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杂言(传道授业篇)

七月,暑期来临,孩子们走出校园,没有了喧嚷,也减少了流行病感染的机率。然而炎炎夏日,粗心的家长丢下老祖宗留下的“冬吃萝卜夏吃姜”摄生谚语,冰箱里的雪糕冷饮,餐桌上的水果,却成了孩子肠胃病的最直接因素,加上整日里的空调房间里的生活,孩子们阳气被抑制,致使现在很多人都成了阳虚寒湿体质,所以经常在看诊的时候,看到八九成的患者都是阳虚寒湿症候。

以往关节病变都是冬春严寒季节多发,而今炎炎夏日,却经常看到关节病加重的病情,为了防暑,一些人选择整日泡在游泳池,或者把空调风扇开的冷风嗖嗖的,“湿、寒、风”这三个痹症致病因素齐刷刷的全部占据了,能不出现关节痹痛嘛?发病后来到门诊,经过温经散寒的汤药和艾灸推拿治疗一般都可以快速缓解,但是回家很多朋友又丢掉医师的嘱咐,不加调整生活习惯,难免又会发作,遇上阴雨天气,这类痹症就更加严重,所以夏季阴雨天的时候,潮湿雍盛,痹症的患者就会明显不适。我个人治疗这类疾患的时候,经常使用生麻黄、黑附子、辽细辛、嫩桂枝、淡干姜、制川乌、制草乌、川花椒、川续断、炒苍术、鹿角霜、大秦艽、关防风、鸡血藤、淫羊藿、威灵仙、骨碎补、补骨脂、金毛犬、羌独活、桑寄生、川牛膝、土鳖虫、紫丹参等治疗,临床多数患者服药后都会有所改善。

七月的蚊虫格外多,很多孩童因为皮肤娇嫩,体质敏感,会出现蚊虫咬伤后皮肤肿烂,甚至高热不退。我曾写过《家传驱蚊方(解秘)》、《蚊虫咬伤,咋办?》、《传道授业篇(虫咬性皮炎)》论述了相关方药,大家在生活中可以借鉴。临床上,有些蚊虫咬伤后病情严重的案例还是值得注意的,需要及时就诊,不可延误治疗时机。7月2日,患者许某,女,2岁5个月,就因为蚊虫叮咬后皮肤严重溃疡,数日不愈,瘙痒难耐,抓伤处皮肤渗出组织液,虽然涂抹一些外用的蚊虫叮咬的药物,经久仍然不得痊愈。此例患者因小儿体质娇嫩,气血阴阳俱不足,故而调理按照虫蛇咬伤处理,因年齿尚幼,故而给予中药外洗:

夏季,火热性质的疾患多发,特别是暑假刚至,一些学生趁着暑假夜以继日的追剧或者玩网游,长期盯着电视、电脑、手机、iPad,很容易出现麦粒肿、失眠、口腔溃疡、鼻衄、齿衄、血灌瞳仁等,这类虚火引发的疾患当使用滋阴降火的方药治疗,常用的药物为:(南北)沙参、肥玉竹、生地黄、黑玄参、肥知母、牡丹皮、山栀子、麦门冬、净蝉衣、金石斛、西洋参、制黄精、墨旱莲、女贞子、白菊花、枸杞子、五味子、白茅根、鲜芦根、鲜藕汁、金银花等。对于麦粒肿选择耳尖放血不失为一种简单而有奇效的治疗措施。对于失眠的患者百合、五味子、酸枣仁、浮小麦煮水做茶亦往往收效甚佳。对于口腔溃疡的患者可以适当选择土牛膝、射干、胖大海、木蝴蝶、浙贝母、诃子肉、藏青果、余甘子、黄连、白芨等。对于衄血的患者可以适当选用紫草、水牛角(犀角)、仙鹤草、大蓟、小蓟、槐花、地榆、三七、白芨、大黄炭、荆芥炭、紫珠草、血余炭、侧柏叶等。至于血灌瞳仁可以使用蝉衣、木贼、谷精草、密蒙花、夏枯草、霜桑叶、旱莲草、女贞子、青葙子、杭菊花、野菊花、决明子、千里明等。

夏季有一种特殊的疾患叫做“疰夏病”,此类疾患常出现“忽然头目眩晕,头痛身倦,四肢乏力不举,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失眠难寐”,此症多因脾胃薄弱,逢夏季湿热留饮发病。我国民间历来就有预防疰夏的习俗。古人预防疰夏一般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这一时段的习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的风俗;第二阶段则从夏至开始,有关“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风俗,近人胡朴安在《仪征岁时记》中记载道:“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拦蔗霜为糕,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临床,常见一些患者,在夏季就出现类似病情,一般按照疰夏病调治,以健脾益气、祛暑除湿治疗,多能治愈。常用生黄芪、潞党参、生北山楂、乌梅肉、五味子、生白术、广陈皮、布渣叶、隔山撬、春砂仁、广木香、麦门冬、白豆蔻、紫豆蔻、大腹皮、五指毛桃、炒苍术、焦三仙、鸡内金、菟丝子、龙牙百合等。

暑夏是脾胃虚弱之际,因为现代人的饮食不节制,摄入生冷的食品较多,损伤人体之阳气,违背“春夏养阳”的养生法则,这个时候有很多人都会罹患肠胃疾患,很多患者都会选择内服药物治疗,但是临床经验表明:结合艾灸、针刺等物理治疗,往往更能及时改善病情,甚至可以避免急性疾病转向迁延性。我个人曾接诊数万例脾胃虚寒病患,单纯中药治疗往往起效缓慢,很多患者本来就不容易吸收,即使针对性用药但是因为药物吸收利用率偏低,往往达不到期望的治疗效果。疾患一旦转为迁延性,很多临床治疗如果不能及时修正治疗方案、调整治疗方药,相似药物长期使用患者就会出现耐药性,从而形成无效治疗,甚至有些患者会因为服用药物出现脾胃虚弱更甚的反应。

7月3日,单位组织两位教授讲座,交流经验,两个小时的交流学习我受益良多,更让我清晰地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中医药学蕴含着无穷尽的智慧,无论学术和临床,现实中有太多太多医者和医理值得我去求教和学习的,以往我更多的时间用在读书上求知,虽然读书万卷,但是终究不及明智之人的一句指点,有很多迷津往往就是需要同行的指点才能豁然开朗!微信群里有很多群内时不时也会有一些医学讲座,每次讲座都会给我启发,我是一个不上演讲的人,所以我常常只能做一个聆听的人,用我的耳朵把知识听进心坎去,所以每次聆听都聚精会神,给传道者以尊重,感谢他们毫无保留地赐教!

交流会中探讨了红外线治疗的临床应用优势,所以会议结束后有人主张临床使用红外线治疗代替艾灸治疗的建议。其观点大致是:第一,艾灸的烟雾难以避免,艾灸后的艾臭味比较浓厚难闻;第二,艾灸不慎容易烫伤皮肤,出现烫伤皮肤,特别是曾经多次发生糖尿病患者烫伤后灸伤长期不愈合被投诉甚至被被起诉,虽然经过法律辩责都没有定性为医疗事故,但是对于医疗机构来说也是比较烦躁的事情,所以一些医者认为为安全起见尽量避免使用;第三,一旦设置艾灸治疗就要配备相应的排烟管道和防火措施,多少会增加设施建设费用;第四,艾灸成本偏高,目前,艾条、艾绒、艾灸盒的成本价格日益攀升,而治疗费用却没有什么变化,而红外线属于一次性投入长期收益,相比较之下,红外线治疗成本核算更有优势。然而,经历多年临床治疗运用对比分析,我个人认为:艾灸治疗绝非红外线治疗可以代替了的!艾灸治疗的优势远超过红外线治疗!

首先,灸法具有悠久的历史,自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使用火之后就产生了灸法,《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艾灸是经历千年历代医家经验总结确定下来的,自然有其存在的意义。近代红外热疗只是艾灸疗法衍生的治疗方案之一,是中西医结合后的产物,代表的更多的是西医元素。在坚决拥护中医药阵地的我个人来说,我更坚信艾灸疗法更胜一筹!第二,艾灸取用方便,在民间使用比较经济实惠,可以更便于普及。在多数农村都有艾草,特别是一些偏僻的村庄还存在着缺医少药的状况,随地取材治疗疾患往往是当地百姓最乐意接受的,而且传统艾灸,在民间都还是有一定的传承的,传授起来也比较容易接受。相反红外线治疗需要设备和供电,不能随地随时备用。第三,艾灸如果注意火候和艾灸的时候心无旁骛,多数人都不会烫伤皮肤,相反我曾经听闻的烫伤案例并不是艾灸烫伤,因为一般艾灸的时候医者都会嘱咐患者注意温度,而红外线治疗、药物热敷、中药熏蒸、中频点温热药物离子导入、火疗、火罐、天灸烫伤的反而更多。传统瘢痕灸治疗本来就需要发泡产生瘢痕,特别是保健灸中足三里、关元穴瘢痕灸是中国传统保健的一个特色。对于一些恶性疾患,瘢痕灸也是为治疗需要而选择的最佳治疗选择。第四,艾灸的治疗作用不仅仅是局部红外热效应。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具有温经散寒除湿、行气通络止痛、扶阳固脱、补中升阳举陷、拔毒泄热、美容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作用,艾草在燃烧过程中可以生成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其他任何治疗方案都只能具备其一或者部分治疗作用。第五,红外线治疗仪一般只能暂代艾条灸悬灸疗法,而且对于的是面状治疗,而艾灸疗法中治疗不仅仅是面状治疗,还有点状、线状治疗等,并且艾灸疗法中的隔物灸疗法、艾炷灸疗法、瘢痕灸疗法、耳管灸疗法、雷火针、太乙神针等都是红外线治疗仪无法实现的。此外,对于一些皮妇科疾患艾灸恢复皮损的作用更快更明显!第六,我经常在艾灸的时候可以清晰地看到艾灸熏蒸出的体内湿气随汗外排,很少看到红外线能够排汗除湿。此外,操作手法进行补泻,而红外线治疗仪则无法实施。

张玉龙,中医世家,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本科。师从杨俊、杨任民、马俊、周楣声、潘嘉龙、董洪强、马山等国家级名老中医,精于切脉、面诊、舌诊诊断疾病,擅长中药(内治外治)、针灸、推拿、艾灸、刮痧、火罐、刺络放血等综合治疗疾病。

      擅长治疗

内科:感冒、咳嗽、哮喘、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心血管疾病、肠胃疾病(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萎缩性胃炎、肠道息肉)、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道息肉、黄疸)、肾病(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等)、顽固性失眠、头痛(偏正头痛、头风、外伤性头痛)、结石及各系统肿瘤调治等。

妇科: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妊娠病(妊娠恶阻、妊娠外感、妊娠高血压、高血糖、妊娠便秘、尿潴留等)、崩漏、妇科炎症、产后病、乳腺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症、子宫腺肌症及不孕症等。

儿科:感冒(反复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腺炎、腹泻、虫症、小儿厌食症、遗尿、多汗症、湿疹、水痘、小儿多动症等。

男科:遗精、阳痿早泄、前列腺炎、不育、阴囊湿疹、生殖器疱疹等。

五官科:牙痛、口腔炎、鼻炎、咽喉炎、结膜炎、飞蚊症、中耳炎、耳鸣耳聋等。

皮肤科:皮炎、湿疹、黄褐斑、青春痘、带状疱疹、荨麻疹、白癜风、脱发、肥胖症等。

骨伤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膝关节炎、痛风、腰扭伤、股骨头坏死、神经痛、落枕、滑膜炎、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及各种痛症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