儿子杰克。母子二人都是对方在狭小房间里的唯一依靠,在杰克过了五岁生日后,母亲决定告诉他真相,要逃出这个囚禁他们的房间。
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是特别的,也是冒险的,按照正常商业电影的套路来说,电影前半部分应该会用充满悲剧色彩的手法去描写诱拐、囚禁的过程,电影后半部分则会通过紧张、悬疑的拍摄手法来表现母子俩如何挣脱桎梏,重回世界。
而电影的结尾,会是母子二人成功逃脱房间,回归美好的现实社会,坏人绳之於法。
但是,房间这部电影却用了一种反套路的表达方式。
博人眼球、刺激的元素仅仅一笔带过,整部电影专注于讲述母与子的两次“逃离”,第一次逃离房间,第二次逃离被房间困住的心灵。
为什么说电影叙事风格冒险呢?因为当你看完电影,你会发现电影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
电影前半部分主要讲述母子二人如何逃离房间,节奏明快,扣人心弦,像是一部紧张刺激的悬疑片。电影后半部分则侧重于两人逃离房间后如何逃离被禁锢的心灵,更像是温情治愈片。
前后两部分风格的转变会造成观影感受的落差,所以接受不了这种差异的观众会觉得电影风格不统一,而母子被救出后,推进剧情的悬念就消失了,容易让人认为后半部分狗尾续貂,拖沓冗长。
但是,我却非常喜欢电影的这种叙事结构,在我看来,导演的初衷本来就不是拍一部讲述如何逃离囚禁的悬疑片,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是人要如何不断地走出去,不断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逃离
逃离房间,对母子二人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对母亲而言是希望,对小孩而言是恐惧。
母亲是被强暴禁锢于此的,这个房间是她的噩梦,她想要离开,认为只要逃出去了,一切都会变好。
而对于小男孩而言,他从未看过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一切都是陌生和未知的,这个房间便是他的世界,他对房间没有怨恨,他在房间里生活得很幸福。
一个五岁的孩子,对于要离开熟悉的环境,是非常恐惧而焦虑的,他只是出于对母亲的爱,才“被迫”协助母亲离开房间。
乔伊作为母亲是非常坚强的,即使在如此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她也用自己的爱,在有限的资源里为杰克打造了一个童话世界。
她教育孩子语言、思考、认知,教会他要乐观、积极、坚强。母亲把小空间打造成大世界,用自己最大的力量,保持了孩子的童心。
其实孩子很简单,教育也可以很简单,小孩子是非常单纯的,他们感受不到生活的差异,富有还是贫穷,在孩子的眼中,都是一样的美好。
相对于物质,他们更需要的是陪伴,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是忙于生活、忙于工作而忽略孩子的?孩子的生日记得吗?每晚有陪伴孩子入睡吗?孩子的教育参与了吗?
成年人需要工作,需要赚钱,这是无奈、也是生活所迫,但是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给与最多的陪伴,这是所有父母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重生
在走出房间之前,最恐惧的是小男孩,然而走出房间后,恐惧和不安逐渐被好奇所代替,他出人意料的很快适应了新生活。小男孩一步步接纳了这个世界,母亲却迷失了。
房间虽然禁锢了身体的自由,却也阻断了现实的复杂与残酷,离开房间后,记忆中的美好支离破碎,身体虽然逃离了,被房间困住的心灵却不知要如何安放。她强迫杰克玩乐高,与父母吵架,拒绝心理医生的治疗,电视采访成为压倒神经的最后一根稻草,母亲奔溃自杀。
很多人指责母亲没有在孩子出生的时候让他离开是自私的行为,在我看来,母亲也许有私心,但这又有什么错呢?
谁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人,不完美就不配做母亲了吗,完美母亲论与完美受害者论一样,都是谬误,都是社会强加给个体的标签。
母亲当然可以不完美,但是既然选择了母亲这个身份,哪怕做得不好,也不要放弃。
比失去自由更可怕的,比不是完美母亲更可怕的,是无法告别过去,大步往前走。
电影并没有回避走出房间后的现实问题,反而用大量的篇幅去描述它,这正是这部影片成功和耐人寻味的地方。
它把观众从一个房间带到了另一个房间,让我们知道囚禁人的房间不止一个,你出了一个房间,接下去还有若干个,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走出房间的过程,生活总有新的困难在等着你。
遇到困难怎么办?接受它,然后战胜它。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只有直面最不堪的过去,才能真正的与自己和解。
影片的最后,乔伊与儿子重新来到了房间,这一次她是真的走出去了,儿子给了她最强大的力量,让她能直面痛苦,走出阴霾。
如果哪天你被心灵的房间囚禁,愿你也能像电影的主人公一样,直面痛苦,坚强勇敢,努力大步往前,走出一个又一个的房间,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开展光明美好的新生活。

文:奶油蛋糕

编辑:能说灰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