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解剖学|足踝功能解剖
什么是疼痛?
疼痛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描述的类似损伤相关的令人不愉快的感觉,还有情感的体验。疼痛分为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是躯体感觉传入纤维介导的一种伤害性疼痛,表现为锐痛、酸痛或搏动性疼痛。手术后、创伤、局部炎症引起的疼痛是常见的躯体痛。
内脏痛很难具体定位(比如脑膜炎性头痛、胆绞痛),表现为钝痛、痉挛性疼痛、刺痛、忽轻忽重的疼痛。内脏痛由外周C纤维介导,由脊髓向中枢传递主要终止于边缘系统。这可能是内脏痛引起不愉快和情绪低落的原因。
本系列文章将以图片的方式,讲解疼痛的相关内容。
足踝功能解剖
为了更好地理解足踝部的功能解剖,临床医师需要将踝关节看成三组独立的功能单位:
(1) 由跟骨和距骨组成的后足
(2) 由五块跗骨组成的中足
(3) 由跖骨和趾骨组成的前足
尽管这三部分功能迥异,但正常的行走需要这几组功能单位高度和精细的协调作用。
后足
由胫骨、腓骨远端和距骨组成的和胫腓远端关节基本上不能活动,但允许在行走过程中足的背屈和跖屈。内踝和外踝延伸到距骨的侧面,形成踝眼,稳定踝关节防止发生旋转。内侧三角韧带、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和外侧跟腓韧带也对该关节的稳定性起到一定作用。这些韧带很容易劳损和扭伤,尽管可能遭受到的创伤较为轻微,但常常造成踝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跟距关节位于距骨和跟骨之间,该关节的存在为踝关节加大了活动范围,并限制距骨、跟骨外踝组成的踝眼结构对踝关节的作用,只允许足的内翻不超过30° ,外翻15°~ 20° ,这样行走在不平的路面上就获得了稳定性。
中足
中足由跟骨和距骨舟骨组成的关节形成。该关节使得足的内收角度达到20°,外展角度大约10°。这些运动增加了足的灵活性,且有助于攀爬运动,舟状骨、楔形骨和骰骨组成的跗骨间关节的滑动也有利于足的内收外展运动。
前足
跖趾关节的作用是增加足的背屈和跖屈角度,第一跖趾关节可将足背屈80°~90° ,其余跖趾关节可将足背屈约40°。第一跖趾关节可将足跖屈50°,其余各跖趾关节可将足跖35°~40°。
趾间关节分为近端趾间关节和远端趾间关节。近端趾间关节不能够使足背屈,但允许约50°的足面跖屈。远端趾间关节运动可使足面背屈约25°,跖屈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