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这次错误引用应该是“无心之过”
按照常理,3月28日“中国陆军”公号推文《这些历史,我们从未忘记!》错引汉奸汪精卫诗文《被逮口占》这事不是小事,对涉事编辑及相关责任人后续的处理应该不会轻,毕竟军队是最讲政治的地方,是最看重政治影响的机关。
但认真分析该推文前后内容,我还是坚持认为,这次错误引用应该是涉事编辑及工作人员未认真校对诗文作者的“无心之过”,主观故意的可能性为零。
可以看到,风波引燃后“中国陆军”很快以公开道歉信的方式回应了各方质疑,直面问题、态度诚恳。而从网上舆论反馈情况来看,对“中国陆军”持“今后下不为例”“审稿力度要加强”等原谅性观点的占了大多数,许多网民认为对涉事人员的处理还是要以“教育引导为主”,没必要因一次无心失误而沾上政治污点,影响其今后一生。
事实上,这次事件如果“中国陆军”没有在引爆初期就直面问题回应舆论的话,网上发展态势可能已经是另一副模样,造成的社会影响也将不堪设想,毕竟“涉军”“缅怀先烈”“卖国贼汪精卫”这些舆情点串在一起,能衍生出太多的关联话题,也最容易触发公众的集聚性讨论和猜测性争论。
这起事件,其实给我们今后处置类似舆情一个借鉴途径。
当我们运营的“公司”账号因审稿不严谨、政治敏感性不强等原因发生严重错误而引发大量质疑时,以“是什么错就认什么错”“是什么错就纠什么错”的姿态迅速回应舆论,或许才是最大限度减轻社会负面影响最好的选择,而不是抱着“避而不答”“视而不见”的消极心态等着舆论倒逼。
以此事为例,如果“中国陆军”选择了再等等,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舆论的不满心态会不断累积,对这次错误属涉事编辑“无心之过”的最初认定便会发生变化,产生“不回应就是心里有鬼”“莫非是故意而之”等种种负面怀疑和猜想,如果再有一些政治账号加以“似是而非”“动机阴谋论”等心理误导,很容易让事件产生政治定性的偏离异化,让事件在公众面前完全变了一副模样。
一旦舆论持有这种观点的比例到达一定程度,便会以舆论力量的方式反作用于线下,令事件陷入难以说清、争论加剧等两难境地,极难破解。
不过还好,这起事件因回应的及时和诚恳,没有发生这种情况。
线下的情况同样如此,如果经调查核实,能够证实该错误确属涉事编辑“无心之过”的话,还是建议不宜处理过严,因为这同样存在“矫枉过正”等舆情风险点。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