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朱同:《当知青时的那点事儿——试炸药》
【总第035504期】
当知青时的那点事儿——试炸药
作者:朱同
县里修白河堡水库,要求各公社各生产大队都要出民工。唐家堡小村,分配了两个名额。村中壮劳力都拉家带口不愿离家,这两个名额就自然落给知青户了,男女不限。
男生由本县知青郑胜利领了任务,另一名额也给了县城下来的一女知青,因其整天板着脸不苟言笑,不知谁给她取了外号叫“电阻”,时间长了,真名叫什么竟也忘记了。此二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我们北京城里来的知青不合群,他俩去出民工似乎合情合理。
一晃三个月过去。一天晚上,已经快被大家忘记的郑胜利突然满头大汗的回来了,扛着的行李卷很沉,好象裹着什么重的物件,可往炕上放时却格外小心,轻轻地摆在他原来靠墙睡的位置上。胜利人好象比出民工前开朗了许多,分别和大家打着招呼,并喊着饿,让快给弄点吃的。和我们一起下乡初中生李和民,一米八几的大个子,也是整天地喊饿。那年头整日吃不饱,似乎没有什么事能比吃更重要了。他见胜利扛回个大包,以为其中定有什么好吃食。他嘴里嚷着: 给大家带点什么吃的回来了?说着上前就要解行李。胜利猛地跨上一步将他挡住,口里喊道“小心”!大家一听都愣住了。胜利看大家愕然,便说算了,饭先不吃了,让你们看看带回的是什么,省得你们自己瞎翻腾。上那里给他弄吃的?伙房里别说剩饭,连泔水都没有,干一天活人人都饿得不行,晚饭一人两个窝头几口就吞下肚,恨不得把蒸锅水也喝了。
行李卷展开,里面裹着的是整齐码放的一捆用防水牛皮纸卷成的管状物,每个有两指粗,尺来长,数数正好四十卷。大家面面相觑,还真不知是什么。胜利看大家一脸狐疑,颇有些得意,右手食指竖在嘴上,放低声音悄悄说道:“是硝铵炸药!”李和民一听,噗嗤笑了 “嗨,我还以为什么好吃的东西呢,干嘛弄点子化肥回来,还挺神秘的,场院库房里有好几袋子呢!”胜利说“你知道什么,这可是强力炸药,我们在白河炸山都用这个,可利害啦,肯定和当化肥用的硝酸铵不是一回事儿,这一小卷就能崩开几方的石头。”李和民不信,说就两二踢脚大,能有那么大劲?宝和旁边看着郑李二人在争便插嘴道:“有没有劲不如先试一卷看看,如真有那么大劲,明天咱们就找地方炸鱼去,好久没开荤了。”大家听后一致赞成。可到哪去试,又怎么试呢?平常不爱说话的本县知青小田真是语出惊人,提议说,要试就去康庄炸火车,能把铁轨炸了那才叫有劲。这种暴恐语言虽是说说而已,幸好康庄火车站离村有几十里远,要在村边真说不好这帮没人管束的毛头小子们能干出什么傻事。
说到试炸药,胜利来了精神,摆出一付专家的派头。他又从黄挎包里拿出一个牛皮纸袋,哗啦一下,倒在炕上一堆大炮仗,如大号钢鞭,但没有炮捻,而是一头伸出两根不同颜色的导线。胜利拿起一个说,知道吗?这叫电雷管,硝酸铵就靠这东西引爆。在白河堡水库工地上炸山采石,先在石山上打眼,然后塞进硝铵和雷管,通上电一合闸,山就炸开了。此时,大家的兴头全在将要进行的硝铵试炸上,竟然没人关心去问问胜利为什么从工地上跑回村还偷了这么多的炸药和雷管。开始,有人提议在后院试炸。胜利说不行,会把这羊圈改建的破房子震塌的。最后,试炸地点选在了村小学校院墙后的玉米地,那里离村较远,不会引起村民注意。试炸的准备工作全由胜利操作。他让李和民找来一个空酒瓶子,抽出一卷硝铵剥开牛皮纸先倒进瓶里半卷,然后放入一个雷管把导线留在瓶口外,再倒入剩下半卷,一管都灌进大概有多半瓶。就地用锹铲了半锹黄土填满瓶子,炸弹就做成了。胜利说,用四节一号电池串联做电源就能引爆雷管。大家赶快找出手电卸下电池用旧报纸卷在一起做成了引爆器,又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七八米电线,万事俱备,只等试爆了。
大家来到小学校后地,宝和用锹在玉米地边挖了个一尺多深的坑,埋上装了硝酸铵的瓶子,在雷管导线上连上了电线。大家刚要散开,老殷好象觉得哪里有些不妥,他把宝和手中的铁锹接过,用锹头压在土堆上还踩了一脚,说压盖一下,省得崩咱们一身土。导线就几米长,大家也就退出这么远,站成一圈就要接电点火。此时忽然想到上高中时,陈春雷老师讲物理课曾提到过,任何爆炸都有一个几十度的安全角,为安全起见故建议大家就地趴下。等大家都趴好后,胜利将导线分别按在了四节串联电池组的正负级上。只听“轰”的一声巨响,还夹杂着一声金属的哨音飞向了远方。离爆炸点如此之近,爆炸力又是如此巨裂,以至大家趴了好一会儿才回过味来。大家十分庆幸刚才全趴下了,如果站着引爆,结果可能是真的全趴下再也起不来了,想想还真有些后怕。再看老殷还在找那铁锹头,早被炸飞得无影无踪了,那声金属哨音就应是铁锹头被炸飞时发出的呼哨声。大家互相看看,人人灰头土脸一身黄土,再看地边被炸出一个一米多的大坑。
见识了硝铵的威力,大家不仅没有被刚才可怕的一幕吓着,反而有一种无以言表的亢奋: 明天肯定有鱼吃啦!
第二天清晨,上工的钟声时刚敲过不一会儿,大家还都懒在炕上没起,生产队老队长推门进来,手里拎着半截七扭八歪的铁鍬头:“昨晚那声巨响是你们整的吧?想想也不会是别人,除了你的这伙知青,村里没人搞这JB事!”老队长说着把那碎锹头拎起到每人脸前。“你们看看,这是我去敲钟时在村口井台边捡到的,这要把谁脑袋给削了去,看你们咋弄?!你们可别忘了大根的一只眼是怎么瞎的,二根的手指是怎么丟的!”大家听着谁都没言语,只是不由自主地摸了摸脑袋,还好,都在。老队长说完把那半块铁锹皮扔在地上转身走了。片刻之后,大炕上却爆发出一遍愉快的喊叫声:今天就去炸鱼喽……!
注: 大根和二根是村里农民,小时候在地里干活时捡到一个没把的手榴弹当锤子使,在路边砸杏核吃。结果手榴弹炸了,大根丢了一只眼,二根丢了二个指头,快五十的人了都没娶上媳妇成了村里的老光棍。
作者简介
朱同,1955年4月生于北京。曾下乡当过知青。82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外语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外经工作,在国外工作多年。曾担任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总经理助理,08年调中地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至退休。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本期编辑:学英微 信 号:shaiwangnv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