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刻尔克到巴巴罗萨:小记德国缴获的MK.IV巡洋坦克
本文由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授权发布
1940年5月,因为机械故障被英军抛弃在路边的MK.IV巡洋坦克,一辆三号坦克正从它旁边经过。
1940年6月,英国远征军(BEF)的法国之战最终以丢盔卸甲的大撤退收场,在通往敦刻尔克的道路乡野之上,各类英法装备丢弃得到处都是,这中间就包括了英国第1装甲师的各种坦克。
法国战役结束后,经过翻修和改造的缴获英法机动车辆和作战车辆,也被陆续编入德军二线部队。德国人并不怎么待见英国巡洋坦克,英国现有的四种型号都缴获了一些,但数量都比较稀少——以德国人的眼光来看,MK.I和MK.II巡洋坦克的性能实在太差,做训练车都不够格。MK.III和MK.IV情况要好一些,但同样难堪大任。
MK.IV巡洋坦克是MK.III巡洋坦克的装甲增强型号,由莫里斯公司下属的纳菲尔德机械与航空器公司(Nuffield Mechanizations & Aero)生产,除了驾驶员前装甲厚度从14mm增加到28mm、炮塔安装附加装甲、车长指挥塔形状变化、生产过程中炮盾增设附加装甲和换装BESA机枪之外,整体结构改动不大,依旧沿用了类似于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克里斯蒂坦克的基本设计。除了装甲依旧薄弱之外,它的火力和动力水平都还不错。主炮是2磅坦克炮,威力足以击穿30年代末40年代初大多数坦克的装甲。该车装备的”自由“式发动机最大功率有340马力,最高时速可以达到48km/h。1940年5月,匆匆赶赴法国参加作战的英军第1装甲师下属第2、第3装甲旅共有65辆MK.IV巡洋坦克,应该是一辆都没剩下。
早期的MK.IV巡洋坦克炮盾位置没有附加装甲,这一辆的同轴机枪是尺寸较大的维克斯0.303水冷机枪,枪管处带有圆柱形的护套。
这一辆虽然也是早期型,但同轴机枪是较为紧凑的BESA机枪,炮盾造型也有不同。
生产时间稍晚的MK.IV巡洋坦克,仍然配备维克斯机枪,炮盾外面罩有附加装甲。
德军将缴获的MK.IV巡洋坦克称为Kreuzer Panzerkampfwagen Mk IV 744(e),Kreuzer Panzerkampfwagen即为英语“巡洋坦克“的德语直译,(e)表示英国制造(Englisch)。相比于英国车辆,法国车辆在德军内部的使用范围要广得多,这是因为生产法国车辆的企业都在德国的控制之下,维修比较方便,零配件也容易获得。而英国车备件稀缺,别扭的英制尺寸标准也给仿制带来了困难,因此只能听天由命地凑合下去。
刚出厂的MK.IV巡洋坦克,这坦克块头不小,但战斗全重只有14吨,苏联的BT系列坦克和它同宗同源。
德军缴获的MK.IV巡洋坦克数量不多,真正进入部队服役的车辆就更少了。大约有6辆在试验场充当测试车辆,安保部队可能也得到过几辆,唯一正式装备过MK.IV巡洋坦克的德军部队,是国防军第100喷火坦克营(Panzer-Abteilung (f) 100)。
国防军第100喷火坦克营的营徽,图案是北欧如尼文符号“狼钩”。
并不是每一辆第100喷火坦克营的Pz Mk IV 744(e)都绘有“狼钩”符号,德军把这些巡洋坦克重新漆成了德国灰色。
国防军第100喷火坦克营1940年3月由德国第3军区的文斯多夫装甲兵学校组建,驻地在措森,直到7月份才训练完毕,没有赶上法国战役。该营除了营部连之外,还编有3个喷火坦克连,以及后勤车队和维修排等附属单位,共有42辆二号喷火坦克、24辆普通二号坦克、5辆三号坦克、一辆指挥坦克和9辆Pz Mk IV 744(e)。1940年9月-1941年5月间,该部队在荷兰泽兰省的泰尔讷普(Terneuzen)和森斯拉格(Zaamslag)驻防,期间参与了为登陆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准备的训练和演习活动。
参加登陆演练的Pz Mk IV 744(e)正从一艘驳船里开出来。
1941年5月,第100喷火坦克营被调往波兰的穆罗瓦纳-戈希利纳(Murowana Goślina),之后向苏联国境线附近的集结地推进。进攻开始之前,该营被整体配属给第18装甲师。
第100喷火坦克营的二号喷火坦克喷射距离短,只能进行近距离作战,交战时需要其他坦克进行火力掩护。那9辆Pz Mk IV 744(e)负担的作战任务应该和三号坦克相同——消灭可能出现的苏军装甲目标。在第100喷火坦克营成立之初,其序列中编有一个单独的缴获英国坦克连,但从历史照片上的战术编号判断,编制后来发生了变化,英国坦克连不复存在,巡洋坦克被分配到第1连和第2连当中,也不排除第3连亦有装备的可能。
第100喷火坦克营的Pz Mk IV744(e)战术编号位于炮塔下半部,这一辆的战术编号是141。炮塔上半部的油桶携行架上面和车体正面绘有条十字,炮塔正面的白色“G”字代表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
第100喷火坦克营的Pz Mk IV744(e)都经过了统一改装,原装履带被换成了二号D1型坦克履带(改装自二号D1型坦克的二号喷火坦克也沿用了这种履带),车首加装NOTEK光量管制灯、车尾加装车距灯、横向加装大型方木和固定具、安装拖车牵引尾钩(适配为雷诺UE牵引车配套设计的UK拖车)、翼子板和炮塔两侧增设油桶携行架等。
从改装顺序来看,似乎加装德军灯具和牵引尾钩的时间较早。
车尾的牵引钩,翼子板后段的两个方盒子是空气滤清器。
这张照片中可见车尾排气管左下方的车距尾灯,以及排气管上方固定的方木。
入侵苏联之后拍摄的Pz Mk IV 744(e),炮塔正面左侧挂着一个缴获的苏军钢盔。这时候履带已经换成了二号D1型坦克履带,首下、两侧翼子板前段和首上装甲前方还储存着一些备用履带。注意它的油桶携行架每侧可以携带4个200升油桶,在炮塔右侧还绘有第18装甲师的师徽。
二号坦克D1型履带,其造型与三号/四号坦克早期380mm履带非常接近,但总宽度较窄,只有300mm。与之相比,MK.IV原装履带的诱导齿要高出很多。
为了携带更多燃料,第100喷火坦克营配备了许多法国制UK小拖车,这种拖车可以运载600kg的货物,行走装置是履带结构,越野能力较强。
1941年6月23日,第100喷火坦克营随同第18装甲师一道越过布格河上的临时桥梁,向苏联发起进攻,6月27日就已经打过了明斯克,最终在10月8日止步于布良斯克。虽然推进速度非常快,但在作战过程中,二号喷火坦克防御能力差和容易起火的缺点暴露无遗。至于那9辆Pz Mk IV 744(e),它们早在7月11日之前就已经损失殆尽——几乎所有的苏军坦克炮和反坦克武器都能够轻易击穿巡洋坦克薄弱的装甲,而这些巡洋坦克本来就可靠性不佳,“巴巴罗萨“初始阶段高强度的行军作战,外加后勤线路拉得太长,更是令它们的机械问题雪上加霜。
和同部队的二号喷火坦克、三号坦克等车辆一起行军的Pz Mk IV 744(e)。
作战与行军间歇。
丧失行动能力的Pz Mk IV 744(e),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之后还不到三个星期的时间,这些巡洋坦克就已经全部报废了。
11月5日,第100喷火坦克营撤下前线进行休整,将幸存的11辆二号坦克和两辆三号坦克转交第18装甲师,二号喷火坦克送回国内。12月,该营改变番号为第100装甲团第1营,成为常规装甲部队,次年2月又被重新命名为大德意志装甲营,被吸收到大德意志摩托化步兵师序列当中。
大德意志装甲营重新接收的四号F1坦克。
有趣的是,二号喷火坦克的前身,也就是二号D型坦克,其实是德国高速坦克计划的一个分支,其战术定位与巡洋坦克非常类似。而且,它也存在装甲薄弱和可靠性不佳的问题,在改装成喷火坦克之后,也不能很好地适应战术定位,直到后来安装大威力火炮,成为反坦克载具,才真正发挥出作用来。命运多舛的二号喷火坦克,还有被远征军抛弃的MK.IV巡洋坦克在同一支单位服役,这不由得让人唏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目前只有威骏出品过1:35的Pz Mk IV 744(e)塑料套件,有两个版本,分别是没有拖车的35030和带有UK拖车的35030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