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三胎家庭的相爱相杀

在我的阅读经验里,小说《纠正》是又一个惊奇。作者乔纳森.弗兰岑自己说“我写完每一章都大哭不已”,而读者面对这样一部小说,也会有各自的反应,我的反应是,看着看着就会大惊失 色。弗兰岑透彻地写出了原生家庭的每一种黑暗,点点滴滴:不和谐的夫妻、拧巴的母女、父子关系,伴随着各自的绝望:婚姻遭遇危机的大儿子、失业的小儿子、又美丽又有能力的女儿,却在感情生活上一路混账……一艘华丽的家庭之船正在沉没。
这艘家庭之船的成员是兰伯特一家:父母:艾尔弗雷德、伊妮德,三个子女:加里、奇普、丹妮丝。这个故事一点也不励志,相反,简直是满满的负能量,且颠覆了人们普遍的常识的认知:比如“嫁对了人就有幸福生活”:在小说里,伊妮德和艾尔弗雷德掐了一辈子,加里与妻子卡罗琳幸福生活了20年,却为在哪里过圣诞争执到差点离婚。比如“学习好就有好前途”,二儿子奇普学业有成,事业也貌似要蒸蒸日上,三十九岁时,却因在学院与女学生的丑闻失业,落魄到去超市偷鱼藏在裤裆里为父母准备晚餐。甚至,“女人只要自强自立就有美好生活”,可是,这一家里比较正常的人―――前途远大的美女大厨丹妮丝,情感一团乱麻,跟老板和老板的妻子都有肉体纠缠。
  在故事的各种灾难描述中,妈妈伊妮德烹制的一次“报复之餐”是第一场“纠正”---针对大男子主义丈夫艾尔弗雷德。彼时大儿子加里五年级和小儿子奇普一年级,女儿丹妮丝尚在伊妮德腹中。事件的起因是艾尔弗雷德不辞而别,在外出差十一天都没有跟伊妮德联系。作为主妇,她没有别的战场,于是通过晚餐实施了报复:
 “锅里烙过的鹅肝散发着一股摸过肮脏钱币的手指的味儿。”
 “伊妮德知道艾尔弗雷德不喜欢鹅肝……厨房是她的领地,他从不加以干涉。”
 “在油脂里浸过的褐色柔软面片,像铁锈一般厚厚抹在含铁的肝叶上。熏咸肉尽管量少,也同样呈铁锈色。”
  可怜的奇普,因为食物实在无法下咽而被一个人留在餐桌,并被父亲告知不吃完不能离开。这场餐桌之战,伊妮德以优雅的主妇姿态,战胜了艾尔弗雷德,可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奇普成了受害者,童年阴影就此落下,也许奇普后来虽然学业有成,工作稳定,差点就被知名大学授予了终生教职,但是心理上总是有缺陷,需要不断被满足,需要被肯定的到几近病态,这是不是奇普在心理上的一种纠正?或是对自己心理缺失的补偿或报复,以至于矫枉过正。可是,如果非要用心理学去分析“纠正”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就沦落到另一种教条里。
张芮水彩画
作为读者,只能大惊失色的围观这个故事,爱莫能助,他们自己也救不了自己:这个家庭里的五个成员,每个人都在“纠正”,或说是补偿自己的缺失,报复自己所受过的“虐待”,他们对自己进行纠正,更对彼此进行“纠正”。可是,越纠正越偏离“正道”,往不可控的路上越滑越远,父亲艾尔弗雷德暴戾了一辈子,得了老年痴呆,在游轮上滑下,滑到大海,差点淹死,虚荣的母亲伊妮德眼看着闺蜜朋友们住豪宅,别人家的女儿嫁给欧洲名流,别人家的儿子赚上大钱,虽然身处豪华游轮,但却在心里却失望而幽怨。
其实,是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故事?多多少少?每个人心底都有那瞬间的暗黑?
或者,这些才是生活的真相,每个原生家庭、公司、集体,有人的地方,就有摩擦、纠正,我们能做的,就是看到更多的这样的故事,而不是回避,看到人性的复杂幽微,而不是脸谱化,看到生活的多元,而不是粗糙和单一,这样,在比小说还千变万化的现实面前,不至于惊到站不稳,像小说里的主人公一样滑下失落和抱怨的深渊。
 
【完】

www.architectrui.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