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英雄草席裹身下葬,300年后坟被挖开,竟发现价值10亿珍宝

1956年4月,临海张家渡农业社的村民在给家中添建猪圈时,无意挖出好几件没见过的稀奇宝贝,意识到这些可能是文物的他,马上就将情况上报给了相关部门,很快当地文物局便派出一队考古人员奔赴现场,对文物进行保护性开采。最后,考古人员确认这是一座古墓,墓中藏有107件金银器物,其中包括了束发金冠、金带板等文物,不仅如此,墓中还有22件可以被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各式各样的古玩饰品,这林林总总的文物总价值约在十亿左右。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发现古墓时,古墓未经破坏,文物也很完整,鲜少发现损坏的情况,这就说明古墓的情况非常乐观,然而在场的所有考古人员却不怎么高兴,反倒被笼罩在了疑云之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发现墓主人的尸体上未穿戴一件宝物,而且明显是用草席裹着下葬的,因此围绕在他身边的宝物显得太格格不入了。不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调查,这便是之后的工作了。

根据已确认的史家资料,鉴定组专家最终确认,这是明代著名抗倭英雄王士琦的墓,而这位被人人称赞的一代清官的墓中,出现价值连城的宝物的缘由,还得往前追溯一番。

嘉靖三十年(1551)王士琦出生,父亲是嘉靖年间有名的大儒士王宗沫,家族是浙江临海的四大望族之一。在廉正清明的家风熏陶下,王士琦立志为民为国,于是在32岁时考中进士,先后在工部和兵部任职。万历二十三年(1595)王士琦升任为重庆太守,任职期间恰逢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发动谋反,为保安稳,他临危受命,只身单骑前往敌营,成功以一人之力招抚杨应龙。朝廷得知此事后,为嘉奖他的勇气,于是再次升任他为四川按察副使。

万历二十六年(1598),王士琦被调配至山东任参政,和刘綎一起受经略邢介指挥,准备再与日本倭敌一决死战。在那之前,日本刚结束内乱,在丰臣秀吉的带领下完成全国统一,可全国兵权还有部分仍然掌握在地方领主的手中,因此国内形势很不稳定。为了能巩固自己的威信,丰臣秀吉需要大量的钱财,可国内已经没有他能利用的资源了,于是他将如狼似虎的目光投向了朝鲜,望能够用武装力量侵占朝鲜。

万历二十年(1592)丰臣秀吉带领的15万日军从釜山登陆,来势汹汹,打了朝鲜一个措手不及。见情况不妙,朝鲜紧急向明朝廷发出请求支援的急报。早在十四世纪,高丽大将军李成桂便借明朝的支持,夺得政权,建立朝鲜,为表达忠诚,成为明王朝的附属国,所以明朝廷接到急报后,立马出动军队到朝鲜支援。明军一到,战局便被扭转,丰成秀吉不敌,最后被迫接受明朝的附属国册封。

大和民族可能自古以来就属“小强”吧,丰成秀吉不服,花费五年时间,组建了14万大军,再次入侵朝鲜。当然,明朝廷依然派遣军队援朝抗日,而王士琦就是其中一员,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人们记住了他。

初至朝鲜,刘綎时常碰瓷,因此十分丧气。将军情绪不高,自然影响军心,王士琦见此很是着急,于是就有了《明史·刘綎传》中的一幕:监军参政王士琦怒,缚其中军,綎惧,力战破之。在王士琦的威慑下,刘綎反倒被激励,在下一场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将士也逐渐士气高涨。而后在栗林,王士琦和刘綎合力将日军围困了十几天。王士琦认为,被围困的日军在粮食逐渐告缺的情况下,一定会想办法向其他军队请求突围,所以早早便安排了陈璘在海上伺机守株待兔。果不其然,被围困的日军确实派了使者引来了海上日军,不过王士琦一声令下,陆海两地,明军大败日倭。

王士琦在援朝抗日的战争中,永远身先士卒。当时南原失守,当地百姓争相逃离,就连军中下属也劝王士琦逃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王士琦思索良久,认为不如现在就自断退路,誓死报国,才能激发将士们的斗志,以及安抚乱如一锅粥的朝鲜百姓。

尽管史书上对王士琦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着墨不多,但他的所作所为被当地百姓,和当时朝廷都看在了眼里。于朝鲜百姓而言,王士琦虽为参政,但却胜如主将,所以他启程返回时,朝鲜百姓夹道相送,甚至为他专门在全州立了块“去思碑”以纪念。

多年在外征战,王士琦落了一身的病根,最后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他在前往江南任巡抚时,积劳成疾,牵引旧病,最后病逝于世。王士琦一生为官清廉,走前甚至要求家人不能给他厚葬,仅以草席裹身足矣。在他走后,崇祯皇帝念及此事,下令采取“赐祭葬”为他追授战功,那些价值连城的珍宝,就这样被放在了这位民族英雄的身边,与之沉睡至今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