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厚荣:《音配像纪事》(五)参加中国京剧艺术节

《音配像纪事》

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1985年由李瑞环同志提出并组织人员在天津试录了7出戏,1994年开始批量录制,并委托已故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操办此事。到2002年9月完成一期工程,共将355部戏的录音配了像,二期工程则录制了105 部戏。在此期间,共有70多个单位3万余人次参与了这项功在千秋的盛举。

《音配像纪事》由曾直接参与这项工程的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叶厚荣撰著,共收入文章68篇,其中反映李瑞环同志决策指挥的26篇,记叙音配像重要活动的6篇,抓工作落实的26篇,其他具体工作的10篇,因所记事件多为作者亲历,因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参加中国京剧艺术节

  《穆桂英挂帅》(录音主演:梅兰芳、李少春、李金泉、袁世海、李和曾;配像主演:梅葆玖、张学津、王树芳、景荣庆、辛宝达)、《义责王魁》(录音主演:周信芳、黄正勤、孙正阳;配像主演:小王桂卿、姚玉成、孙正阳)、《打侄上坟》(录音主演:李少春、叶盛兰;配像主演:谭元寿、叶少兰)、《伍子胥》(录音主演:杨宝森、金少臣;配像主演:汪正华、吴玉璋)、《三堂会审》(录音主演:李世济、叶少兰;配像主演:李世济、叶少兰)、《白蛇传》(录音主演:杜近芳、叶盛兰;配像主演:杜近芳、叶少兰)、《曹操》(录音主演:袁世海;配像主演:袁世海)。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将这10台戏的录音与配像主演名字全部列出来,就是想告诉大家这10台戏确实是难得的精品。在天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肖怀远同志支持下,我们将其以《中国京剧音配像精萃——祝贺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特辑》出版。同时我们还出版了《中国京剧集萃——祝贺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特辑》,收集了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主演王立军、孟广禄、张克、赵秀君等人的代表剧目11出。 
  我对南京也有着特殊的感情。1972年至1975年,我从天津被选调到南京大学外文系法语专业培训学习,尽管南京大学在“文革”浩劫后首次招收学员,但学校的优美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国内一流水平的师资队伍,还有全市人民良好的素质、众多名胜古迹都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我和高长德秘书长一行到达南京后,受到艺术节组委会和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林祥国(现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热情接待。经过充分准备,我们于2001年12月4日在南京举办了这两个特辑的首发式,艺术节组委会副主任、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汪正生同志,艺术节秘书长、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戴英禄和天津市文化局副局长梁波等同志出席,十多家新闻媒体做了报道。果然,两个特辑在艺术节倍受欢迎,艺术节组委会还将这两个特辑作为纪念品发给优胜者。 
  音配像与像音像在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的展示取得了巨大成功。

  我所接手的音配像,是李瑞环主席创意策划并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的公益性的文化工程。瑞环同志没有向国家要钱。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张永珍女士和全国政协委员、旅英华侨杨祥波先生无私资助1500万元(张永珍1000万元、杨祥波500万元),才使该工程得以顺利开展。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用李瑞环同志提出的要以为国家尽忠、为前辈艺术家尽孝的精神,只拿很少补助,努力工作。

  但是,这些方面基本不为外界所了解。在2002年春天,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北京参加“两会”。其间,在一个民主党派中央主办的联欢会上,北京一位很有名气的京剧演员问我:“听说谢国祥死后,在他家中查出了一千多万元!”

  我很诧异,不知道她从哪儿听到这个消息。但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应说明真相。

  “谢国祥同志去世的时候,我还在市委宣传部工作。他死以后,清理他遗物的情况,我很清楚。因为那时从西藏调来的肖怀远部长还没到任,由我主持部里工作。谢国祥同志家中连现金带国库券,总共才有13万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