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谈太极拳的“点圆相生”
【作者简介】:张永生,男,1950年出生。师承洪式太极拳二代传人陈宝山先生。2014年获得“中国武术段位”六段称号,2012年获得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称号。现为洪式太极拳三代传人,陈式太极拳十二代传人。
网上时有用圆规来图示太极拳的“点和圆”虽然直观, 但对太极拳点和圆的描述,未免显得机械和教条,不能诠释太极拳点和圆的关系。
太极拳点和圆的关系:一是它的体位相对性,二是它的感知多变性,三是它的相互共生性。
一. 点和圆的体位相对性,是说相对於人体的某一部位
太极拳对人体躯干部分, 有肩圈、腰圈、胯圈之说。肩圈是以大椎为点,两肩走圆。腰圈是以命门为点,腰的两侧走圆。胯圈是以尾闾为点,两胯走圆。
从四肢来说,上肢以肩为点,大小臂走圆。以肘为点,小臂走圆。以手腕为点, 手掌走圆。以掌指根为点,掌指尖走圆。下肢以胯为点,大小腿走圆。以膝为点,小腿走圆。以脚踝为点,脚掌走圆。
如果把后夹脊看作是一个立体的点,那么带动全身走的圈,就是一个立体的圆。
这里点和圆的关系,是要求身体各部分动作要处处走圆。
二.点和圆的感知多变性, 是说交手双方的找点走圆
打打套路,可以把仼何动作中的某一处当作是一个点。 在这个点可以由已随意走圆。
俩人交手就不一样了, 双方事先都不知道对方是如何出手,都不知道接触点在什么地方,只能是审时度势预判。 在同对方接手一刹那,点就产生了。点的位置不同,走的圆也不同。 在这个点上瞬间的走化, 即是走圆。化而后发, 同样是在走圆。即便是微微自转的无圈, 也还是在走圆。
太极拳讲“彼欲动,已先动”,讲“后发先至”都是在这个接触点上“粘黏连随”,“不丢不顶”的走圆。
太极拳“法无定法,用即是法”,是自於八法运用中的相生相克而变化多端。因此,太极拳的点,是无一定之点。太极拳的圆,亦是无一定之圆。点无常,圆也无常,有点有圆才是“法”。圆无大小争“来脉”、点从顺逆在“转关”。经验技艺老道的,往往可抢占先机而得势。这个“先机”就是在走圆中,对“来脉”和“转关”劲点,在空间位置的感知,在顺逆圆时间、方向、角度的掌控。点和圆顺势而发、背势而化。“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太极拳走圆难,求点更难。
三.点和圆的相互共生性,是说由点成圆,圆中有点
由无数个点连成了线,由弯曲弧线连成了圆,由圆而形成了螺旋。
太极拳的运动形式是立体螺旋运动。太极拳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以及“舍已从人”“借人之力”“顺人之势”“引进落空”“合即出”,等技法运用,无一不是顺逆螺旋缠法,都是大小,方向、路线、角度不同的圆。太极拳这特有的走圆划弧运动形式和运动方法,决定了太极拳的各种技法必然也必须在点上起作用。所谓的太极劲,也是从点上求得,劲在圆中所练,劲在圈中所生。如果没有针对性的作用点,就难以有劲,即便是有,也无效用。
点在圆中,圆由点变。太极拳的着法,难就难在要找到"人背我顺"这个点。要找到这个点,不走圆不行。找到了这个点,不走圆也不行。否则,打的就不是太极拳。
可以说,太极拳动作处处走圆,见圆见圈不见点,然却处处皆是点,触圈触圆即是点。这个触点受到圆的向心或离心作用力,以用而分,称之为“化”“拿”“打”“发”,一触即发,无所不及。正如陈鑫所言“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由点及圆,点圆相生,顺中有逆,逆中有顺。这就是太极拳的阴阳、虚实、刚柔、开合。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