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成窑的历史和文化
历史探源
字以壶传,壶随字贵。历代文人在紫砂器上的铭刻和装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成了当今的传世珍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明之前的紫砂器基本是作为煎茶煮水的日用器具。随着以欧阳修、苏东坡、梅尧臣、文徵明、徐渭、陈继儒、王时敏、王鉴等为代表的历代文人对紫砂的钟情和关切,原本只是作为泡茶器具的紫砂壶,逐渐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清代“西泠八家”之一的著名金石书画篆刻家陈曼生亲身介入紫砂,以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儒、释、道”精神与精湛的制壶技艺有机结合,使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质朴,有机而生动地融入紫砂茗器中,创造性地制出了墨宝紫砂艺术珍品———“曼生壶”,完成了紫砂壶由一般工艺品到艺术品的转变。
玉成窑紫砂器是中国紫砂艺术品中的杰出代表之一。紫砂界曾有这样的评价:“千年紫砂,绵延至今;雅俗共赏,文化先行;前有陈曼生,后有梅调鼎。”玉成窑紫砂器,被收藏界视为珍品,在中国紫砂壶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是当今拍卖市场追宠的焦点。
玉成窑窑址在今浙江宁波慈城,该窑烧制时间大约为清同治至光绪年间。其创始人就是被日本书法界誉为“清代王羲之”的宁波籍书法大家、诗人梅调鼎。梅调鼎(1839-1906)晚号赧翁,字友竹,今浙江宁波慈城人,书法二王,诣臻神妙。当代书法泰斗沙孟海曾高度评价:“他的作品价值不但当时没有人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有《赧翁集锦》和《梅赧翁手书山谷梅花诗真迹》、《注韩室诗存》印行于世。
梅调鼎是近代浙东书风的开创者,至今仍有十分巨大的影响。他的艺术才华和人品赢得后世之敬重。梅调鼎书法能圆能断,圆断结合,结体典雅,风神秀逸,在继承中创新,这大概是梅派书法的最大特征。梅调鼎书法之所以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完全是得自他一生勤学苦练,惨淡经营。著名学者、国学家冯君木(1873-1931)在《赧翁小传》中云:赧翁,姓梅氏、讳调鼎、字友竹。先世自镇海迁慈溪,遂为慈溪人。翁生清道光十九年,幼凝神绝慮,究心八法,有天授焉。稍长,即补博士弟子员,会督学使者,案临以书法不中程,见黜,不得与省试。曰:是尚可以屈我志耶。遂终身不谋仕进。翁于古人书无所不学,少日致力二王,中年以往,参酌南北,归於恬适。晚年益浑浑有拙,致入化境矣。当谓:用笔之妙,舍能圆能断外,无他道也。一时称为造微之论。性孤僻,遇达官钜公避之,惟恐凂有丐其书者。恒不得或反从野老芜竖得之。独与县人徐南晖杲,王缓云、定祥、王瑶、尊家振、胡茝、庄炳藻、何条卿、其枚最善。翁殁后,条卿至欲为笔冢而未果,亦可见遗迹之足贵已。翁卒于光绪三十二年,年六十七。其书品乃风行於海内,书家至谓:三百年来所无抑。翁非仅以书法擅长也,人品卓然逸民之列,其读经亦精审绝伦,凡六经之奇词、奥句,经翁曼声讽诵,怡然理顺。翁又能诗,喜为贤直朴塞之言。此其余事,乃见掩於书名不著也。翁卒后,吾县人能书者,率宗法之,类有以取名於当世。其后三十八年,孝丰、李光业集翁真迹为之彙影,而县人秦润卿、徐文卿、翁外孙洪承祓、鄞赵叔孺、朱积纲、徐润生力赞之,亦以见德之终不孤也。叶伯允曰:余幼时,耳翁名,顾未亲其丰采,先学正公得翁赠联,当宝之。余友钱君太希,得翁之真传,以书名噪一时。当谓翁平居闭户,日以大笔悬腕作小楷书百字,故所书无不宛转如志。此或其不传之秘欤。靳轮之术得钱君而益信,可以名世矣。梅赧翁书,其用笔之妙,近世书家殆无有能及之者。清代书家当推刘文清,然以较梅先生正复有迳庭之判,余子碌碌更无足数矣。特梅先生孤僻冷落,不屑与士大夫通问讯,声名寂寥,自甘埋没,百世而下,坐令铁保、梁同书辈流誉书林,此可为累欷者尔。士林不平至多,岂独书法。
创办玉成窑
梅调鼎喜品茗,更爱紫砂壶。晚年出于文人的爱好,在沪甬两地的名门资助下,在今宁波慈城创办了梅调鼎玉成窑,合作的有任伯年、胡公寿、吴昌硕、虚谷等一些文化名人、书法大家,同时有制壶名家何心舟、王东石、篆刻家陈山农参与其中,玉成窑墨宝紫砂代表名壶有:博浪椎壶、汉铎壶、柱础壶、瓜娄壶、秦权壶等,均造型独特,尤其是铭文书法精妙入神,独具匠心,体现出高深的文化底蕴。是中国紫砂艺术品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创作精良,多有落款。除常有文坛名人为其紫砂器题字作画,自己对于紫砂茗器的制作及题铭,也倾注了极大的兴趣,玉成窑壶铭的铭文俊骨逸气,灵劲十足。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每款用极简练的文句,紧紧围绕两个内容:既点造型又说茶事,切壶切茶浑融无迹,文字书艺皆臻绝诣。他一生为各种式样的紫砂器制铭不下百余种,并皆一一为之亲自题写,然后再由名家陈山农等刻在紫砂器上,他那超妙入神的书法和短小隽永的壶铭,使人们在品尝名茶的同时妙趣横生,使得“玉成窑”的制品出世不久便风雅度极高。他还经常与制壶名家们一起制作精品,从而使得“梅调鼎玉成窑”的紫砂器,更是达到了技艺和文化的同步精良。当年杨守敬(晚清历史地理学家、目录版本学家。在1880年至1884年时,曾作为清政府驻日公使的随员驻留日本四年,因把中国书坛的尚碑之风带到了日本,并冠为日本书道的现代之父),归国后晚年留居上海之时,每当有中日文人沪上会茗,他便不免赞叹梅调鼎的高品书风和紫砂名器。日本又是个茶道之国,故梅调鼎的紫砂壶,在日本很快就有了盛名。这应该是梅调鼎最大的幸运了,通过一个杨守敬,竟使他在日本书法和壶艺双双成名。
“壶以字贵,字随壶传”。一语便深刻道出了“壶”与“字”的关系,陶刻与紫砂,墨海壶天,相得益彰。“玉成”系敬辞,意为成全,用作紫砂窑名,寓意紫砂壶身价不凡,可与美玉媲美。玉成窑出品的紫砂作品,制作精良,品位甚高,均为精品。
百年传承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紫砂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静下心来,寄情紫砂,把玩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人雅士的一种时尚和风韵。人生如一壶白水,一杯清茶。在如水如茶的人生里,我们能悟出什么呢?某个闲适的午后,随情所至,空气里迷漫着阳光的味道,壁上挂有苍劲飘逸的书法,手捧一壶清茶,继而在肺腑间回旋……百样的琐事也随着沁人心脾的茶香而飘散。心就这样沉下来… …定下来… …而我们的生活也随着紫砂茗壶而慢了下来……同时,国家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发展,给紫砂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生机,紫砂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玉成窑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记张生创始人张生为了把玉成窑紫砂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世间,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经多方协助寻访玉成窑旧址,除翻阅相关一手资料外,还专门拜访请教了十多位著名紫砂收藏家、博物馆专家、紫砂研究教授和梅调鼎先生的书法传人。和记张生传承了梅调鼎玉成窑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加以创新,联合了当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和紫砂名家,陆续复制并开发出具有独特的工艺、文化、收藏、观赏、实用功能俱全的现代作品,产品以紫砂壶为主,也涉及文房用品等。
传世墨宝紫砂珍品
玉成窑曾经出品的代表作有博浪椎壶、汉铎壶、柱础壶、瓜娄壶、秦权壶等,均造型独特,尤其是铭文书法精妙入神,独具匠心,体现出高深的文化底蕴。
最有意义的当数博浪椎壶的铭文:博浪椎,铁为之,沙抟之。彼一时,此一时。该壶的创意和造型源于历史事件张良刺秦王。博浪椎原为一种特制铁器,当年张良遣力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惜未击中。铭文的意思是当年铁制的博浪椎用于刺杀秦始皇,如今紫砂博浪椎壶则用来鉴赏品茗,可谓彼一时、此一时也。此铭还有更深的含义:该壶制于清末,时外敌入侵,满清王朝对外软弱,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对内腐败民不聊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作者托物寄情,体现了既忧国忧民又无力救国的无奈情怀。酌文撰句到这个份上,足见他的独特匠心与深厚功底。博浪椎壶原为唐云所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先看汉铎壶的铭文:以汉之铎,为今之壶;土既代金,茶当呼荼。铎是一种形如甬钟的大铃,腔内有舌,可摇击发声。舌有铜、木两种,称金铎、木铎。除作为乐器外,还有两大作用,古籍有“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之说,木铎用于和平时期的文化宣传,金铎则用于战时军事召集或战场上鸣金收兵。汉铎即汉朝之铎。第一句是说壶型来源汉铎。第二句“土既代金”点出了紫砂壶虽是陶土制作,但价比黄金。清人汪文柏赠紫砂壶名家陈鸣远的《陶器行》诗曰:“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茶当呼荼”说的是唐代之前两字同用的典故。这一铭文琅琅上口,意境深远,机巧中不失幽默。汉铎壶为现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唐云所藏时,已失壶盖,他请当代紫砂壶大师顾景舟重新配了壶盖。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一句关于气象的谚语。旧时老房子屋柱下面均有石质柱础,如柱础湿润冒汗,说明天气将会由晴转雨。
梅调鼎与王东石合作的柱础壶的铭文点出了这一自然现象:久晴何日雨,问我我不语。请君一杯茶,柱础看君家。用注茶壶润比喻础润而雨堪称巧妙。现由现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唐云收藏。
瓜娄壶的铭文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生于棚,可以羹。制为壶,饮者卢。瓜娄系一种葫芦科圆形瓜类,除瓜可供食用外,瓜子及根可药用,有宽胸润肺、化痰清热的作用。“卢”即写出《七碗茶歌》、誉为“茶仙”的卢仝,寓意饮者都可成为卢仝那样的茶仙。现由现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唐云收藏。
秦权壶形似秤砣,寓意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所用秤之权。铭文为: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秤来。“权”为衡器,桃源卖茶,以壶为秤,堪称奇思妙想。小小茶壶,两句铭文,营造出一种至精至美的文化氛围。这种自然流露、充满让人想象的意境和妙趣,透露出生活的智慧和幽默,散发出传统文化的特有魅力,生活情趣跃然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