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与苍茫丨张建会“清新俊逸”联(第十七期)

著名书画家张建会篇·“清新俊逸”联

“三品寻美今天跟中国的隶书大家张建会老师,一起来谈谈作品,叫“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个作品呢是一个怎么样的一个创作思路呢?我们现在先由张建会老师跟大家说一说。”
“清新俊逸”联·张建会

“这个作品基本上我觉得,表达就是它要有那种静气和平和,就是说你要有这种“清新,俊逸”,(要)表达这种感觉,尤其写这个对联,要么就是古拙,追求这种金石气、古拙气,但是我感到还要有一种清刚之气。但是我这个作品呢,也没有说是完全这么一种表达,这也是我在这幅作品当中呢,也是一个基本的追求。”

“喻建十老师呢也是天津美院的画家,但是呢他又是(书法研究生)导师,其实很早80年代,我知道你就已经是在书坛很有名了,只是后来现在画名把你的书名好像盖过了一点。你对这张作品的一个整体气势,你怎么看?”

“这个整件作品他看出来的,他在追求着一种很平和的,非常守正的,这么一种整体的造势的追求。但是他在局部处理时候,他时刻在留意一些活泼的、灵巧的一些个结构啊,一些个用笔啊,他在强调这些。所以这样他在整体上看,猛眼看上去的这些作品非常的平和、中正、沉稳,但是细看每个细节呢,它又处处还显出一种活泼啊、自然啊,甚至有些时候还有一些俏皮。比方说,“参军”的“参”字上面这个,弄得就非常厚重结实,
局部图
那么在这个三点上,这三部分就用的非常的轻巧,非常的灵动,这样形成一个很强烈的视觉的对比。那么比如说这个“庾”字也是这样啊,那么它这个小竖啊,这个小竖他引而不发,让人感觉到似有似无,但是把关键点给你做到了,这样显得感觉就是让人给这个遐想的空间,不是把所有的话都说明了。有些个东西把什么话都说明了,就没有意思,就是这种引而不发,点到为止的这种感觉,我觉得才是他这件作品的妙处所在。”

局部图

“确实是,王羲之有说过,因义生字,就是这个内容,是这么这个“清新”“俊逸”的一个表达,那么创作的时候呢,作者就可以用这个意图来引导自己的一个创作思路。张老师,那个比如说你这三撇,就变化很多,你是一个怎么样的想法呢?”

局部图

“文字的这种组合,从那个结体上看,有独体,合体,包括合体里头的这个左右啊,上下,这个全包围,半包围,这些的就是结构上的这个变化。其实在一篇作品当中呢,实际上就是这些个关系。你看这三个撇上,(无论)是竖撇还是斜撇,那处理上,那么就是说要有轻重,要有长短,也就是说呢,这里头的这种变化并不是你自己想变而变,而是我们通过临习汉碑,从古人的里头去体会。
局部图
但这两个从点上的变化,还有就是说他跟这个被包围这个部分,它就出现一种是纵向的,那么就是说把那个横(向)给突出,就是形成他这种矛盾。只有对立才有统一,那像上的“清新”这两个字呢,它是左右的结构,但是现在左右它一个开一个合是吧?那么有时候从这个字的这种关系上,始终都是一种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又是在这个相互关系当中,体现这个统一。”

局部图

“对对对,因为我觉得就是建会老师他在这个因体造型,因字造势这方面他确实有一个独到的处理的办法。比方说这个“清新”两个字,都是左右两个结构,但是恰恰这两个左右两个结构呢,他(一个)左轻右重,一个左重右轻,他恰恰是正反两个方向。他就能够及时的捕捉住了这个矛盾的所在关键点,然后他把这个拉开距离,拉开距离以后,形成一个很强烈的一个字的个体形象。
局部图
那比方说这个“逸”字也罢,这个“鲍”字也罢,“逸”字他那个那个走之和上面那个中间那个,它就是一个“密”一个“松”,他就把这个有意的拉开这个距离。那么这个呢给我印象最深的呢,那这个四点他就用非常匀称的摆出这个四点来,那么这个形成了一整一碎,一个点,一个线,这种感觉,就是说张建会老师他的一个特别的艺术敏感度的体现点就在于他因字造势,因体造型的这种感悟力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他能够抓住这个节点,把这节点人为的来制造矛盾,扩展矛盾,然后再去协调矛盾。”
“你说的这四个点比较润的,这一个捺出去可能反而比较枯的。”
局部图

“对对对,矛盾对比做的非常好。”

“说到这种结体错落对比,但是我看的这个更多的是一个线质的变化。张老师这个线质呢,要怎么样处理才能够更吸引人而又更古朴高雅呢?”
“说到这种结体错落对比,但是我看的这个更多的是一个线质的变化。张老师这个线质呢,要怎么样处理才能够更吸引人而又更古朴高雅呢?”
“就是千年岁月造成那个碑的感觉,你是通过自己的毛笔来呈现。”
“对,因为我觉得就是说这个线质的,实际上在把握线条质量上,刚才张老师说的已经特别到位,就是他用了他自己的切身体验来去把握这个线条的质量。我个人感觉,就是张建会老师在这个作品当中很好的把握了这种苍茫温润厚重,就是这么一种的审美倾向。就是把这个线质特征和线性的特征,完美的结合起来了。过分片面的强调线质特征的时候,线质是脱节的,线质是没有依附在审美的美的这个归结点上,这个线质,是显得这么苍白。大家在看到的作品的时候,就是(看)线质特征和线性特征。现在的审美属性特征和线条的质量特征,两个得到完美结合的时候,我们会从这些这些线条当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实是三品寻美里,就是要寻找作品里面的美感。刚才已经说到了,它的苍茫、厚重,就是中国古代审美的一个重要取向。当然也还有俊逸啊、秀美啊、甚至乎滑稽的美也有。但是中国文人,还是取向一种,沉郁的、高尚的、古朴的那种美,那这个作品呢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这种美。”
“这幅作品呢,我感到就是说虽然求这个中正或者说这里头也有一些变化。但是我感觉到的就是节奏感还应该再加强一些,空间这个关系把握的可能充分一点,但是从这个持续性,就是这个节奏,这个持续性上还略显不足。”
“那这个题款又有什么讲究呢?”

“这个题款,有的就是用隶书题的,但这个是用行书。从这个对联的主旨来看,就是追求的那种平和、方正,那也就是说我写行书呢,就是调节一下。反正就是说这个题款,其实他也是创作整个作品的一部分。”

局部图

“对对对,其实题款也是一件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刚才这个张建会是在说,他就是说他在正文上就对联的连续上,他是用的是比较平正的一种手法。但是呢,他恰恰为了活跃画面的这个整个作品的节奏,就在题款上用了很灵动的这种笔法来题(写),实际上正在这个作品当中,就是已经呈现出来了一种,就是沉稳与活泼的这种节奏对比。建会老师呢,他平时是以隶书,在全国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很多人就忽略了张建会老师他的行草书,其实他的行草书的灵动,行草书的那种活泼,实际上恰恰和他的这个隶书的这种端庄正大气象,形成了一个很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们在欣赏建会老师的作品的时候呢,希望大家呢再多关注一下他的这种非常灵动随意,活泼的这种行书的这种线质,这种结构和它这种跳跃性很强的,这种章法布局。”
“确实是,这个行书,让我们感受到那个错落有致、疏密对比,都做的非常完美的一个书写。
行,我们今天就先到这儿啊。好啊。ok好好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