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丸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汤”治多种疾病初识
原文地址:附子理中丸作者:北方
附子理中丸,附子为君药。附子历来被称为“百药之长”、“回阳第一要药”,从附子的生长周期来看,冬至时栽种,夏至时收获,附子已秉足天地一岁之全阳之气,心为纯阳之剂,大辛,大热之品。大补阳气,还能散寒。治疗阳虚、阳脱必需之药。理中丸,理脾胃,调理脾胃的意思,由于脾胃虚寒,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脾胃为气机升降之中枢,调理中枢使中枢正常运转。
出处
原出张仲景《伤寒论》,是主治太阳虚寒病症的主方。现中药生产厂家的说明书只写服法:“口服,一次1丸,每日2次。”而不写“服后法”。原书为“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所以“如食顷、食热粥”,目的在于饮热粥以助药力,使其更好地发挥药效。
组成
附子(制) 100g 党参 200g 白术(炒) 150g 干姜 100g 甘草 100g 制附子大补阳气,散寒,附子大辛,大热,好的附子片用舌舔一下,舌会有麻的感觉。有的老中医讲,服药后口唇有麻木感,就说明附子的用量已经足了,可以暂停服药了。再服有中毒的的可能。党参,在伤寒论中都是用人参,现已改为党参,党参健脾益气,有益于中焦气机的升降。干姜,是生姜干燥所得,因为其色白,又称为白姜,与生姜相比,干姜的温热之性比生姜要厉害,但仍具有降胃气、止呕吐的作用。干姜与附子同用,温阳散寒之力大增,“附子无姜不热”,就是说,单用附子其温热之药力大减。甘草这里应为炙甘草,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兼具调和作用。
总的说来,附子理中丸具有温阳散寒,健脾益气,恢复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
制法 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 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00~120g 制成大蜜丸,即得。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或棕黑色的水蜜丸或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微甜而辛辣。功能主治 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适用证 适用于阴寒体质,阳热体质禁用。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神疲,面色白,肢冷,脉软,尿清,便溏
判别阴寒体质与阳热体质的纲领: 阴寒体质:
神——精神萎靡,目光无神,面带倦容。色——面色晦暗或暗黄,萎黄,或者黄白,无光泽。
形——形体偏胖,肌肉偏松,或有浮肿。态——喜静厌动,容易疲倦,但欲寐。
平素表现——畏寒喜温,四肢发凉,或腰以下凉冷。大便偏溏,小便清长。口和或喜热饮。 阳热体质:
神——亢奋、易烦躁,焦虑,失眠多梦。色——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多眵,唇红。
形——偏瘦,体格较强健。态——亢奋、好动。
平素感觉——口干口苦,喜凉恶热,喜冷饮。皮肤常有疮疖。便干,小便短赤。
再交给你一招:云南名老中医,火神派的代表人物吴佩衡常用的诊断方法:哈气吹手心,如果手心有热感,说明阳气不虚。如果没有热感,说明阳气虚了。可以服用附子理中丸。
还有一招:问病人寒热情况,当然不能在感冒发热时问,这时问,病人总是怕冷,这是恶寒。平时不发热的情况下,问病人怕热?还是怕冷?病人怕冷,多属于阳气不足,即阳虚。
禁忌症 凡是阳热体制,都不适合不用。
五禁——面赤;
舌红苔黄燥; 谵语,狂,心烦乱; 尿短赤, 脉数实。
药后三问:
三问是:服后睡眠、小便、动静三方面的变化,如三症亢进,则附子减量或停用。即病人服用附子后,睡眠安然,尿量增多,活动自如而无躁动不安状,为正常反应。
具体应用
1,腹泻 本药是理中汤加附子而成。对于明显是受寒或食生冷而引起的水样腹泻,没有肛门灼热感,没有里急后重感的,都可以使用,西医对于这类病证是按急性肠胃炎治疗,但输液打针都没有明显的效果,有的甚至会加重病情,这种情况下服用附子理中丸是最合适的,对于稍食生冷就腹痛腹泻的脾胃虚寒型人群,可在冬季服一段时间,但不可长服,以防附子药性过热。
王女,16岁,随父母侨居澳洲,吃西餐伤脾胃,食后即泻,西医无效,乃归国求医。服沈阳中医研究院中药四十余剂,每次160元三副药,服后病如故。又去著名的儿科中医小儿王处求医,亦无效果。国内西医谓为心理障碍,没病,不予医治。求医八个月,费用七八千,不见一丝效果。2003年3月26日,彼邻居来电话代为求治,云病人食后即泻,泻后又饿,周而复始,每日如是,现已骨瘦如柴,精神萎顿。食入不化泻出,有降无升,胃能容而脾不能消,责其中焦无火也。求其根本,则坎阳虚衰,坎阳不足则上升无力,中土乏生化之力,脾胃失运化之权。治当中下并补,扶阳抑阴,俾其生气旺盛,自能消化饮食矣。
附子理中汤,干姜60克,白术30克,党参60克,炙甘草30克,黑附子30克。七碗水煎剩二碗,早七时服一碗,下午三时服一碗.28日晚,病人邻居又来电话,云病人早七时服药后,不到一分钟,先感胃中发热,随后头上如同炸裂般疼痛,头皮发麻,面上如中风状,麻木抽搐不已,舌头发硬,吃橘子不会吐子。接着浑身发麻,腿抽筋,恶心想吐。但吃饭后没有泻。症状从早七时一直持续到下午一时方平复。一时多浑身觉疲倦,睡了一觉,原先手脚冰凉,服药后麻木时手先觉热,接下来脚上麻木,随后脚上亦热。因反应剧烈,晚上病人不敢再吃药,邻居打电话来问,告乃排病反应,但吃无妨,方再服。服后腹泻四五次,原先总觉饿,食后即泻,泻后马上又饿,今日食后不再觉胀觉饿,食后亦未泻。晚间十时多脸上又发麻,全身从脸上向下发麻,但没有抽搐,持续一小时所有,半夜二时多呕吐一次。30日,病人邻居又来电话,云第二天早晨服第二服药后肚子发麻,随后开始腹泻,持续一日,至少五六次,所泻全是清水。中午饭后没有腹泻。晚间再服中药后不再有反应。当日早晨食后觉饱,没有腹泻,病人高兴异常,云八月中头一次吃饭后没有腹泻,并感觉吃饱。二剂药服完症状基本消除,嘱将五剂服完,以巩固疗效。 5月24日反馈:服药后,过去的症状全部消失,体重渐增,现已恢复正常。共吃五服药,药费一服七元。 所谓服药不眩瞑厥疾不瘳,此之谓欤?
2,脚癣 附子理中丸将本品研极细末,加蜂蜜调为膏状或加水调为糊状,涂敷于患处,外以纱布覆盖,每日换药2~3次,经过2~3天即可获愈。
3,慢性盆腔炎(主要表现为小腹隐隐作痛,绵绵不休)
中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主要是由于病邪内侵,导致湿热淤毒,潴留下焦,日久则气血淤滞,络脉失和,甚至结成淤块。故治疗需以行气活血,清利湿热为主。但是久病多虚多寒,用常规方法难以获效,我曾治用“附子理中丸”治疗多例 慢性盆腔炎 均治愈。 “附子理中丸”按照说明书服用,最少要服三个月,每服七天停三天,连续服。
4,小儿多涎症
初学医道,小试牛刀。大三时,回家过年。返济南时,托朋友购火车票。去朋友家取票时,小坐一会。闲聊,朋友子5岁,身体健康,发育良好,朋友说,只一事相烦,孩子终日流口水不断。口水清稀,舌质淡红,舌面上津液汪汪,几欲滑脱。不敢吃冷食。脾胃阳虚明显。建议服用附子理中丸。后来又见到家长时,说起,孩子服用了2合附子理中丸,就不再流口水了。那时的病例对我是一种鼓励与鞭策,是我学中医更加有信心了。
5,胃脘疼痛
曾治一小儿,因吃雪糕、冷饮过多,导致胃脘疼痛,食少纳呆,舌淡苔白,大便每日一次,不成形。被当地医院诊为慢性胃炎。家长说,自从得病后,患儿自己不敢再吃生冷之物,从不再开冰箱找冷饮、雪糕。这是典型的脾胃虚弱,寒邪伤阳所致,附子理中汤三剂,附子理中丸两盒,先服用汤剂,再用丸剂。一个月后,家长来电反映,药后,胃就不同了。现在又感开冰箱找冷饮了。我嘱他说:一定要控制量。不然还复发。
6,痛经
有一病人,第1次来月经时候用冷水洗了,从那开始每次都疼。现在每次来都肚子疼,怕冷,上吐下泄!不管春夏秋冬只要来月经的第1天都要在有电热毯上和N层被子下面,肚子上还用热水袋,还要起来不停的上厕所,把肚子里的东西吐光,排光~每次都吃去痛片顶着,因为到目前没发现别的药能起决定作用!10年了,月月都是这样,快痛苦死了!坚持服用附子理中丸、补中益气丸。半年后,不再痛经
7,手足不温
手足不温,就是总是感觉手足冰冷。许多中青年妇女容易出现这种症状。另外,许多高龄老人也容易出现这个症状。出现这个症状,就说明体内的阳气不足了,这时就可以服用附子理中丸,这个丸子即可以健脾胃,又可以助阳气,可以很好的改善手足不温的症状。另外,高龄老人服用这个丸子,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抗衰老,延长寿命。服到何时为止?如果服用一段时间,赶到口干咽燥,就可以停用一段时间。然后再继续服用。
8,醉饭症,吃过饭就必须睡觉,称之为醉饭。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四肢清冷,胃寒怕冷,舌质淡红,苔白厚,大便每日一次,不成形。服用附子理中汤加减,一周后醉饭症状消失,因做销售工作,经常出差,后就服用附子理中丸。并嘱其多食羊肉、狗肉,以温补阳气。后又来诊,醉饭症已完全消失,体质大有改善,嘱其可间断服用附子理中丸。
[转载]理中汤的临床实用性 原文地址:理中汤的临床实用性作者:老恕 澳大利亚中医学会 韦国庆中医师理中丸是张仲景为治疗“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以及“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之症而设。由于本方立法温中补虚,健脾助运,体现了治疗中焦虚寒证候的基本原则,故被后世医家加减用于多种脾胃虚寒症候及由脾胃虚寒为病机而致的多种临床症候群的治疗,临床运用非常广泛,是中医临床中最实用且速效的经典方之一。组成: 人参(15克) 干姜(15克) 白术(15克) 甘草(15克) {原方丸剂各用90克}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治: 1. 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 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2. 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 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3. 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作丸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一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禁忌: 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方解: 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中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失温,寒性凝滞,故畏寒肢冷、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今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阳虚失血,无论吐、衄或便血、崩漏,但见面色晃白、气短神疲、脉细或虚大无力,是阳气虚弱,脾不统血所致,以本方加减治疗。胸痹一病,总由上焦阳气不足,阴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气痹阻所致。若心中痞坚,逆气上冲心胸,是中焦阳虚,又有痰饮上犯所致。可用本方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使中焦气旺,则上焦之气开发,逆气可平,胸痹可愈。病后多生涎唾,久久不已,是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津上溢于口所致。以本方丸剂缓治,亦可徐徐收功。小儿慢惊,总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过服寒凉之品,或大病后调理不善,损害脾胃阳气所致。若形气赢瘦、手足不温、呕吐泄泻、神疲食少、舌淡苔白、脉细迟或沉细缓弱者,纯属中焦虚寒,亦可用本方治疗。后世医家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减衍生出多种温中类方:1. 理中汤+附子,名为附子理中汤,用于里寒较甚,心腹疼痛或吐泻较著者。2. 理中汤+半夏、茯苓,名为理中化痰汤,用于中焦虚寒,脾虚不运水湿,湿聚成痰者。3. 理中汤+川椒、乌梅,为理中安蛔汤。用于中焦虚寒,胃中虚冷吐蛔者。4. 理中汤+黄连,名为连理汤。用于中焦虚寒又兼湿热中阻,寒热错杂证候。脾胃处于中焦,对人体而言,实为地处枢纽,既能承上,又能启下,故《内经》称'肾为先天之本’,而'脾胃则为后天之本’,更谓:“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性,金?李杲更著《脾胃论》以阐明之,称“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所由生也。”并称脏气之升降亦有赖于脾胃,所以强调脾胃一病则五脏六腑四肢九窍俱病。临床上,若单纯之脾胃虚寒证,诊断容易,运用理中汤,只要药量把握好,基本上能达立竿见影之效。然临证处方时,患者往往多寒热错杂、或虚实夹杂、或假热真寒,故辩明阴阳,分清虚实,实为治疗之关键,也是疗效保证。理中潜阳治疗高血压症病例一、张某,女,突发性高血压数月余,高达200/120,经西医诊断治疗均无法降到正常。初诊:患者血压虽高达160/100,但无明显不适,见面红,唇红,口气重,口干,平素饭后稍觉脘腹胀满,便秘,眠差,多梦,舌淡,苔薄,脉弦浮大,稍按空乏无力。曾就诊中医,予服天麻钩藤饮等平肝潜阳之品,未效。患者虽面红唇红,口气重,口干等热象,但脉浮大按之无力,弦脉主肝气不疏,浮大为虚阳上浮,按之空乏无力,为气虚,因饭后脘腹胀满,舌淡,苔薄,故实为脾胃气虚,脾主升清,胃主沉降,中焦气虚,未能交通上下,致虚阳上浮而致高血压。治疗应健脾益气以交通上下,令虚阳回归中焦为主。处方:理中汤合消遥散加减。 党参15 白术15 干姜12 甘草6 柴胡15 茯苓12 当归15 白芍15 细辛5 洋藿叶15 牡蛎30 火麻仁12 三剂 二诊:血压降到130/80,仍觉眠差,大便难出,述曾长期服用减肥泻下中药及苦寒降压之中药。舌淡红,苔薄,脉弦。上方中去洋藿叶、细辛,加附子、牛膝、肉丛蓉。 附子15 党参15 白术15 干姜12 甘草6 柴胡15 茯苓12 当归15 白芍15 牡蛎30龙骨20 火麻仁12 牛膝10 肉丛蓉15 三剂三诊:服上方三剂后,血压维持120/76,自述晨起牙龈轻微出血,舌尖红,苔薄,脉缓。因顾虑出血,故上方中加入生地、黄连。柴胡12 茯苓15 当归15 白术12 生地20黄连6 干姜12 附子12 党参15 龙骨20牡蛎20 炙甘草15四诊:服上方三剂,血压反升到140/90mmHg,考虑因生地、黄连太过寒凉之故。重拟二诊方稍作变动:附子15 党参15 白术15 干姜12 甘草10 柴胡15 茯苓12 当归15 砂仁6 牡蛎25龙骨25 火麻仁12 牛膝10 肉丛蓉15 五剂停药后,追踪月余,血压均维持120/80mmHg.温中健脾治疗头昏心悸严女士,57岁,下颌关节脱位,经西医行复位术后一月余,17/10/06就诊。自觉头昏眩不适,站立行走不稳,心悸甚,畏风怕冷,前后院都不能出,只能在室内扶墙行走,状甚虚弱,伴胸闷纳呆,乏味,大便少,小便利,神疲乏力。因无法出门,所以我专程上门就诊。曾服某中医补中益气等,均未见轻。舌淡红,苔白水滑,脉细弱。患者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故头昏眩,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心失所养,故心悸,脾虚湿聚,故胸闷纳少,苔水滑。治疗上应温中化湿,补益气血为主。 党参20 白术15 茯苓20 干姜15 法夏15 甘草10 当归10 砂仁5 红枣六枚 三剂 二诊:头昏、心悸明显减轻,畏风减轻,已能进出前后院,精神明显好转,但仍纳差,时有头裂痛感。舌淡红,苔白,脉细。方既中的,继予上方,更加附子12,三剂。 三诊:自行到我诊所就诊,头昏除,纳渐开,已能外出,唯心悸甚,晨起及稍动尤甚,时有双侧太阳穴胀痛,面色黄,前额凉,不能看书、电视,稍注意力集中即感头昏欲呕。因考虑心悸而转以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30 当归15 人参12 生地30 麦冬12 干姜10 附子12 阿胶15(烊化,兑服) 砂仁5 黄柏10 红枣6 火麻仁12 三剂 上方仅服一剂,述头昏重不适,故嘱取出生地及黄柏后头重除。继服完二剂。仍觉心悸,稍劳加剧,气短乏力,又复畏寒,唇干青紫,不能久视,面青欲睡,易汗出。舌淡苔白,脉沉弱。四诊时更以麻黄附子辛细辛汤五剂后,诸症愈。 生麻黄9 炙附子15 细辛10(后下,煎15分钟)桂枝15 元肉15 白芍12 山茱萸20 当归15 生姜45 茯苓12 炙甘草15 红枣10枚健脾运湿治四肢肌肉疼痛陈先生,47岁,03/09/06就诊。患者四肢肌肉及项背疼痛十余年,经多方治疗均无效,现经西医诊为“免疫系统功能低下”,予注射提高免疫功能及镇痛西药治疗。陈先生十年前曾就诊于我,曾用独活寄生汤、乌头汤、推拿、针灸等治疗多次,均无效,并多方就诊,无效而放弃治疗。患者现症:项背四肢肌肉酸痛,稍作更剧,烦燥,长期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口苦,舌痛,易过敏,大便稀溏,稍紧张或疲劳即痛泻,眠差,夜尿频,4-5次,舌红,有瘀点,苔厚干,有裂纹,脉细弱。 党参20 苍术12 干姜15 砂仁6 茯苓15 当归12 川芎10 法夏15 黄芩10 黄连6 白术15 甘草10 红枣6枚随症按上方加减,服近30剂后诸症愈。林太,74岁,03/11/2006就诊。全身关节肌肉酸痛二年余,伴下肢抽搐半年,四肢不温,畏寒,失眠,头抽痛,纳呆,便秘,时有溏泻,口干不欲饮,面青黄,因失眠而长期服用抗忧郁西药。舌青,有齿痕,苔白,脉弦,稍按乏力。 党参20 白术15 干姜15 红枣6 炙甘草15 陈皮9 茯苓15 当归12 白芍15 桂枝10 柴胡12 川芎10 知母15 三剂。 二诊:下肢抽痛及次数均明显减轻,诸症好转,唯下腹仍胀满,上方稍作加减: 党参20 白术15 干姜15 红枣6 炙甘草15 陈皮9 当归12 白芍20 桂枝10 郁金10 丁香5 北芪20 连进十五剂,诸症愈。温阳散寒治关节红肿于太,48岁,10/08/2006就诊。右足大趾第一关节红肿疼痛年余,经西医验血检查,均未确诊,曾服抗风湿及痛风药,无效,现伴双下肢微肿胀,时有眼睑水肿,小便频少,时有头痛,畏寒,四肢不温,稍食则饱胀,进寒凉更甚,自觉咽中有物梗阻,舌淡苔薄白,脉细缓。关节肿胀一症,临床实有寒热之分,热症易察,寒凝却难辩。患者虽关节肿胀,但下肢、眼睑浮肿,畏寒,四肢不温、脘腹饱胀等均为阳虚寒盛之象,诊为脾肾阳虚,兼气郁。 党参20 白术15 干姜15 甘草15 附子20 熟地20 泽泻15 茯苓15 山茱萸15 淮山20 柴胡12 补骨脂15 北芪20 服上方五剂,关节红肿消失,下肢肿胀亦除,四肢渐暖,小便明显改善,唯仍学咽中梗阻依旧。故予附子理中合半夏厚朴汤加减,十剂而愈。 党参20 白术15 干姜15 甘草15 附子15 熟地20 山茱萸15 淮山20 生半夏20 厚朴12 柴胡12 补骨脂15 北芪20 枳实15温中散寒治疗风疹张女士,48岁,下腹及户背风疹5周余,色红,痒甚,每遇寒风尤甚。近日更见失眠,唇周起暗疮样红疹,口干欲饮,反胃欲呕,畏寒,喜暖,经期有血块。舌暗,苔薄,脉左沉缓,右细紧。曾服清热解毒、驱风止痒等中药未效,反更加剧。处方:黑附片20(先煎) 红参10 干姜9 白术15 桂枝10白芍15 土茯苓20 生龙骨30 生牡蛎30 红枣10枚 炙甘草10三剂 ,每剂用1.2升水煮至400毫升,分二次服。二诊:皮疹基本消退,未见新诊,局部开始结痂、退皮,夜间仍觉痒,但不象以前剧烈。反胃消除,舌质渐红,苔薄,脉细弦,双尺沉弱。上方既效,仅作少许调整,三剂后痊愈。 黑附片20(先煎) 红参10 干姜10 炒白术15 桂枝10 白芍15 土茯苓20 生龙骨30 生牡蛎30 红枣10枚 炙甘草10 北芪20调理肝脾,温化寒凝治疗淋巴肿大钟女士,39岁,03/10/2006就诊。左侧颈部淋巴肿大如蚕豆,1.5X1cm大小。经服抗生素周余,未见好转,伴神疲乏力,大便溏软,纳差不易消化,神情紧张,易发怒,面唇色白,舌红,苔薄,脉细弦。脾虚,运化乏力,故神疲,大便溏软,不易消化。失于摄养,故血虚,肝血不足则肝气不舒,故紧张而易怒。弦脉主肝,细脉主气血亏虚。予理中汤加味治疗。 党参15 白术15 干姜12 柴胡12 茯苓15 当归12 白芍12 海澡15 昆布15 陈皮10 郁金10 红枣6 五剂服上方五剂后,肿大淋巴消除90%,大便渐成形,精神好转,情绪稳定,舌尖红,苔薄,脉细弦。上方中以丹皮9、栀子10易白芍、红枣,更进五剂愈,
[转载]《补脾方剂的鉴别使用》
原文地址:《补脾方剂的鉴别使用》(转)作者:快乐漫生活 脾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脾旺者,气血亦旺;生机不绝,虽病可愈。若脾虚,不欲饮食,则“谷气竭,命乃绝”。凡病:能食者,易愈;恶食者,难疗。因此,补脾是临证中十分重要、十分常用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补脾方剂有六首,即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小建中汤、理中汤、归脾汤等。要想准确使用这些方剂,需知各方剂之间的共性与差别。 土者,滋生万物,养育万物。五脏之中,脾居中,属土,生化气血,灌溉四方。人体各部所需之气血,皆受供于脾胃所运化之水谷精微。脾气一虚,诸脏亦损。 气血两虚者,责之于脾;阴阳两虚者,责之于肾。 脾之为病,气虚为先。少气则无力,故周身倦怠乏力乃气虚第一主症,并可兼见气短、胸闷、低声懒言等症。脾气虚者,首选补中益气汤。此方单刀直入,以人参、黄芪大补中气,佐柴胡、升麻等轻灵之品升举清阳,补中有升,补而不滞,乃补气第一要方。 四君子汤与参苓白术散亦补脾气,然重在健脾运脾,通过补脾之虚以化生脾之气。其病机特点在于脾虚不运,以食少纳呆、食欲不振、大便不调为主症。四君子汤气味浓烈,健脾燥湿,适合脾虚湿滞,便溏、苔厚之症;参苓白术散气味甘淡,偏于脾阴不足,大便成型,欲饮、少苔之症。另:久病脾虚之人,闻香气则欲呕,此时,补脾宜选用气味柔和之品,宜参苓白术散之类,而不宜选用四君子汤或香砂六君丸之类,以其香燥故也。 小建中汤与理中丸皆能温补脾胃。凡饮食喜热,遇生冷则腹胀腹泻者,宜选此二方。小建中汤药性温润甘缓,在治疗脾胃虚寒的同时,还能缓急止痛,理中汤则专温脾阳。论“补”之力,理中汤不及于小建中汤,论“温”之力,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中焦虚寒兼气血不足以致胃痛、腹痛、心悸者,宜小建中汤;脾阳虚,完谷不化,大便溏薄,腹部胀满者,宜理中汤。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归脾汤补气亦补血,补脾亦补心,乃气血双补,心脾双调之方。脾气虚则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心血虚则多梦失眠,心悸易惊,遇此症者,归脾汤主之。
要是按照学派来分,薛立斋也是易水派的,和张元素老师、李东垣老师那都是一个战壕的战友,薛立斋对李东垣那是十分的推崇,在临床中,也对李东垣创立的补中益气汤独有心得,所以说:薛立斋除了很重视补肾,对脾胃那也是极其看重。
我下面给各位讲几个故事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在嘉靖辛丑年(公元1541年)的夏天,薛立斋去嘉兴的屠内翰家里去看病,诊完了病就多住了两天,这天,正巧这位老屠同志还很迷信,请来了一位算命的人,当时管算命的叫“星士”,这位老屠同志似乎对自己的未来很是感兴趣,就请这位星士谈命,估计相当于现在的根据四柱来“排大运”,这位星士当然是很敬业,直讲得吐沫横飞,口干舌燥。
这个时候呢,薛立斋教授就在边上看着,也觉得挺热闹的(薛老师也是个普通人嘛,人都有好奇心),可是看着看着,薛立斋就开始觉得有点不对头了,为什么呢?因为薛立斋就发现,这位星士谈着谈着,就要起身,走到门边,向中庭(相当于院子里)吐一口,这到没什么,顶多也就是一个不卫生,可是薛立斋作为一个医术高明的人,那对人的观察是非常的仔细的,他发现这位星士吐出去的痰居然是红色的!这是什么?这是血啊!
薛立斋此时记载,说这个星士“时出中庭吐血一二口”,天啊,这是多么敬业的算命的啊,一边自己吐血,一边还给人家讲命呢。薛立斋教授立刻制止了这种危害健康的工作方式:“得,打住,大侠,您这么一边吐血一边算命我们是在是受不了,您还是先照顾一下自个儿吧,我来问你,打什么时候开始吐血的啊?”
星士感觉很是尴尬,但是人家薛立斋是好意啊,于是就回答:“这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久有此证),一般是遇到劳累就容易发作。” 薛立斋说:“我分析,你这是因为劳累,伤了肺、脾之气啊,如果我说的对的话,你吐出的血应该是散的(余意此劳伤肺气,其血必散)。”大家都很好奇,于是老屠同志就怂恿说:“再吐一口试试?”
星士自己也很奇怪,难道有这种事情?于是一干人等就一起跑到了门口,看星士往院子里吐痰。
“啊,呸!”星士猛吐一口,所有的眼睛都睁大了,然后,全都愕然地转向了薛立斋——果然啊,血是散的!
星士突然发现,面前这个人是位高人啊,有可能自己的病这位就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就马上求薛立斋给诊断一下,得,本来是想给人家算命来的,现在改求医了。
薛立斋在诊断一番后,开出了方子:补中益气汤加上麦门冬、五味子、山药、熟地、茯神、远志。
这个方子我给各位解一下,以便以后各位知道药店里的补中益气丸有什么作用,在什么时候自己可以去买点服用。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创立的,我们以前讲过,方子的组成是: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这么八味药,治疗的主证是因为劳伤、饮食不节而导致的脾肺气虚,中气下陷,什么是中气下陷呢?这是一个中医术语,中医认为人的胸中有中气,支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如果你的营养不足了,导致气虚,那么这个中气就会向下走,这样的人常常会感觉到自己没有力气,说话提不上来气,不爱说话,脸色苍白,头晕,本来食物在胃肠内在中气的固持下,可以慢慢地走完消化的过程,结果现在固持不住了,很快就泻了出去,结果就泻肚子,有的人还脱肛,有的人一体检,就检出西医说的胃下垂,女同志有的是子宫下垂等等,对于这个,中医认为是脾肺气虚,因为在五行的归属里,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因此这个病的根本在脾胃,因为脾胃的功能降低,吸收不好,结果导致肺气也不足了。
补中益气汤这个方子是李东垣用了很大的心思琢磨出来的,方子里面的人参不用说了,这是一味大补元气的药,然后是黄芪,这个黄芪可是味好药,生黄芪可以起到固表的作用,什么是固表呢?就是加强人体的外边的防御系统,有的朋友总是冒虚汗,风一吹就感冒,就可以用这个生黄芪来固表,同时加上白术和防风,叫玉屏风散,药店有卖的,如果把黄芪用蜜给炙了,则会起到补中益气的作用,因此黄芪在这个方子里面是最主要的药物,用量也最大,李东垣那个时候黄芪只用到了一钱,其余的药只用到几分,现在的医家黄芪都用到几十克,上百克的也有,效果还不错。但是各位在买药的时候要知道,生黄芪和炙黄芪是分开的,你如果只写了一个简单的黄芪,大江南北各地药行的规矩不同,有的给你生的,有的给蜜炙的。根据我的经验,生黄芪使用的量可以大,但是蜜炙黄芪的量要严格遵守方剂的规定,因为蜜炙的很容易生热。
方子里的炙甘草也是补脾胃之气的,李东垣认为黄芪、人参、炙甘草是消除烦热的圣药,这个烦热就是由于中气不足产生的虚火,方子里还有白术,这是燥湿,补脾经之气的,因为李东垣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脾,他说“脾气一虚,肺气先绝”,所以方子里面也尤其照顾到了脾经。
那么既然是要补气,为什么方子里面还加上了陈皮呢?原来,这个补气的药如果一下子下猛了,那么多的气同时补入人体,人体是受不了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气闷,胸闷,有点壅住了,这时稍微加上一点理气的陈皮,则没有这个毛病出现了。
在补气的同时,还要照顾到血,为什么呢?因为中医认为阴阳是互生的,气血也是互生的,气虚的同时,血也一定是虚的,而一下子补了这么多的气,一定要考虑将它们引导转化为血,所以加上了当归,这样就可以让气血的转化正常了。
但是,到此为止还不够,因为虽然补气了,可是现在主要的问题是中气下陷啊,这个下陷怎么解决呢?
于是,方子里面就用了升麻和柴胡,量都非常的少,升麻是升阳明之气,柴胡是升少阳之气,各位,这里面可够神奇的,您别看就这两味药,我们说它们药性是向上升的,加进去以后,这整个的药力还真就是往上走了,治疗脱肛,子宫脱垂什么的,是气虚引起的,用上还真就能回去。
这点有些网友已经有体验了,有些网友患了痔疮,给我来邮件,说脱出多久了,我就是告诉买什么痔疮药,同时配合补中益气丸,结果就开始往回收了,回邮件反馈效果特好。有的时候,如果自己真的体会一次中医,那么对它的感受就会更强烈的。
那么薛立斋在这个医案里,给这位算命的大侠又加上一些药,其中的麦门冬是凉润的,可以生津液,入的是肺经,薛立斋一定是认为这位津液也不足,所以在补气的温药中加入了一点凉润的,使温药不燥;五味子是入肺肾经的,味道很怪,酸酸的,各位有机会可以体会一下,用几粒泡在水里,一会儿水就都红了,五味子味酸,各位知道中医认为酸是收的,所以它可以收敛肺气,《黄帝内经》说的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这个五味子就是这个酸收,现在这位星士的血从肺经而出,正好服用五味子收敛一下。
薛立斋加上的山药是个好药,药食同源的东西,我们做菜也常用,虽然有产地的不同,但是都可以起到滋补的作用,具体地说,山药入的是肺、脾、肾三经,这味药药性平和,可以起到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的作用,有人说它可以壮阳,但是归根结底,山药的作用是在补脾,脾气足了,吸收得好了,什么肺经、肾经就都受到了好处,因为土生金,金生水啊,有的经常闹肚子的,就可以用山药熬烂了,放入点冰糖,每天服用,就会得到很好的改善,这是民国时期名医张锡纯的经验。
薛立斋在方子里加的熟地我们都明白,这时要补肾,而茯神和远志,这是薛立斋考虑到这个星士劳神太过,因此用来补心神的。这里我多说两句,这个劳伤心神的情况现在比较多,很多人整天在思考,股市到底怎么个走向,策划案到底怎么写,这都是耗伤心血的事情,心血亏了,心气也一定亏,因此这也是导致中气不足的一个原因,这个茯神就是茯苓,茯苓各位可能不熟悉,它到底是什么呢?原来,它就是松树等植物根部生长出的一种菌类,成块的,味道淡淡的,可以用做食疗,有淡渗利湿的作用。这个茯神就是茯苓中抱着松树的根须生长的部份,我们拿来茯神的药材,可以看到中间有小小的松树根,茯苓主要是入脾肾经的,而茯神则入心脾经,它可以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对思虑过多,精神疲劳的人尤其适合,而远志也是安神定志的,它可以起到交通心肾的作用,让肾经之水上承,使心火下济,所谓使得水火既济是也。
这么个方子,薛立斋考虑的是比较周全的了,很多人说薛立斋只会开成方,其实你看人家的加味,功夫在这里呢,人家考虑到补中益气汤中没有安神定志的药物,而这个星士显然是劳神累的,所以在问题的根结那里又增加了药物,这就是高手。
结果这位星士很是高兴,今天算是没白来,不但给人算了命,还给自己看了病了。于是欢天喜地地就拿着方子跑了回去。
等到第二天早晨,这位星士又来到了老屠同志的府上求见,薛立斋也奇怪,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星士进来后非常高兴,说:“服用了一付药,结果这个吐血就好了,不吐了!”
然后,又很奇怪地问:“我以前也服用过药啊,什么清热凉血的,都不见效,为什么服了您的药也就一付,就不吐了,而且感觉精神头还特好,为什么呢?”(今得公一匕吐血顿止,神思如故,何也?)
薛立斋解释说:“你的病因是劳神,伤了脾肺之气,气虚以后,血就开始乱走了,我用的是补脾肺之气的药,脾肺气足了,就可以让血液回到原来的道路上啊。”
噢,原来是这样,于是星士就拜谢而去。
但是这个事还没算完,这位星士回到家里以后,怎么琢磨都觉得学医比学习算命好,在反复评估了两个职业的发展潜力以后,终于决定,让本来计划继承自己事业的儿子,改学中医。
于是,就带着儿子又来找薛立斋来了,要让儿子和自己一起拜薛立斋做老师(后率其子以师余)。
薛立斋一想,这哪成啊,我没两天就走了,没法儿教啊(那年头还没函授呢),于是就婉言推辞了,说:“我的医学理论已经由出版社给出版了,你们可以买回来自己看看吧(管见以行于世矣,子宜览之)。”
其实写薛立斋也是非常的难写的,别人是资料太少了难写,这位薛教授是资料太多了,几千个医案,看完都要很久,就更甭说从里面选择了,但是,个个精彩,又都想讲给各位,没办法,我就简略一些说吧。
话说这里有一个“童子”,过去所说的童子就是还没有结婚的小男孩,这个孩子十四岁了,突然有一天,也是发热,吐血,这可把家长吓坏了,吐血这可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啊,于是就到处求医。
还真是幸运,很快就找到了薛立斋,薛立斋看了看孩子,诊断了以后,说:“这是脾肺气虚啊,同时还是肾虚,需要用补中益气汤等药来治疗。”
家长一听,啊?要用温补的药?这能行吗?还补肾?再问问别的医生,大家都说这有点不靠谱,能行吗?历来都说这吐血是由于血热妄行,那是热啊,应该用寒凉之药,怎么能用温药呢?
于是家长就犹豫了,开始相信那些医生,用了很多的寒凉之药,结果各位可以猜到了,病情更加严重了。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了,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一旦诊断错误,你的药就没法用对了,方向相反,怎么蒙都蒙不对。
没办法,这家长就又来找薛立斋,而且还特好奇,问:“薛老师,您说的补脾肺之气也就罢了,可这么个小孩子,还没结婚呢,怎么还用补肾呢?”
薛立斋一看,这也确实要先说服家长,要么这个孩子恐怕是不能服药的,于是就开始给家长上了一课,他说:“你怎么就知道现在十四岁的孩子就什么都不懂啊?朱丹溪先生说过:'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这两个经都有相火,向上联络到心经,心为君火,如果碰到了美色,心火就特容易动,心火一动,相火也不老实,就跟着动,这个时候,虽然没有进行男女的交合,但是下面的精气也是暗中消耗了啊’(我以前讲过,这是朱丹溪独特的理论,意思是心动都有问题),现在这些孩子,甭看才十四岁,整天什么不看啊,网上什么没有啊?你怎么就知道他的肾经不虚呢?”
这搞得家长也说不出什么,是啊,我们这孩子特蔫,也不知道整天都想什么呢?见天儿的躲书房里,都看什么书呢?不知道。
于是只好同意薛立斋来治疗,薛立斋就是用的补中益气汤和六味地黄丸,这药服上以后,这个病就痊愈了。(遂用补中益气及地黄丸而瘥)
多说一句,其实,肾虚也未必都是患者看了美色而患的病,薛立斋此案一定还有其他的诊断依据没有写上,比如舌脉等。有的时候,营养不足、思虑过多也都会导致肾虚,因为中医的理论认为五脏会互相牵连影响的,有的人还是父母遗传的,这都是要考虑的原因。
再说一位,这位叫朱省庵,是朝廷里的冬官,这位朱同志胃口不大好,吃不下去东西,结果又受了寒,感染了疟疾(瞧这份遭罪),这位老朱同志也很有趣,自己没事儿时也琢磨点医学什么的,所以还懂点儿,就自己给自己开了清理脾胃的药,还有截疟之药(胆子够大的),结果导致自己出现了新的问题:饭后肚子胀,有的时候还疼。于是老朱本着再接再厉的精神,又很勇猛地给自己开了化痰的二陈汤,加上了清热的黄连,导滞的枳实等药,结果是又出现了小肚子重坠,腿部出现了浮肿。
这搞得老朱很是恼火,就好比是一个平素经常吹嘘自己很能打猎的哥们,到了山里东一枪把一个伙伴给打倒了,西一枪又打倒了一个伙伴,结果是连鸟的边都没有碰到,这能不让人恼火吗?
于是就憋着气,有下狠手给自己开了方子,在二陈汤里又加入了白术、山楂,结果是开始呕吐了,吐出来了没有消化的东西(吐食未化)。
这下可狼狈了,天啊,原来这个方子不是看两本书就能够开的啊!怎么办?于是就苦着脸,找来了薛立斋。
薛立斋诊断过后(这里没有记录具体细节),老朱同志就很诚实地把自己的治疗(实际是捣乱)过程给薛立斋描述了一遍,然后很沮丧地问:“这都是为什么啊?”
薛立斋耐心地解释到:“这都是脾虚惹的祸啊,吃完了饭肚子胀,这是脾虚不能运化食物啊;小肚子重坠,这是脾气不足,不能够向上提升啊;腿部浮肿,这是脾虚不能统摄水湿啊(中医认为脾也有统摄体内水湿的功能);呕吐出了没有消化的食物,这是脾胃虚寒无火,不能让食物腐熟消化的缘故啊。”
于是,薛立斋开了补中益气汤加上吴茱萸、炮姜、木香、肉桂。
这个方子就是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上了些温热的药,吴茱萸是暖肝、脾、肾三经的,有燥湿暖中的效果,但是用量不能大,否则容易造成眼角、嘴角溃烂;炮姜是暖肾经的药,这个姜我给大家说一下,一个姜,中医有很多的用法,生姜可以发汗,是用来解表的;而生姜的皮就是消除浮肿,去水肿的;用纸包上,沾上水,在小火上烤个半熟,叫煨姜,就丧失了发汗解表的作用,是用来和中止呕的;如果把生姜晒得干燥了叫干姜,是暖脾肾的,但主要功用在脾经;如果把干姜用火给炮黑了叫炮姜,是专门用来暖肾的,如果把炮姜再给烧炭存性,叫姜炭,可以起到暖中止血的作用。这些是中医对姜的应用,可见古人在一些常用药物上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方子里薛立斋加的木香是调气的,而肉桂我给大家讲过了,是暖下焦的,可以引火归原。这个方子下去以后,这位老朱同志只服用了一付,所有的症状就立刻就减轻了,吃饭也感觉特香,几付药以后,就痊愈了。老朱同志很是感慨,还得是真正的猎手啊,一枪就解决了问题。顺便说一句,现在有些人,白天没有什么事情,一到傍晚的时候,就觉得肚子胀,有的这个时候肚子鼓起来像孕妇似的,这很有可能就是这种脾胃气虚的症状,用补中益气丸效果非常好,我曾经治疗过这样的患者,疗效确实不错,但是有的老中医提醒(李可老先生说的),说如果肾虚,要加上补肾的药物,否则会“提脱”,因为补中益气丸是向上提的,如果下焦虚,那么有时人会受不了,所以最好先补补肾,这是人家的经验,我没有试过。
【一】医家简介:金代-李杲(李东垣)字,明之,号,东垣老人。(1180-1251年),今河北人,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金亡入元,十七年乃终,年72岁,旧本亦题元人,金元四大学派之温补派(补土派)代表人物。
认为脾胃在人体中,具有重要作用,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主张,有东垣重脾胃之说,善于温补脾胃。著《脾胃论。1249年》《内外伤寒辨惑论》《兰室秘藏》,后人附以诸家合刻,有“东垣十书”传世。人谓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然驳杂之处,不可不知,惟一脾胃为重,故亦可取。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本方是医家李东垣创立的著名方剂之一,是根据“损者益之”“劳者温之”“甘温除热”的理论制定的,为补气升阳的代表方。
在他的影响下,其后医家张景岳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去陈皮,柴胡,当归而成“举元煎”。
气之与血异名同类,同出于脾胃,有互相促进,互相带动作用。即气能生血,血能藏气。气主照之升也,血主濡之润也。气为阳,血为阴。气有化生血液的功能,血是气所依附的物质。气推血行,血随气行。气与血有着相互为用,不可分割关系。
前人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气虚能致血虚,补气能治血虚证。各脏气虚,与脾气虚有密切关系。乃“气血阴阳互根的理论”。“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气受阻。”“血至则气亦至,气行则血亦行”。补气与助阳,补血和养阴,往往是相须为用的。
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前人有:“百病皆生于气”“脾(胃)为脏气之源,气虚是以脾气虚为主”之说。
医家李皋(东垣)认为:“内伤病的形成,是体内气不足的结果,而气不足,又是脾胃损伤的结果。”
医家李东垣指出:“元气是决定健康的关键,而脾胃是决定元气虚实的关键。”他在“脾胃论”中云:“真气(元气)乃先生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虚则久窍不通,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则生也。”即李东垣的基本论点。
近人医家张锡纯取补中益气汤之主药黄芪,及有协助升提作用的柴胡,升麻,并加知母,桔梗而成“升陷汤,治大气下陷等,均属补中益气汤范围。
医家李东垣讲胃气,是指元气。他认为元气靠胃,滋养而充沛,强调胃气,也就是强调元气。所谓脾胃气虚,实即元气不足。因此脾胃气虚,不仅表现为胃肠功能衰弱,而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一系列,由元气不足,体质变弱,抵抗力下降等,而引起的衰弱症候群。诸如疲乏倦怠,四肢无力,气短自汗,头痛,恶寒,食少无味,气虚发热等。
此外,由于脾主升,脾气下陷,则有子宫脱垂及脱肛;由于脾统血,脾虚不能摄血,则有便血崩漏等。
上述各类证候,由脾胃气虚,元气不足而引起的,都可以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而不是说所有的胃肠疾病,应辨证论治。至于病后一般体弱,亦可用本方加减以调补。
罗大伦:疲劳综合症不妨吃点补中益气丸
【二】名方介绍:
名称: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丸,益气丸。《脾胃论。李东垣方》。
方剂组成:黄芪(蜜炙)9-15克,炙甘草3-9克,人参(或党参)9-12克,当归6-9克,陈皮6-9克,升麻3-6克,柴胡3-9克,白术9-12克,生姜4.5克,大枣4枚。
功能:益气升阳,调补脾胃。
主治和应用:脾胃气虚,中气下陷。症见体倦肢软,饮食无味,大便溏薄,或发热自汗,舌淡,脉虚软无力;或清阳不升,头晕目眩;中气不足,内脏下陷;妇女阴挺,以及崩漏属于气不摄血者。
临床用治胃下垂,胃粘膜脱垂,肾下垂,子宫下垂,重症肌无力的眼睑下垂,痔疮便血,久泻脱肛,内障眼病及慢性咽炎等由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者。
方义:黄芪,人参,甘草甘温益气,为主要组成部分;白术,当归,陈皮用以健脾养血,理气和中,升麻,柴胡升提阳气,为辅助部分。综合全方配伍,一是升提下陷阳气。补气药与升提药同用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分析:补中益气汤的立方要旨,在于补气。仔细分析,全方实由“异功散”(健脾益气)合“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加减而成,祥见下式。
补中益气汤=(异功散—茯苓)+当归补血汤+(升麻+柴胡)
(异功散: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组成。)(当归补血汤:由黄芪,当归组成。)
从现代医学关点看,补中益气汤具有健胃护肝,兴奋强壮,解热镇痛等作用,故能治疗食少胃呆,烦劳内伤,身热心烦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