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曾计划存钱赎回燕云十六州,可惜时间太短
【本文由蜀山笔侠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燕云十六州”是中原政权北方的一道重要屏障,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可是自从“儿皇帝”石敬瑭把它扔给了契丹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燕云十六州都掌握在北方政权手里,以至于两宋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但我认为这不能全怪石敬瑭,人家可是沙陀人,沙陀人可是突厥人的一支,他有什么义务去守燕云十六州呢?要怪就只能怪长期统治这一地区的中原政权,他们都干什么去了?
宋朝其实是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决定着燕云十六州的人心向背问题。
如果一个地区长期被另一个政权占领,几十年后,他们就很容易被殖民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些地方稳定,而有些地方战乱不断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归属感还不确定。
燕云十六州是在938年割让给契丹的,到宋朝建国的时候(960年)才过去20多年,老的一代人还未全部去世,青壮年还未全部老去,少年还受着父母的影响,应该说,这个时候收复燕云十六州还是有很大的民意基础的。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很有大局观和气节的人,在没有攻灭北汉和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前,他坚决不肯在尊号上面加“一统”2字。
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他列出了2个计划:
1、拿钱赎
2、武力攻取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石晋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陷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
意思是说:燕云十六州是赵匡胤势在必拿的,他准备先礼后兵,先拿钱去赎,如果契丹不答应,就用武力解决。为此,他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存钱的机构,叫“封桩库”。只可惜,后来封桩库的钱足以赎回几十个燕云十六州,但赵匡胤却已不在了。但还是可以看出:赵匡胤是有雄心壮志的。
按照赵匡胤的赎金标准,这三五十万钱也就相当于后来大宋给大辽输送的2、3年的岁币钱,这个生意还是能做的,关键是它可以永久赎回燕云十六州,而不仅仅是买和平。
可以想象:这样的条件契丹人是肯定不会答应的,最终还得靠武力来解决。你以为真能拿钱赎土地吗?想多了,它是建立在你军事上占优势的前提下的,也就是说:你除非打赢他,才有得谈,否则,你倒赔钱。
不是吗?后来大辽不但没归还燕云十六州,反而打得宋朝每年交岁币才能保平安。说到底,还是实力说了算。
这一切都只能哀叹赵匡胤怎么就突然暴毙了呢?他的弟弟赵光义虽然有统一之志,但无统一之能,两次北伐均告失败,还把封桩库变成了自己的小金库(内藏库),北伐大业从此宣告无限期搁浅。
正所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你越弱,越容易被别人欺负,你不去收复燕云十六州,人家还主动找上门儿来了,还好大宋有寇准、李继隆这样的铁血勇士,不然靖康之耻或许就会提前到来。
其实,大宋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像赵匡胤那样永远保持一颗“统一”的心。
燕云十六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政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既成的事实,而且它对于中原政权的重要性远比塞外政权要大得多,如果大宋坚持不惜一切代价收复这一地区,虽然短痛,却可以获得长久的安宁,谁说又是一种冒失呢?
请问:哪位成就非凡之功的人,不是险中求胜?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于不同角度看历史,探索不一样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