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教育”正在拉开同一阶层孩子间的差距

今天是少年商学院八周年生日

本文是少商创始人张华老师的口述文章

长按扫码领福利,拉至文末约直播

最近见到一个朋友,‌‌80后,是一家教育上市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他现在比我想象中要焦虑得多。
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自然是受“双减”政策的影响。公司面临巨大的困难。他头发白了不少。但这只是让他焦虑的原因之一。
更大的焦虑是,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也面临挑战。过去因为创业太忙,孩子和他有些疏离。好在老爸公司给儿子配了顶级的老师做培训初习,成绩还算不错。但现在双减后也有些慌,因为孩子的课余时间多了,但似乎也没有什么爱好,干什么都无精打采,爸爸又容易着急上火,父子关系可想而知。
他的焦虑,让我想起十几年前,我还在南方周末做财经记者时,在江浙采访过的一位企业家,公司上市,身家几十亿,但内心同样非常痛苦——儿子青春期,沉溺电子游戏,他一回去就骂儿子,儿子有次被激怒后去厨房拿起菜刀要砍他。
彼时那位老板对我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早年为了脱贫致富,起早贪黑创业,没怎么管过孩子和家里的事。现在钱是有了,但很痛苦,“如果我当初不是一心为钱,如果我懂点教育,现在孩子就不至于变成这个样子。”
你看,相比较来说,前面提到我现在的朋友,上市公司老板,学历不低,当初创业也不是一心只为脱贫,自己还是干教培的,如今有同样的困惑和痛苦。

十几年过去了,看看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到底什么改变了,什么依旧在一代传一代?
真正决定孩子之间的差距
其实是“暗教育”
借用狄更斯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经济下行,疫情反复,国际关系,“双减”政策......世界不太平,环境不大好。既然这样子,不如换个角度看世界:干脆我们慢下来,自我反省更多一些,把一些问题想得更明白一些。
拉开孩子与孩子差距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我指的不是天赋、环境、名校、阶层等这些词,而是抽丝剥茧,而是假设两个孩子的智商与学校都一样,学校和阶层也一样,又会是什么拉开他们的差距呢?
有个词叫“暗物质”,是理论上提出的可能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不可见、但可能是宇宙物质主要组成部分的东西。
我类比提出“暗教育”这一概念。它是家庭与家庭、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的根本因素。
千万不要将这个“暗”理解为背地里的鸡娃军备竞赛,也绝不是指把孩子上下学路上、吃饭间、睡觉前的时间都塞满。“暗教育”指的是在心智习惯、价值观与边界感等方面的教养与引导。
如果一定要将之拆分为几个通俗的元素,那就是:陪伴、原则、目标。这三者就像是古代的三足鼎一样。那些优秀的孩子,根本上在于他们的父母和成长环境,在这三方面的一或多方面做的比较好。日积月累,慢就是快。种下善因,避掉恶果,不至于出现类似我那位上市公司联合创始人朋友家里的情形。
三个优秀家庭及孩子
如何赢在“暗教育”
今天(2021年11月1日)是少年商学院8岁生日。如果你问我,8年里接触到的成千上万个家庭及孩子里,优异者的共同点是什么?我的答案是,他们都是“暗教育先锋”,在陪伴、原则、目标这三方面上做得足够好。我随手举三个例子吧。
第1个孩子,少商老学员、天津少年孙同学,他12岁时,晋级成为当时《最强大脑》最年轻的30强选手。大家看到的显性的东西自然是:这是位天才少年,逻辑清晰、思维敏捷,看不见的东西是他的父母在亲子陪伴这件事情,如何将有效与效率做到极致

(少商老学员孙同学在《最强大脑》节目现场)
如果只看戴着不薄的小眼镜,以及得过20个数学竞赛一等奖,可能就会给他贴上鸡娃之类标签。实际上他爱好特别广泛,围棋、编程、游泳、骑行、魔方、Minecraft(我的世界)等方面都是高手,他的父母习惯性与孩子“肩并肩”(譬如一起玩编程,一起来少商学博弈论),这使得亲子陪伴方面的效能事半功倍,而且关系更亲密稳固。
第2个例子,是另一位老学员孟同学。他们家本来家境殷实,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突然妈妈得了白血病,家庭由此陷入困顿,爸爸的公司也破产了,还欠了一屁股债。
有一阵孟爸爸带着妈妈去日本治疗了长达一年。当时孩子上初中,自己一个人在家,他跟爸爸说,我会照顾好自己,自己去上学,自己做饭的,放心好了。
但是有一天,当他妈妈从日本转到西安的医院时,爸爸回家看了一眼儿子,发现儿子已经辍学好几个月了,孟爸爸很生气,一下子就火了:你怎么搞的,怎么一点都不争气?
说完之后孟爸爸就后悔了。他发现孩子书架上全是医学相关的书,孩子天天跑图书馆,上网查资料,查很多英文文献。他说,自己在少年商学院,学到了很多思维方式,尤其是批判性思维,他觉得妈妈的病未必是绝症,至少找到某种方法延长妈妈的生命总是可能的吧......
孟爸爸把这段话转述给我的时候,我落泪了,很难过也很感动。但不幸的是过了半年多后,孩子的妈妈还是去世了。我希望继续做一些小的资助,也被爸爸拒绝了,他说儿子定了规则,不再接受任何人的捐款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与其说这位父亲觉得孩子在我们这里受到不小启迪,不如说他们家在针对孩子独立思考与独立自主能力培养,以及原则与边界感建立方面做的很好,而我们只顺水推舟进一步做了一些小事而已。
第3个孩子,成都的学员陈同学,他也是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几百位同龄人,一起参加了少年商学院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商业启蒙课程,主题是“拯救书店计划”,顾名思义就是小学生也可以成为大顾问——为自己选定的正遭遇危机的实体书店出谋划策。
没想到两个月之后,陈妈妈给我们老师发短信说,孩子在项目结束后,对于实体书店转型的好奇心和探索非但没有结束,反正更浓烈了,他每周都会和几位小伙伴去不同的书店调研。他甚至树立了一个夙愿——未来要当一位企业家或商业设计师,“创立真正适合我们这一代人的书店',名字都起好了,叫“未来公民书店”。他的父母无疑非常支持孩子这种目标感,还帮着注册了一个微信公号。
我讲的这三个案例或许你会觉得非常另类,有上节目的、有遭遇家庭变故的、也有从小树立企业家梦想的,我只是想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来突出呈现“暗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是如何发生的:
陪伴:有效陪伴,高效陪伴,激发好奇心,做好大伙伴;
原则:树立原则,建立边界,引导独立思考与自我领导力;
目标:探索理想,确立目标,全力支持,允许失败。
聊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发现上面三个词对应的英文刚好是Accompany(陪伴)、Princple(原则)、Purpose(目标),首字母组合在一起刚好是“APP'。
是的,我手头数据分析和采访调研,都说明无论如上述典型家庭,还是如平常家庭但亦培养出优秀孩子的家庭,他们大都是在“APP教养”上做的比较出色。
从我们自己的原生家庭与成长环境
打开最后的症结

我们说了“暗教育',并从三方面做剖析。如果你读到了这里,恭喜你,你已经跑赢70%的家长了。多数人一来太匆忙、没耐心,二来习惯把自己不想去做的事说成“条件不具备”,同时习惯在看到优秀榜样说“人家从小就是天才”而继续只说不做。
‌当然, 也会有一部分家长朋友会说,我‌‌好像在陪伴、原则与目标的一方面或者三方面做的还不错,但是‌‌情况‌‌依然不乐观,‌‌亲子关系依然不好,孩子依然是缺乏目标感,到底‌‌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有。我们还应该从自己的原生家庭与成长环境维度去思考。因为如果我们用了错误的理念在指挥正确的方法论,那也是南辕北辙。
举两个例子吧。
我们来说说游戏和钱。如果我们小时候‌‌‌‌去游戏厅里面打游戏,八成会被贴上那个坏孩子的标签。到今天‌‌游戏这个事情依然会被多数家长视为洪水猛兽。实际上今天电子游戏在激发孩子创造力、疗愈自闭症、引导职业梦想,甚至临终关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远超想象。
‌‌我们再说说钱。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士农工商'四民嘛,商是排在最末的。一直以来老百姓都是不鼓励去跟孩子谈钱,谈钱多庸俗‌‌啊是吧。
但是今天拿你的孩子来说,零用钱你给不给‌‌?压岁钱很多,怎么办‌‌?然后他要在‌给游戏充值,让不让?‌‌更别说有的孩子会给一些主播打赏‌‌。你孩子的同学要向他借钱,借不钱?借了还不了,怎么办?今天的孩子你和他绕不开了‌钱啊。
所以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谈到孩子的财商,谈到理财就觉得庸俗,那么,你可能离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的目标越来越远,可能在孩子未来大手大脚或者与商业社会格格不入时候追悔莫及。
所以,开放你的心态,转换观念。游戏不是洪水猛兽,从小理财也并不庸俗。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你在“陪伴、原则、目标”的家庭教育方法上才能与孩子同频,才可能有共鸣。
观念的转变是最难的。因为我们的父辈受限于历史和人文环境等,不太可能在给我们的“暗教育”上玩出花的。从代际传承的角度来说,们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很简单有两个特点,一个就是奋斗‌‌——要出人头地;‌‌第二个是道德判断,有的时候是非黑即白。
如果你把父辈的话复制粘贴一遍我们的孩子,有的时候你会被气死。譬如你一味地给孩子打鸡血,说要奋斗奋斗奋斗,要改变现状,他回你一句:现在咱们家不是挺好的吗,‌‌我为什么要奋斗?‌你是否一时竟无话可说。 没有真正的站在他的视角,去探索为什么要奋斗,你本来就是去找抽。
‌‌‌‌道德判断不必多言,今天这个社会环境非常的复杂,价值观也非常多元,如果你还是“运动式思维”,非黑即白评判人,孩子可能会完全懵掉,他会困惑“要不要对人善良”“要不要诚实”。
所以这里我的建议就是,我们作为家长要补一补自己的暗教育,‌从时间的维度,‌‌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从代际传承的维度,摆脱原生家庭,父母那一代人教我们的出人头地和非黑即白的这种判断‌‌习惯‌‌。

中国家长可能是

全世界最焦虑的家长
我们中国的家长总是很焦虑:
双减之前担心孩子补习没有达到预期而焦虑,双减之后时间空出来担心别人家孩子去偷偷补习而焦虑;

没钱为没钱焦虑,有钱的时候为有钱焦虑;
孩子快乐成长的时候担心学习成绩耽误了;分数很高的时候又担心变成一个学习机器.....
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家长可谓是全世界压力最大、最焦虑的一群父母。我们总是这样患得患失,再这么焦虑可能就得心病了。回到今天一开始的语境,慢下来,换个视角看问题。
我讲一个你可能听过的卡夫卡的故事:
有一天,卡夫卡走在公园里,突然听到一个小女孩在伤心地哭泣,小女孩告诉他,她的洋娃娃不见了。卡夫卡迟疑了半晌后,肯定地回答说:“你的洋娃娃没有丢,她是去旅行了!”他告诉小女孩,洋娃娃给她写信了,解释她为什么离开得那么突然,只是他把那封信忘在家里了。他明天就会把信带来。
第二天卡夫卡如约交给小女孩一封信,这是他花了一个下午创作的,解释了为什么娃娃不辞而别。小女孩听完卡夫卡朗读信后说,非常感动,就这样卡夫卡写了14封信。
之后的一天,卡夫卡带来一个新的洋娃娃。小女孩说 这不是我的洋娃娃。卡夫卡说,她就是。因为旅行改变了她,洋娃娃得以了新生,换个样子。
这个故事每个人有不同的解读,此刻我们可以解读的是——有一些你所失去的东西,会以另外的形式回来。
是的。譬如:双减政策出来三个月了,与其惶惶然,不如全新向前。不要担心孩子少了补习,天就会塌下来;更不必天天和别人家比,孩子是你的,未来的人生要他自己谱写。有一些东西虽然失去了,但会换种方式回来,成长型思维将使你和孩子皆获新生。 
9月份的时候我带孩子去了一趟新加坡,‌‌回来之后要在酒店隔离21天,‌‌一开始会稍微有点‌‌小小焦虑,就是孩子的‌‌上学肯定会受到一些影响,还有自己的工作呀等等。但是你知道吗?隔离期还没结束时,我就知道未来我一定会怀念这段时光,不仅是因为经历历史,更因为积极的心态,让我在隔离的时候收获了多个好习惯,让我非常安静地去思考我是谁,确认人生使命是否依旧,它也让我和孩子在这种21×24的‌‌亲密接触中升华了关系
“学会妥协”与“永不妥协'分别指什么
‌‌虽然我不喜欢用到“阶层”这样的词汇,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暗教育”拉开了同一阶层孩子的差距。我说我们说应该“做会妥协的父母,‌‌做永不妥协的教育工作者”(当然我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教育企业的CEO),如何理解这里面的“会妥协”和'永不妥协'?
‌‌所谓会妥协的父母,‌‌核心是‌‌破除「‌‌都是为了你好」‌‌这个可能是最大的家庭教育谎言,而是‌‌慢下来、靠上前,‌‌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给予支持,共同成长。
‌‌所谓做个永不妥协的教育工作者,指的就是‌‌在‌‌我上面说到的,“暗教育'的三个方面——‌‌陪伴、‌‌原则‌‌和目标感,‌‌然后不断地‌‌去学习,‌‌去钻研,去消除被时代和被代际传承烙下的观念与习惯印记。
否则,有些东西失去了‌‌,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
‌‌为人父母‌‌如果能够在‌‌暗教育的这条路上,自己不断地成长,也为孩子的成长真正种下善因。‌‌我相信10年之后,‌‌我那位教育上市公司联合创始人朋友的悲伤案例,应该不会再层出不穷并代际传承下去了。(全文完。点击下方按钮预约今晚8点本文作者、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张华老师直播;感谢过去8年的支持与陪伴。)

今天是少年商学院八周年生日
新项目首发和众多福利大放送
钜惠一年仅此一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