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个有仪式感的“六一”
6月1日,孩子的节日。一直都把孩子当成了孩子,节日也就平常日子平常过了,从小到大都在给孩子灌输着,父母的爱天长日久,事无俱细,何必非得在乎这一朝一夕的表示。习惯了这,孩子也就从没为自己张罗过任何属于自己的节日。
早上,翻开手机,邻居姥姥特意为孩子的“六一”节日发来祝福,今天的网课,老师也隔着屏幕把祝福送给了每一个和她相伴了五年的“大宝贝们。”让我们下定决心给孩子过个节日的是中午饭桌上的一番对话,
先生对孩子说:“你还能再过二个儿童节”。
孩子不解:“为什么,只要不到18岁我就是儿童,就能过节”。
先生:“上了初中你就是青少年了,就不过儿童节了”
能感觉得到孩子听到此言没有成长的快乐,反而有些许对孩提的不舍。我也在记忆中搜寻着有关给孩子过“儿童节”的信息,感觉没有任何记忆。不由内心升出一丝愧疚感。就这样不知不觉、匆匆忙忙中孩子就长大了,难道这样下去,让孩子未来日子中对提起儿童节没有任何的美好可以回忆,难道真的要按自己的成长模板打造孩子的人生。终于下决心给孩子过一个象样的儿童节。不止是弥补过往的亏欠,而且也是放慢前行的脚步,给孩子成长多一些关注和呵护,不止是为孩子,更多的是为自己内心少一些愧疚和遗憾,多一点坦然和舒服。
女儿过“六一”的节奏从过午开始。先是顶着小雨,坐着先生的自行车去了趟超市,目的明确,目标单一,一大兜子的吃吃喝喝满载而归,很少下厨的我,特意给孩做了首创的“可乐鸡翅根”(比鸡翅中价格实惠),先生炒的大虾,习惯了平时一饭一菜的家常饭,晚饭一下子上了个档次,给孩的感觉这个节日还是蛮有仪式感的。
有仪式感的不止是吃吃喝喝,还有邻居姑姥送给孩子的笔和本子,这样有祝福有礼物地被在乎,让孩子特别的感动和满足,爱不释手地摆弄装在盒子里的笔。轻声问我:“姑姥咋知道我缺钢笔(孩子的几支笔都处于蘸水状态),是你跟她说了吗?”听到我的否定回答,孩子对姑姥送了这个礼物更加的感动了。嘴上还叨唠着,她知道这个牌子的笔,某某同学就有一个。翻来覆去地掂量着,有种得偿所愿的满足感。
今天的作业也是以过节日为主,怎么开心怎么过。没有作业安排,没有家长监督,有美食安慰味蕾,还有求之若渴的礼物。晚饭后和同学相约在游戏里来一场团队合作。这个节日,孩子把所有的任性和放纵都发挥得痛快淋漓。仿佛补偿了过去对节日的缺失。希望孩子一直这样快乐下去,懂得努力,知道休息,接受平淡,重视仪式,接受生活中的起起伏伏、波波折折,也要用偶尔的释然、快乐、收获着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