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不在酒——品山水亭台楼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由弘一法师作词的《送别》,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自古以来,长亭,就是诗人笔下最能寄托离愁别绪的意象;似乎古人送别,最爱古亭。就如柳永《雨霖铃》中的那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与“骤雨”,固然渲染了愁思;但“长亭”,似乎将这份离愁烘托得无限绵长——恰如李后主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亭代表的也未必一定是悲歌,毕竟都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春意烂漫的写着“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哪里有阴霾之气?
至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那一句“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道出了古亭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亭子,在古代,着实是人们最喜欢的建筑形式。它不需要很大的面积,不需要考虑周遭的环境,只要你愿意,就有了它的安身之处:宏伟宫殿,秀美园林,青山绿水,乡村田间......但它的用途又是如此之广,歇脚,赏景,避风雨,点缀周围环境......似乎它并不需要刻意做什么,就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看起来悄无声息,但却有着不容忽视的光彩。
亭子皆雅致,但不同环境中的亭子,也都有着不同的风格。《醉翁亭记》中,大文豪欧阳修寥寥数笔,勾勒出醉翁亭的明快轻盈:
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峰回路转”,写出了乍见醉翁亭的喜悦;“翼然”,绘出了醉翁亭如鸟儿一般的振翅欲飞。这就是青山绿水之中的亭子吧。后来,欧阳修与宾客们在其中把酒言欢,往来的贩夫走卒,游人商旅,有匆匆而过,有好奇驻足......但,此中有真意,谁能真正明白“太守之乐”呢!正如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更有名的,大概要属王羲之笔下《兰亭集序》中的亭子了。“兰亭”并不是一座亭,是一做晋代园林;兰亭之中确有一座亭,称之为“曲水流觞亭”。兰亭的美,或许除了其本身之外,因王羲之而带来的文化底蕴,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且不说当时王羲之与友人一起欢聚于此处,也不说诗人们笔下字字珠玑;单说《兰亭集序》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就足令这园林,这亭子,扬名后世。
正如王羲之在文章中所说:人生一世,匆匆而过,每个人都会走到终点。但这是悲伤、堕落的理由吗?有的人浑浑噩噩度过一生,有的人却充满期待孜孜以求不懈努力。这其中,高下立判。回归到我们自身呢?当我们漫步兰亭,为《兰亭集序》而赞叹时,内心,或多或少,总会有些感触吧!
相较于青山绿水之中亭子的多样用途,园林建筑中的亭子,更多的是点缀与观赏。中国最早见于史料的园林亭子,大概出现于《洛阳伽蓝记》之中。《洛阳伽蓝记·卷一·城内》中有这样一段话:
泉西有华林园
华林园中有大海
即魏天渊池
池中犹有文帝九华台
高祖于台上造清凉殿
......
山北有玄武池 山南有清暑殿
殿东有临涧亭 殿西有临危台
这大概是见于史料最早的观赏亭了。据说,周杰伦的《烟花易冷》,就是以此书所描绘的洛阳城为背景演绎而来。
清朝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中,也有那一句“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说的也是与这座“临涧亭”相关的“清暑殿”。
宫殿之中的亭子,自然不是寻常人可以轻易涉足的地方,也就不会是旅人送别的去处。它的妙处,在于若隐若现之中,成为园林不可或缺的景致,恰如美人腮边,浅浅的酒窝。
这就是亭子吧!四面开阔,与大自然天然接壤;置身其中的人们,也与自然有着最亲密的接触。它是风景中的一点,是生活中的一处,是时光流逝的旁观者,也是今日你我可以触摸到的历史。
亭子含蓄低调,内敛地释放着自己的光彩;楼阁飞扬高耸,彰显着自己的气魄。
记得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不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如何传颂后世,只说最后八句诗,就状景如在眼前: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座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其实我们也不难看出,虽然这三座楼都称得上壮美,但其之所以出名,还是有赖于诗人的妙笔生花。
再说岳阳楼。
很多人认为,既然范仲淹能写出岳阳楼上观景的壮阔,想必一定亲临其境。其实范仲淹还真没去过,只不过是应友人滕子京之邀有感而作。
登上岳阳楼,能看到什么呢?
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可岳阳楼之壮美,依旧不能消除诗人对国家朝政的担忧。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是作者的抱负与情怀,也是其坎坷境遇中的一种抒怀。
相比之下,黄鹤楼似乎就少了许多壮怀激烈。位于湖北武昌黄鹤山上的黄鹤楼,因李白的一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而闻名天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就是李白。即便是与友人的深情告别,也绝不会像小儿女那般自怨自艾,愁绪满怀。看得到不舍,看不到悲伤;看得到挂念,看不到抑郁。甚至,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喜悦:扬州的美好,黄鹤楼的风光,都让浪漫的诗人,深深陶醉。
自然不是只有南方,有这样的楼阁;北方山西永济的鹳雀楼,也因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名闻遐迩。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位于黄河东岸,历来都是文人墨客最喜欢登临的去处,也留下不少传世佳作。只不过王之涣这一首最为有名。景观与哲理的交相融汇,让人触景生情之余,免不了陷入深思。这恰与毛主席的“无限风光在险峰”不谋而合。其实人生,不也如此吗?
中国的名楼,自然远不止这些。
山东烟台的蓬莱阁
云南昆明的大观楼

江苏南京的阅江楼
湖南长沙的天心阁
浙江宁波的天一阁
陕西西安的钟鼓楼
中国人向来善于思考,尤其是面对大自然,更能敞开心扉。无论亭台楼阁,总能激发人们内心的无限感慨:对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伤怀;对朝堂时局、百姓生活的隐忧......以及,对自身命运未来、人生价值的拷问。这种与自然、与自己的无声对话,最终都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历史、感受当下、预见未来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