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走进新课程

袁华国

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我们都在为教学而思考,我们要从学生的发展要求出发,教学方法灵活,课堂设计讲究“新”“奇”,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在轻松、自由、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获得技能,得到充分的情感体现。但是,如果我们对新课程的认识不够真切,一味地强调这些,那就从一个极端又大步迈向另一个极端了,这是没有好处的,步入了认识的误区了。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平时参加一些教研活动,有些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商讨。

误区 1 、以“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恰当地安排活动,能搞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活动当然应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所以活动要精心设计,合理引导。如果活动只是为了活动,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了提高点课堂气氛,那就是作秀了,步入误区了。

这样的课例屡见不鲜,如为了体验伏尔加河上纤夫的心情,教师大费苦心,背来一捆绳子,让学生背一背纤,为了体验拾穗者的生活,让学生在教室里拾几个麦穗等,试问学生在拉纤时体验到的是什么心情,是拉纤的苦吗?他们能体味能各种复杂的心理吗?他们也许争着背纤,背纤的学生不知有多高兴,观看的同学呢?是哄场大笑还是为拉纤者的命运担忧呢?在教室时拾几个麦穗能体味到为了下顿能吃饱而拖着疲倦的身躯去拾麦穗的心情吗?显然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只要配点音乐稍作介绍,学生可能就能得到更深的情感体验!顺路不走何必要劳师动众而且还走向了反面呢?

所以,在保贵的 45分钟内,安排活动一定要有的放矢,知识、能力、情感体验三者统一,做到收放有度,合理安排,恰当控制。

误区 2 、多媒体是非用不可的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不把信息技术引入美术的课堂,那是一件憾事。多媒体信息量大,有扩展性,能向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可是如果我们以一堂课有没有有多媒体为优劣的标准,那就走向极端了!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应该考虑该不该用,用在哪个环节上?其次要看是否符合教学的规律。如必要板书、绘画、工艺制作的过程等,这些在多媒体上演示,可能不如教师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过程来得真切。反而牺牲了许多保贵的时间,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为手段而手段,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教师的基本功得不到展示,很多直接、鲜活的视觉感受得不到体验。教学媒体的广泛使用,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想象、启迪思维、形成智能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管是否需要、效果如何,将实物、挂图、录音、录像、投影等一齐用上,结果弄得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深刻性,耽误了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效果。因此,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全面规划,合理配搭;适时展示,恰到好处。切不可牵强附会,既多又杂。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多媒体设备也应用在必要的地方。如果电脑、投影机只等于一张纸、一支笔、一块小黑板。很显然我们应用纸、笔、黑板。

误区 3 、事事都要“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现在最好的学习方式,其意义在于增加学习的灵活性,培养集体协作精神,拓宽知识面,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增强学习成果的牢固性。笔者认为没在必要事事都“合作、探究”,学习应该更多地去学习间接经验,“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应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一些并不深奥的东西,把学生分成小组去合作、探究,学生也会感到无趣,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如:人的比例需要用尺去测量一下得出精确结论吗?不要怀疑学生的眼睛,他们用目光比划一下也能得出其不意1 : 6 、 1 : 7 、1 : 8 这样的结论,或者用我们传统铅笔测量法也可以。

笔者认为通常适于“合作、探究”的教学内容有如下几种情况:(1 )难度较大,单凭个人思考难以解决的;(2 )内容较多,需要相互补充;(3)需要交流与讨论,相互激励与启发、探索的。但要注意合理分组,做到分工明确,各尽所能,各负其责。

其实具美术学科而言,多样性是其显著的特点,“艺术之长不是解决方法的划一和答案的标准化”(艾斯纳语)因此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欣赏中的个人感受、创作中的风格观念等,持不同观点的人一起合作,就只能张显一个的个性了;其它人的设想也许就不会实现了。

误区 4 、重情感体验,轻知识、技能

知识、能力、情感体验这三维目标互为一个整体,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对于深化美术课程改革,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所以美术教育是一种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人文教育,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教育必须淡化。但是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仍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人的基本素质的一个方面。任何一门学科教育都应该传授该学科的知识、技能,并在这一过程中引起学生身心素质的相应变化,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目标和培养人的目的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知识、技能是人的基本素质的要素,为培养人的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反过来,人的素质提高了又为人的进一步学习知识技能服务。我样不能走过于关注美术知识和技能训练的老路,但我们也不能走上光在学科边缘点点拔拔、光有情感体验而无实质内容的歪路。

误区 5 、作品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成品轻半成品,评价就是展视表扬。

新课标提出: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既工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理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了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现在我们评价只重视对结果或作品的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只重视对“成品”的评价,而忽视对“半成品”的评价;只重视对优秀作品的评价,而忽视对不太成功作品的注意。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未能完成或作品的质量很差的情况是正常的。在评价时应适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努力,勉励他们进一步努力。这样,这些学生可能下一次会还你一个惊喜。

另外,在评价时也应让学生相互评价、交流。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作品;另一方面这也是学生对过程和方法的总结、对技能的一次探讨,它能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内化。

教学方法的灵活,课堂设计的新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学生在轻松、自由、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获得技能,得到充分的情感体现。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法宝。但前提是不违背教学规律和原则,如果让学生“玩过了”只有开心,“看过了、试过了”却不知学的什么。我们就真的失败了。我们不能让学生走进我们设计好的“迷魂阵”,轻松、自由、快乐的目的是知识、技能、情感体验,还美术课堂以“真真切切”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