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打太极拳,您病了吗?

打太极拳,你病了吗?

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转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我们就从脚上开始谈谈打太极拳的常见之病。

最常见的是以下几种:之一是五指抓地;之二是脚用力蹬地(容易引起身体上泛或者上顶,不能松沉);之三是脚尖内扣、外摆时,不能以脚跟为轴碾动;之四是实步定势时,全脚掌不能平松贴地,犯喝风或者拔根之病;之五是虚步定势时,虚脚脚尖点地,全然无力。

先说“五指抓地”,打太极拳持这种观点者一直都有,而且不在少数,所以被列为五病之首。既然各式太极拳都追求“全身内外放松”,为什么唯独具有重要作用的脚可以不放松呢!?

脚趾用力抓地,足背弓起来,脚自然无法放松,只能是“脚紧全身僵,足弓周身滞”。松,是太极拳的灵魂,脚是太极拳的根,松身先松根。脚不松,则难以使人体起支撑作用的骨关节放松,脚松方可能节节贯串,一松到顶。因此,学太极拳必须先学会松脚。要松脚就必须全面放松脚趾、脚掌、脚跟,而且脚趾的若干小关节,也应节节松开。要求自然平松贴地,与大地融为一体,这应该是各式太极拳都应该注意的。

脚用力蹬地之病,往往出现在虚实的转换或者进退步的转关。脚用力蹬地,则必然会产生反作用力,腰腿必生上顶之力,脚下轻飘上浮失去根基,人的肢体便失去稳固,则“身必散乱”。此病在两人推手中更加常见,发劲时后脚蹬地,身体自然前顶,姑且能做到不输,却犯了顶病。太极拳推手是通过松沉周身的骨节、肌肉,形成整劲,下行由脚入地,再反作用力于脚上,上行经胯裆虚实的转换传递到腰上,而脊、而背、而肩、而肘、而手,才形成全身不丢不顶的螺旋之力。所以打太极拳要求“脚踏浮萍,步如猫行”,切忌用力蹬地。

我们都知道手上有下塌外碾,为挤劲。实则全身各处都有下塌外碾之劲。手臂上的下塌外碾为捋、挒之法;腿上的下塌外碾为套、衬之法;而脚上的下塌外碾,则体现在脚底的摆、扣上。

作者研习洪式太极拳多年,洪式拳法源于陈式,所以洪式拳的步法与陈式一脉相传。 陈式太极拳脚部的外摆、内扣,是以脚后跟为轴,前脚掌贴地拧转,这样才能形成下塌外碾之劲(此时,脚后跟形成的运动轨迹是点,看做星星;而前脚掌形成的运动轨迹则是弧形的面,看做月亮,这就是洪均生公所传授“星月步”的一种)。此时脚上容易出现的病症,有两种现象。其一,扣脚、摆脚时前脚掌掀起(不贴地),因而无法形成碾动之力。原因是身体不能松沉,尤其是胯关节僵硬。其二,扣脚、摆脚时以前脚掌为轴,后脚跟外摆或者内扣,这样裆劲必散乱,腰劲外泄。原因仍然是胯关节不放松,裆劲不松、不开、不圆。

对于喝风、拔根的现象,多出现在马步或者弓步的大步法。全脚掌不能平松贴地,要么前脚掌外掀或者内掀、左右崴动,俗称“喝风”;要么后脚跟离地,俗称“拔根”。究其原因仍然是周身不够放松(尤其是裆、胯部位),不能做到松胯圆裆所致。曾经遇到过一些拳友,竟然天真地归罪于是鞋子的毛病!

对于虚步之病,今引用洪公的一段话:“陈式的虚步,只有轻重的区别,没有纯虚,纯实的。拳论有:“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佔煞” 。”洪公又说:“陈发科师教导的前虚步是足底全部着地,而不是足尖点地。后虚步则是从别的步型前足前进,后足跟进,尚未落定之姿态式。”。从陈公的教导和洪公的记述来看,陈式太极拳的后虚步是过渡动作,而前虚步是不允许脚尖点地的。

定势时,如果虚脚以脚尖点地,脚跟竖立,则全身发出的合力必然受影响,稳定性也很差。脚尖点地的虚脚,其承重很小,而另一只脚必然要加倍增加承重的力量;而且无论是练拳还是实战,都会因为虚脚尖点地而浪费调整重心的时间,失机失势。以汽车为例,汽车有四个轮子,尚不允许任何一个轮胎瘪气,何况乎人只有两只脚,却还要浪费一只,难道打太极拳只为塑造用于亮相的外形吗!

就像中医一样,治病要治本。以上所列举太极拳脚上之病,只是病症的种种表象,其病根全在身上、在内里。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打太极拳,即盲目、又自负,根本认识不到自己有病,更不要说寻求治疗方案。这真是太极拳的悲哀啊!

文/田芸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