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唐太宗对太子的教育和培养问题

近读《贞观政要集校》《剑桥隋唐史》以及其它唐代史料,感慨颇多。《贞观政要集校》第四卷是唐太宗君臣关于太子的教育和培养问题的言行,很有思路也很有故事。

三好学生李承乾

公元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了嫡长子。这位皇子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也有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

承乾太子年少的时候,是一位非常听话的好孩子,从小就上了顶配私教国学班。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即位为帝,当年十月,8岁的李承乾小朋友被册立为太子。早在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时,便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双双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所以在册封太子的诏书中称承乾“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深得太宗欢心。公元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太子太师李纲因脚疾而乘轿子进宫,十一岁的李承乾亲自将自己的老师引上殿并行礼请教,态度极为礼敬。李纲病逝后,承乾又亲自为老师立碑。而李承乾同学亦十分好学,不仅令孔颖达撰《孝经章句》, 还让颜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完稿后又郑重上表,唐太宗对此大加赞赏,将之珍藏进皇家的图书馆秘阁内,并赏赐颜师古二百匹锦缎、良马一匹。

唐太宗还非常重视太子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实习锻炼。李承乾同学不过12岁,唐太宗就已经在有意识地锻炼他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他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承乾从小体弱多病,唐太宗为了不让他太辛苦,特别准许他不用多读书,只要和孔颖达评说古事即可。有一次唐太宗让他试着写一写治国的策略,结果他很快便写满了三页纸,唐太宗阅后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公元635年(贞观九年)五月庚子,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这位少年实习生“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六月己丑,朝臣恳请太宗上朝听政,唐太宗应允,不过“细务仍委太子”,之后唐太宗每每外出巡幸时,都是由太子留京监国。

唐太宗还担心承乾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且人主安危所系,不可辄为骄纵”,要求老师们跟太子多谈论民间疾苦。他跟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等人说,天子要想肆情骄纵,只需要发布敕令,有谏者皆斩,那么天下士人就没有人敢发声直谏了,所以你们要多围绕“克己励精,容纳谏诤”来教育太子。“每见有不是事,极言切谏,令有所裨益也”。

不仅如此,承乾太子还是一位大孝子。公元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渐渐病重,承乾太子忧心之下便请求大赦囚徒并度人入道,以期冀蒙福佑,却被长孙皇后断然拒绝。承乾不敢将请求大赦一事上奏,只好告诉了自己的老师房玄龄,朝臣闻之纷纷恳请大赦。虽然长孙皇后最终还是拒绝了大赦一事,但唐太宗却另辟蹊径,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废弃寺庙以此为爱妻祈福。但是父子俩的真情祈福未能留住长孙皇后,六月己卯,皇后崩于立政殿,享年三十六岁。

读到这里,大家觉得一代明君唐太宗的育儿理念怎么样?嫡长子立为太子,可谓名正言顺;父慈子孝,大儒为师;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承乾太子将来继承贞观之治,更创辉煌也许有难度,继位守成总不难吧?

然而造化弄人,历史总是喜欢让人大跌眼镜,乖孩子承乾太子青春期之后的故事则发展成了一出闹剧,最后成了悲剧。

叛逆青年终被废

史书记载,李承乾患了足疾成为残障人士之后,开始变得越来越狡猾而叛逆。

新唐书说他,“及长,好声色慢游,然惧帝,秘其迹。临朝,言谆谆必忠孝,退乃与群不逞狎慢。左右或进谏,危坐敛容,痛自咎,饰非辩给,谏者拜答不暇,故人人以为贤而莫之察。”这熊孩子既熊又奸诈。在父亲面前满口忠孝,回了东宫就完全换了个人;老师们来教育他,他立刻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发誓痛改前非,让劝谏的人都不好意思再说下去。这还不够,他还发展出三个奇怪的爱好。

第一个爱好是模拟战争。《资治通鉴》载,李承乾对打仗情有独钟,然而当时天下已经太平,无仗可打,李承乾就和他最好的玩伴、也是他的亲叔叔汉王李元昌,二人在宫中模拟打仗玩。他们各自的手下被分成两个阵营,双方以真刀真枪模拟作战,“大呼交战,击刺流血”,不认真的会被鞭打,结果每天都有人伤亡。

他的第二个爱好是自由奔放粗犷率真的草原文化。李家祖上有点鲜卑血统,李承乾生长于中原汉地,却对草原游牧部落的生活特别感兴趣。他放着宫殿不住,却在宫中支起帐篷,铸成大锅让手下人偷了百姓的牛羊坐在帐篷里烹煮,然后拿着佩刀割羊肉吃。放着绫罗锦绣不穿,却“辫发羊裘而牧羊”,披着羊皮袄,在皇宫里放羊玩。他甚至扬言:“有朝一日当了皇帝,我就带上几万人去西方打猎,然后把头发披散开(汉人束发),到突厥首领阿史那思摩麾下听令。”

第三个爱好是宠爱伪娘小白脸。有个太常寺伶人深得其心,他给起名叫称心,与之“同卧起”,完全置皇家体面于不顾。李世民知道后十分愤怒,当即命人把伶人称心抓起来杀掉,以示惩戒。谁知李承乾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对称心思念不已,在宫中专门设立一间灵堂,陈列称心的画像,“朝夕奠祭,徘徊流涕”,并数月称病不朝,跟他父亲闹情绪。

于是唐太宗“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如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又令刘洎、岑文本与马周轮流前往东宫,与太子谈论,希望让他改邪归正。

这些老臣劝诫的措辞基本都是相当严厉,而且随时把太子的活思想汇报给唐太宗,最后的结果却是南辕北辙。张玄素是个急性子,作为太子的老师,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李承乾好玩乐,张不让他玩乐,上表说,“至如骑射畋游,酣歌妓玩,苟悦耳目,终秽心神。……臣恐殿下败德之源,在于此矣。” 张玄素给予自己学生李承乾的评价是这样的:“言孝敬,则阙侍膳问竖之礼;语恭顺,则违君父慈训之方;求风声,则无学古好道之实;观举措,则有因缘诛戮之罪”,可谓一无是处。于志宁则前前后后写了二十篇文章批评劝谏他。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李承乾在宫中盖个房子,于志宁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而孔颖达更是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太子的奶妈遂安夫人曾劝说孔颖达,说太子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教导他应该委婉点,不能总是当面痛加指责,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

显然,这些直男老臣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有用?李承乾的问题不是不知道那些伦理道德的教条,而是这位青少年的心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扭曲和叛逆。老臣们轮番施加的道德和舆论压力把一个显然已经心理失常的储君给逼急了,老师们一方面用礼法道德来约束和批评他,另一方面也随时向皇上打太子的小报告,以至于太子发誓将来当了天子之后,要杀掉那些劝谏自己的人。“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他还真的让自己的扈从去暗杀他们。两位刺客跑到刺杀对象于志宁门口,看到于正在为母亲守丧,动了恻隐之心才没有动手。

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于是为了安抚太子,唐太宗干脆下诏取消了太子出用库物的限制。李承乾上表推辞,唐太宗答道:“汝家之冢嫡,国之储两,故有斯命,以彰有殊。……勉思守道,无烦致谢。”

魏王李泰的得势得宠,引发了太子李承乾的恐慌和焦虑。显然他已经知道前朝历史上争嗣夺嫡时会发生什么,因此他养了一些死士以为己用,以防不测,也试图用这些死士去对付自己心目中的敌人。

所谓的太子谋反,其实是他的一些筹划和准备工作,还没有来得及付诸实施。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太宗第五子齐王在山东造反,被镇压后招供说与太子李承乾的手下纥干承基有牵连,而后者在被捕后供出太子,说太子曾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名将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必要时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并曾歃血为盟。唐太宗怕冤枉了太子,让一干大臣集体查案,结果事实口供俱在,令他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谋反当然是死罪,本不需讨论,但是唐太宗不愿意让太子死,于是把问题交给了大臣们廷议,结果没人愿意替太子说话。极端尴尬之际,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出来说了一句:“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就坡下驴,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后又流放黔州,总算是暂时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关键时刻会来事儿的来济则也因此而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和感激,官职不断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升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了《晋书》。次年底,李承乾死在贵州的流放地,听闻消息后,唐太宗哀恸不已,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

唐太宗《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读来令人唏嘘。“肇有皇王,司牧黎庶,咸立上嗣,以守宗祧,固本忘其私爱,继世存乎公道。故立季历而树姬发,隆周享七百之期;黜临江而罪戾园,炎汉定两京之业。是知储副之寄,社稷系以安危;废立之规,鼎命由其轻重。详观历代,安可非其人哉!皇太子承乾,地惟长嫡,位居明两,训以《诗书》,教以《礼乐》。庶宏日新之德,以永无疆之祚。而邪僻是蹈,仁义蔑闻,疏远正人,亲昵群小。善无微而不背,恶无大而不及,酒色极於沈荒,土木备於奢侈。倡优之技,昼夜不息;狗马之娱,盘游无度。金帛散於奸慝,捶楚遍於仆妾,前後愆过,日月滋甚。朕永鉴前载,无忘正嫡,恕其瑕衅,倍加训诱。选名德以为师保,择端士以任宫僚。犹冀中人之性,可以上下;蟠木之质,可以为容。愚心不悛,凶德弥著。自以久婴沈痼,心忧废黜,纳邪说而违朕命,怀异端而疑诸弟。恩宠虽厚,猜惧愈深,引奸回以为腹心,聚台隶而同游宴。郑声淫乐,好之不离左右;兵凶战危,习之以为戏乐。既怀残忍,遂行杀害。然其所爱小人,往者已从显戮,谓能因兹改悔,翻乃更有悲伤。行哭承华,制服博望。立遗形於高殿,日有祭祀;营窀穸於禁苑,将议加崇。赠官以表愚情,勒碑以纪凶迹,既伤败於典礼,亦惊骇於视听。桀跖不足比其恶行,竹帛不能载其罪名。岂可守器纂统,承七庙之重;入监出抚,当四海之寄。承乾宜废为庶人。朕受命上帝,为人父母,凡在苍生,皆存抚育,况乎冢嗣,宁不锺心。一旦至此,深增惭叹。”

无奈地废掉了李承乾,重新立储又该如何选择呢?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他知道如果让魏王李泰上位,那么李承乾和李治都会难以善终,于是册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这个温和柔弱的李治,因为较无害而上位,就是后来的唐高宗,他看上的一个姑娘叫武媚娘。

唐太宗对太子的教育失败在何处?

为什么一个三好学生突然就变成了荒唐悖逆的不肖子?为什么堪称伟大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教不好自己的孩子(们)?历代有很多解释,甚至当代还有人就此发表了学术论文。我不是搞唐史研究的,也不是搞心理学研究的,但是作为一个日常跟许多青年人打交道的大学老师,也作为一个父亲,谈谈我的粗浅理解。

长孙皇后的过早离世,固然对李承乾的人格突变和身心健康可能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但是更重要的因素是家长和老师们的言与行之间存在严重的背离,这个因素应该是李承乾的人格转变的根本动能。

如果史书记载的足够准确和全面,那么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唐太宗李世民给太子安排的教育内容都是以儒家为主的高大上的理想主义和伟光正的伦理道德。但是这些教条跟真实的世界存在着巨大的张力,跟李家尤其是太宗自己的所作所为存在着鲜明的对比。李家代隋而得天下,难道是因为比其表亲杨氏更讲仁义道德吗?唐军打败隋末的两百个大大小小的竞争对手一统江山,是因为孝道和信义吗?给李承乾讲课的那些名臣老师们,尤其是那些先仕于前隋或者曾追随过建成太子的老师们,在守节的问题上是不是也存在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呢?更何况,太宗本人夺得嫡位,更不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结果,而是靠亲自披挂上阵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最高层政治权力的争夺,从来都是暴力的结果,而所谓天命和道德教条都只不过是事后的论证和包装而已。明明是虎狼之家,却非得假装是道德典范,结果却使得孩子罹患人格分裂。其实在我看来,仁义道德当然应该教,但是也必须把现实世界的无情与残酷告诉孩子,从而让他既能脚踏实地而又有星空在心。然而对李承乾同学来说,非常残酷的事情是,估计没有一个大臣敢坦率地告诉他:书上说的都不过是应然,而实然的情况则恰恰相反,你家如何从藩镇变为帝王,你爹如何从秦王变成皇太子的……。

所以,明白了这个问题,就不难看出,李承乾阳奉阴违的两面人生,其实不过是两个人格模板之间剧烈冲突的结果:一个模板是自己父亲的成功经验,另一个模板是名臣老师们的虚伪说教。越是接近成年,他越是在模仿自己父亲的所作所为而已。父亲虚伪暴力,他也虚伪暴力;父亲杀兄弟夺位,他也想杀兄弟保位;父亲搞逼宫,他也想搞逼宫,只不过父亲在这些方面的水平都比他高出不止一个层次而已。也正是如此,唐太宗确认太子谋反之后,并不愿意杀他,而是很快在内心里原谅了他,恰如他早已完全原谅了自己当年在战争和权势斗争中的被迫无奈一样。

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丰功伟业、勇于纳谏、以民为本,我向来非常敬佩。但是对他作为顶级战略家和政治家的狡诈、凶悍与决绝也甚为惊讶,在此略举两例。

太宗本就是武将出身,习惯于杀伐决断,而且从他的言论来看又似乎总是充满着生存焦虑,老是担心自己重蹈亡国的皇二代隋炀帝的覆辙,所以他平时的面容是相当严肃的。唐代的学者为尊者讳,仅说他严肃,我估计实际上令人生畏也很正常。而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面相容易吓到臣子们之后,为了鼓励大家给自己勇敢地提意见,所以每次跟人探讨自己的政策得失的时候,就努力挤出一副和蔼可亲地微笑的样子。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场景,颇有喜感吧?

另一个例子,是灭东突厥颉利可汗的战争。在早期的中原混战中,李家曾向颉利可汗称臣纳贡。后来唐军统一汉地之后,颉利可汗看到实力对比出现了重大变化,主动请降,但是心里还是怀有疑惧。于是唐太宗派了莒国公唐俭和代理户部尚书安修仁两位高官前往慰谕,做好增信释疑的工作。边关守将李靖意识到机不可失,认为此时东突厥没有防备,可以突袭之。副将张公瑾认为这样做是不是有点不厚道,因为“既许其降,诏使在彼”,相当于出尔反尔且很可能把两个高官使臣的性命给送了。但是李靖还是擅自发动了突袭,结果离大帐七里的时候颉利可汗才意识到唐军来了,来不及部署列阵而被冲垮。李靖杀突厥一万多人,还把隋朝派出和亲的公主给一并斩了,俘虏十万人,灭其国。那么,唐太宗听说此事后什么反应呢?他大悦,并给予巨额封赏,顾群臣曰,“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耻其雪乎?”群臣皆称万岁,此时没有人出来讽谏他不信不义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有信佛家因果的人认为,承乾太子的突变,可能是被东突厥的鬼魂给附体了,理由是,“(承乾太子)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类胡者,被以羊裘,辫发,五人建一落,张毡舍,造五狼头纛,分戟为阵,系幡旗,设穹庐自居,使诸部敛羊以烹,抽佩刀割肉相啗。承乾身作可汗死。使众号哭剺面,奔马环临之。忽复起曰:'使我有天下,将数万骑到金城,然后解发,委身思摩,当一设,顾不快邪!’左右私相语,以为妖。”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作为现代人,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从唐太宗和李承乾的故事中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我的认识是,首先,家长给孩子的最好的道德教育,不是高薪聘请知名大儒上门做家教,而是要言传身教,以身垂范。家长的所说与所行之间不能有太大的差距。其次,教育内容不能以道德说教为主,更要让孩子理解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努力做到拿破仑所说的,“讲真话,只讲真话,讲所有真话。”最后,正如一位朋友炖的鸡汤文所说,家,不能是一个单纯讲理的地方,有时候还必须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也就是包容自己孩子的问题,因为归根结底,你自己也不完美。

(0)

相关推荐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么样?

    李承乾,这位被唐太宗李世民寄予厚望,本应'承继皇业,总领乾坤'的皇太子,最终在荒唐中,自我毁灭.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大唐秦王府传出喜讯,秦王妃长孙氏诞下一个皇子,随着婴儿哇哇坠地,秦王府上下, ...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到底干了什么荒唐事,被废了太子位?

    李承乾有一个叫"称心"的乐童,只有十几岁长得十分俊美.乐童多才多艺尤其擅长歌舞,李承乾非常宠爱他.此时的李承乾已经有了太子妃,太子妃还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李承乾根本不顾及这些,也不 ...

  • 老妖杂谈之历史的繁星点点-李靖平定东突厥

    唐朝的名将李靖被后世称为战神,他生于公元571年,卒于公元649年7月2日.一生征战,立下了很多功劳.李靖平定东突厥是他军事生涯中辉煌的一页. 李靖 这次平定东突厥的战争,开始于公元629年11月,结 ...

  • 怪想之圆周率学历史二十八 628(唐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善恶一念之间 圆周率看历史 ...

  • 【杂谈】读懂了突厥,就读懂了新疆的一半(二)

    上回说到突厥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成为了亚洲第一,但是这里边有个问题.在古代,任何一个国家绕开中国称亚洲第一,就好像在没有德云社参与的相声大赛中得了一等奖一样,完全没有说服力.哪怕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得 ...

  • 浅议唐太宗对太子的教育和培养问题:三好学生李承乾是如何被废的

    近读<贞观政要集校><剑桥隋唐史>以及其它唐代史料,感慨颇多.<贞观政要集校>第四卷是唐太宗君臣关于太子的教育和培养问题的言行,很有思路也很有故事. 三好学生李承乾 ...

  • 翟东升:浅议唐太宗对太子的教育和培养问题

    翟东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教授 12小时前 近读<贞观政要集校><剑桥隋唐史>以及其它唐代史料,感慨颇多.<贞观政要集校>第四卷是唐太宗君臣关于太子的教育和 ...

  • 太子李承乾谋反是唐太宗李世民“鸡娃”教育惹的祸吗?

    贞观十七年(公元642年),如日中天的唐王朝内部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皇太子李承乾策划谋反.事件败露后,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没过多久便病逝了.这位曾被唐太宗李世民寄予厚望的帝国继承人最 ...

  • 【教育随笔】浅议智障学生的安全监管问题

    浅议智障学生的安全监管问题 泾阳县特殊教育学校    杨 敏 来泾阳县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已经三年多了,有了一些经历,也积累了一点经验,下面我想就"智障学生的安全监管问题"谈一点自己的 ...

  • 王士祯的“孤平说”浅议

    王士祯的"孤平说"浅议 --兼谈吴丈蜀.王步高对王士祯"凡平不可令单"的误解 邓旺林 王士祯 [1]是清代神韵诗派代表人物.在康熙年间曾一度主盟诗坛.据说王士祯 ...

  • 浅议煤化工建设工程的“三查五定”及装置首次开车注意事项

    摘 要:"三查五定"作为煤化工建设工程竣工投产期间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后续单体试车.联动试车及全面试生产影响很大,因此如何做好"三查五定"在煤化工新建工程.技改工 ...

  • 浅议表见证明的基本含义

    [J] . 王建林 ,吕旭 .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第005期 摘要:表见证明是整个证明法学领域最含混,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它以经验法则为核心和基础,但经验法则的 ...

  • 浅议湿热淤极案

    浅议湿热淤极案:陈博士按,今天一熟人介绍一搬运工人过来拿拿脉,患者湿热之极,平常很少见到:这个患者我有深刻印象,患者中等个头,头圆肩宽胸厚,肌肉发达,患者骨架颇大,面色红润:这是我对患者的第一印象,一 ...

  • 浅议闽南舞狮的民俗文化

    浅议闽南舞狮的民俗文化 蔡汉以 2021-05-10 闽南舞狮,这是我家乡福建第一古堡---平和县山格镇隆庆村蔡家堡,最常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为了收集资料,笔者采访过二位"舞狮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