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筹备与创业

转载前言 

 从1957 年、1958 年开始,北京、上海、江苏、四川、武汉等地的部队和高校纷纷着手筹建计算技术研究所,一机部、二机部(核工业)、石油部、水电部等陆续成立主管计算机研究、生产、应用的机构。1956 年,中科院制定规划,不光要在北京建设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而且要在东北西南各大区分别建立计算技术研究所,随后陆续实施。

华北所,在北京,代号十五所,是最早建成的专业研究所。

华东所,在上海,位于实力雄厚的工商业城市、经济中心。

中南所,在武汉,背靠武钢,立足水陆重镇和教育中心。

西北所,在西安,正在规划建设航空工业基地。

东北所,在沈阳,位于重工业基地,电力信息化是重点之一。

西南所,在成都,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华北计算所筹建时属一机部,华东计算所筹建时属中科院,以后两所都先后归属过国防部十院、十九院、国防科委、四机部。

中南计算所创建于1956 年,曾划归六机部。1961 年11 月,以武汉为中心,合并武汉、广州、湖南、河南等计算所,河南自动化所、广西电子所计算技术研究室,组建中科院数学计算及自动化研究所。1968 年,该所划归第七研究院,序号709 所。

西北计算所,1958 年创建,后划归三机部六院,更名631 所,建所二十多年里研制出二十多台计算机,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航空机载和弹载计算机研制、软件、计算方法与程序系统研究等的专业科研生产机构。2008 年11 月15 日,中航工业第631 研究所举行50 周年庆典,该所拥有机载、弹载计算机、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四大开发中心,整机产品数以千计。(原载《溯源中国计算机》)

“八字方针”时期西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生存与发展

 作者 刘庭华

刘庭华先生

交大校园到边家村90号信箱大院

2018年是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631所,原中国科学院西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建立60周年。

据知她最早孕育在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教研室,是科学院陕西分院筹建的西安计算技术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有几位教师已经参加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与仿制前苏联M3机,БЭСМ-2机,即103计算机、104计算机研制工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教材-《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的编写单位,署名姚林(即,1和0的谐音)。陕西分院派习志达同志任行政秘书,交大的鲍家元同志为业务秘书。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过“大跃进”实践,面临比例失调。中央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58年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各种研究所。为了贯彻中央八字方针,科学院系统将一些方向任务不明确的省属研究所进行撤销或者合并。

调整时期的生存,天时地利人和

陕西分院西安计算所为什么在八字方针调整的年代获得生存与发展?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结果。调整并不是简单地撤销与合并。例如为了国防工程急需中国科学院按上级指示派长春光学副所长龚祖同先生来西安担任分所所长。后来从陕西分院的机械所、自动化所、物理所、原子能所等抽调人员正式组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同在一个大院里的西安计算所,虽然中科院计算所领导口头说过西安所和北京计算所的关系就如同是分所,但是并没有正式的文件。由于国家确定的150工程,经过研究决定由西安计算所承担,当年属于绝密级项目。事后得知该工程是钱学森先生为“两弹一星”设计计算需要另外一台国产化的104大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由科学院计算所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机器的零部件生产加工分别由中科院计算所与国防部五院的0682部队(即后来的航天706所)完成。

西安计算所在国家八字方针调整时期,因为有国家重要工程,不仅没有撤销还先后将新疆、甘肃以及西安市高校来所进修的同志们和陕西分院的自动化所、物理所、原子能所部分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相继调入,1962年11月组建了西北计算技术研究所。

天时,因为有了国家150工程,需要承担;

地利,地处西北要地西安,经济、工业、科技力量相对优越;

人和,既有内部也有外部的人,在计算机方面西安交大的唐龙翔、王韬林、过锡根、陈济民等分别担任运控、内存、外设和机械机构组组长。计算数学方面主要有李有德和梁梦珏负责。他们都是西北大学数学系的成员,先后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计算数学训练班进修。

1958年除了在西安交大筹备陕西分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外,西北大学为了筹建计算机专业,也从物理系和数学系分别抽调4名同学去北京参加科学院计算所主办的全国第三届计算机与计算数学训练班。学习计算机的4位是白如瑜、陈显万、耿秉坤、张俊元,1959年结业后,他们也参加了全所的研制工作。4位计算数学的同学留任西北大学数学系教学,其中邵兴方同志曾经协同参加过所里的104A机器上ALGOL 60 高级语言编译的研制任务,后来调到航天771所。

早期的科技人员以西安交大和西北大学人员为主,贯彻八字方针,从分院各个研究所调到西北计算所的人员,从西安以及赴北京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的人员陆续到西安90号大院和中科院计算所150组报到。例如运控组的浦肖芳、季梨芳,内存的王子昂、王治理(均是党员),外设的邱德标、李淑郁、陈星涛等等。因为计算机机房调试工作需要三班倒连续工作,所以每一部分至少要4个技术骨干。新疆分院调整到西北所的有运控刘萍,内存程克秀,外设高富生、徐大成等。

所内来自各个学校或者不同单位的同志们,都为承担国家重要工程感到兴奋与鼓舞,彼此边干边学,相互切磋,按当年“任务带学科”的精神,结合任务需要充实专业知识与技能。所里内部人员团结协作,没有什么“山头”纷争。当年政治挂帅,党员是稀缺资源,一般专业组研究工作都邀约党员同志参加,请他(她)们做组内人员思想工作。

外部人和,主要是和北京科学院计算所的关系,除了国家下达150工程任务时明确技术问题由北京计算所负责,工程承担单位是西安所。军委5院下属0682部队(即后来航天706所)协助生产部分计算机插件。

这里说一点故事,中科院计算所的首任所长阎沛霖1959年正式上任(他是1956年科学院北京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委会副主任之一,主任是华罗庚先生)。一般外地研究所所长来访都是科技处处长何绍宗接待,阎未到任之前,没有所长只有办公室何绍宗主任。

我曾经问过我们和西安所什么关系?领导说你们就当做是分所。为什么阎所长对西安所情有独钟?缘自西安所景志仁,多少与阎与景两位的经历有关。阎沛霖是东北人,1931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物理系,1941年到延安从事科学与教育工作。景志仁是陕北人,年轻时担任过县的领导人,和延安的关系应当密切,解放后到天津大学工科读书,而今又同样担任计算技术研究所领导。我亲自经历的两件事可见一斑:

1961年5月14日,我们被中科院计算所从北京派往西安执行150任务的4位同志第一次在北京西苑大旅社与景所长和习志达见面。5月22日由北京所何绍宗主持召开了有关计算机国产化专题研讨会,邀请到会的专家学者有张效祥(总参,曾任104机长)、陈方帧(航天系统参加104机运控调试)、金兰(清华大学)、郑守琪(西交大)、刘有文(北京大学计算技术与自动控制专业教研室副主任)等。西安所两位领导和我们将赴西安的4人。会上没有提到150工程,但是以计算机国产化为中心研讨交流了看法与问题,金兰先生介绍了他们用国产小型电子管研制计算机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我有当时会议发言摘要记录。阎所长虽然未能参加会议,但是会后他专门到旅社218房间景、习两位住处了解技术及住宿情况。

刘庭华与郑守琪(右)

另外一次是1961年7月3日早晨上班时间,在所门口遇到西安所部分来京工作与进修的同志们,阎所长询问安建勋和我,西安所同志们生活安排落实情况等等。为了方便工作,150工程组有专门办公室划归计算所第八研究室管理,当年104机就在八室。与北京所职能部门以及实验工厂打交道,150组视同所内单位一样。

738厂生产的104计算机

104机国产化的技术难点在哪里

根据1961年5月22日专家们的意见,确定原则是采用国内外成熟技术与经验,重视研究所与批量生产工厂的不同。解决关键材料的国产替代,保证进度,小改不大改。

为了使得国产化机器性能达标,工作稳定,技术路线选择采用原图纸,零部件采用同型号、同规格的国产化产品。

1.    由于基础元件脉冲变压器是构成基础门电路的关键,另外外存储器磁鼓的大功率写放大器中的脉冲变压器使用磁性材料不是苏联产而是前西德的,当年国内没有铍莫合金替代品,需要通过实验解决插件定型。苏联没有提供任何插件的设计原理与参数。

2.    人才培养:当时没有任何中文计算机自编的教材,104机的说明书全部是俄文,部分有译文。全部调试计算机的逻辑图没有对应的中文说明。除非经过系统培训,自学有关知识困难较大。

3.    由于任务紧迫,机器所需要的生产加工进度与质量保证也存在困难。

150工程任务就是对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全部国产化,元部件全部采用我国产品完成104机。104电子管计算机主机包括运控,内存,外部设备共有22个机柜。主机、电机组机房各占地200平方米,每个机柜相当老款式存放衣服的木质大立柜体积。全机共用4200个电子管,4000个晶体二极管。技术指标字长39位,每秒运算1万次,内存2048个全字长磁芯体,外存有2台2096全字长卧式磁鼓。还配备磁带机作为辅助存储器。

当年中科院计算所模仿苏联帮助我们调试104机的时候,先后派了运控、内存、外设、电源专家协助我们调试机器,104机是按苏联БЭСМ--2 图纸在中国研制生产的,苏联自己也没有调试过,但是他们具有丰富的БЭСМ原型机的生产调试经验。

计算所委派到西安150工程的四人简介:

1.安建勋,1953年湖南大学毕业,曾为中科院物理所第一个计算机组成员,参加104机运控组研制与调试及维护运行工作,任150工程“题目负责人”,按当年科学工作14条和中国科学院科研工作72条精神,对工程的技术问题有决定权。

2.曹酉申,1955年上海交大电机系毕业,曾为中科院物理所第一个计算机组成员,负责内存。曾赴苏联进修学习。安与曹都是当年在科学院物理所成立的我国最早计算机研究组14人成员。人事处处长交代我,曹是150工程技术第二负责人。

3.郭振寰,1956年上海交大电机系毕业,负责电源。他是中科院计算所(筹)1956最早一批24位大学毕业分配到所的一位,参加过第一届计算机训练班。他来西安后,才知道郭的爱人常若斯同志在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任护士长。

4. 刘庭华,本人1957清华大学五年级和电机系的共10人一起抽调参加科学院与高教部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二期计算机训练班,1958年秋结业后分配在计算所外部设备组工作,先后参加了104机、119机外部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1961年5月13日六室党支部书记吴文扬通知我,所党组研究决定要我出差西安执行150工程任工程组组长,我表态服从组织安排,但是我技术阅历最短,毕业最晚年龄最小,做组长诚惶诚恐。为什么选我?吴回答:题目负责人安建勋,工程组长要“能干事,会说话”。14日初次见到西安所领导之后,我曾经表示西安所外部设备组(三组)组长仍然由过锡根担任,我协助。未获同意。

西安所第一印象西安、北京的分工

我们第一次来西安是1961年6月7日出发,8日到达。9日上午参观全所,四人又分别到各个专业组活动。主要办公室,实验室就在原西三楼。当年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生活条件不理想。相比北京要好一点,例如食堂用5分钱可以加餐一碗菜叶。边家村可以买到烤红薯(0.5元一斤)。而北京中关村附近没有商业网点,购物要走到海淀镇。

西安的同志们精神面貌很好,记忆深刻的是电源组因陋就简创造条件做实验,另外实验工厂自制工具独立做出计算机底板,挺像样。所里还有一个地方用普通床板当做试验台,所里各自结合自身情况开展科研实验工作。第一次技术研讨与争论发生在10日会议上,机械结构组陈济民提出计算机通风改进方案,该方案被老安以“小改不大改”的原则未获得支持。我认为作为方案研究可以继续,关键是质量与进度是否矛盾?能否在工程中使用。

此事返回北京以后,在8月3日有一个规模较大的讨论,中科院计算所业务处主持,有两个研究室的主任与秘书参加,邀请吴几康先生(104机首任机长,119机技术负责人),机械结构组白经天工程师出席。陈济民介绍一种吴先生最早提出的想法具体实施方案,白经天补充,这是一次成功的通风改进方案研讨会。两会议情况另文细说。

150工程的人员主要在西安工作,一部分赴京在八室150组主要负责机器电子插件的生产加工的前期准备工作,负责联系来京进修学习西安人员的工作与生活安排等。其中包括来京学习插件电路板焊接的李秋稞、张彩凤等。

常驻北京的有运控,黄文虎;内存,冯振西;机械结构,褚璆和本人刘庭华。但是西安所的各位组长们都按任务不同,时间不等地在北京工作。其他例如李敏泉、邱德标、陈星涛、李淑郁、张俊元都在北京进行试验,学习调试用逻辑图等。为了生产和学习需要完整的104机插件电路安装图以及全套机器逻辑原理图。科学院计算所档案室也是初建时期,不能提供。去北京东郊酒仙桥国营738厂需要换乘三班不同车次公交才能到达,而且未能取到。后来想想738厂是生产企业,图纸是他们的生产资料,凭计算所的介绍信是不可能的。无奈,内存组用手绘方法因陋就简解决问题。其他通过线索借用八室104机机房的备用图纸【只有蓝图】满足急需。正常生产所需电阻,电容等规格清楚的由计算所器材处负责采购提供,脉冲变压器所需磁芯材料,我们只能去王府井百货大楼选购,记下规格、型号、单价,经过我们实验以后确定。

104机国产化后命名104A, 奠定了西北计算所的行业地位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将104机研制成功,是根据拟定的“先集中,后分散”,和“产学研”把全国技术力量集中起来完成的。西安104A的完成是“领导干部,广大知识分子和工人”三结合的成果。104A研制过程中许多重要决策都是两个所的有关领导亲自主持确定的。由于104机全套图纸是来自前苏联,只有“是什么”,没有设计文档说明“为什么”。

所以,国产化过程中一度机器不稳定,关键是基础插件“门电路”未达标。曹酉申利用图书馆所有电工原理书籍,最终参考1952年程式《电工原理》计算公式重新设计脉冲变压器,解决了此问题。另一个用铁氧体磁环代替合金材料是磁鼓写放大器,按当年苏联专家在北京的回答:“通过实验”,我们也只能反复实验取得结果。后来得知按时间域方法是可以计算设计的。在西安的大量实验台等任务中都是工厂师傅们克服困难及时完成的。

104A机研制成功是我国西北地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完成了重要国防与经济建设任务。改革开放以后,事隔近20年,原八室李汉良同志在《清华校友通讯》上曾介绍为基地计算提供服务的情况。

标志性的两件事:

1. 全国第三次电子计算机专业学术会议在1963年10月举行。西北计算技术研究所承办,并于1964年8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第三次全国电子计算机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

2. 国家科委成立“计算机专业组”,牵头的有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阎沛霖、罗沛霖、王正,华东计算所所长郭树文,西北计算所副所长江文等均是成员。主要研究计算机系列以及计算机外部设备定点等全局性问题。后继于1965年2月还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计算机技术组”。

国家科委聂荣臻主任签发给华东计算所虞浦帆的“计算机技术组组员”聘书

西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从1958年在西安交大筹备到1963年104A 运行使用,个人认为基本结束了初创任务。从1963年秋开始有全国计算机或电子电路以及计算数学方面的大学生陆续分配来所,科技人员力量得到充实与壮大。

附言:由于景志仁、习志达等原领导已经逝世,当年许多技术人员先后调离,本人冒昧提笔写出我自己亲历或知道的一些往事。掌握情况有限,片面之处希望老同志们补充纠正。(2018-08 于杭州)

刘庭华(1961-1965 派来出差西北所,1965年调入,1986调离)

2017年6月,刘庭华先生(中)、刘波(右)与徐祖哲在杭州中电海康公司

(0)

相关推荐

  • 《智慧农业》作者见面会精彩回顾

    2019年7月1日的哈尔滨天气凉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开展了"期刊作者见面会".来自<农业工程学报>的魏秀菊常务副主编和刘丽英副主编.<智 ...

  • 2021智慧农业青年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1智慧农业青年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1年7月30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智慧农业(中英文)>编辑部承办的"2021智慧农业青年学术研讨会"在 ...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创建的首批研究所之一,创建者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冶金学家李薰先生.现任所长左良教授. 建所初期 ...

  •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率先召开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启动会

    10月8日,基础所在全院率先召开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启动会,特邀出席会议的专家有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孙晓波所长.院科研处处长.医学实验中心杨洪军主任,所班子成员.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负 ...

  • 夏培肃

    夏培肃(1923.7.28-2014.8.27),女,四川省江津市人.电子计算机专家,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  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母". [2]  1945年毕业于 ...

  • 市纪委监委第32期“清源大讲堂”:运用大数据监督推动清廉怀化建设

    发表时间:2021-09-11 11:10 来源:怀化市纪委怀化市监察委网站 浏览数: 37 分享 ▲9月10日上午,怀化市纪委监委"清源大讲堂"第三十二期开课,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 ...

  •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委会隆重成立

    20 世纪50 年代,电子学.自动学.半导体和计算技术被称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先锋,新中国的电子计算机的设计制造和运用将为计算技术开辟新纪元. "科学规划"在计算机方面的具体措施有:& ...

  • 东西南北和上天的计算技术研究所

    建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是"十二年科学规划"的重要内容.筹建一个国家级的重点科研单位,最重要的事情是明确研究方向,要有学科带头人和足够的研究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近期研究目标,还 ...

  • 第十五研究所的筹备和基建

    "回顾我所40 年走过的战斗历程,为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和自豪,我们不会忘记40 年来为我所创立.发展和壮大付出了心血.汗水,甚至生命的华北所人,我们还要深深感谢40 年来始终给予我们帮助. ...

  • 陆正耀筹备创业餐饮品牌“小面日记”,自己已投几亿

    5月12日,据Tech星球消息,从多个独立信源获悉,陆正耀正在筹备一个餐饮品牌,名字或为"小面日记",该项目已于今年清明节前后开始启动.且面馆只是起步,未来要吸纳其他小吃品牌,做成 ...

  • 2016,不懂这些,谈什么创业?公司筹备期间的法律风险

    文/英圳,具有多年公司专职法务经验,现就职于北京某投资公司.联系方式:2859579107@qq.com,法务之家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很多开办公司的朋友经常在公司运营过程中找到我,向我咨询一些 ...

  • 创新创业 | 打造“硬科技”的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作者:冶小梅.张鸣辉. 编者按: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种新的研发组织形式,凭借市场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专业化的研发和服务体系,逐渐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生力量.从全球来看,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新经济时代引领新 ...

  • 竹青带您“走咧走咧去宁夏”,回顾守正创业的西北高原汉子

    关注天安门文学,时代潮流,让文学温暖人生! [作者简介]汪燕影,笔名竹青,上海企业经营者,EMBA学历.早年在企业及地区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近年来陆续在<新民晚报><劳动报>发 ...

  • 复洁环保筹备科创板上市,近期获国投创业及鼎晖投资6000万投资

    据IPO早知道消息,8月14日,上海证监局官网披露的公告显示,上海复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洁环保")新增国投(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 ...

  • 移卡科技筹备赴港上市:创始人曾为财付通总经理,创业后获腾讯投资

    据IPO早知道消息,移动支付服务商移卡科技正筹备香港主板上市,据称其已聘请农银国际.中信里昂及野村作为上市安排行. 来源 | 本文由IPO早知道(ID:ipozaozhidao)整理撰写,文中观点仅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