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被天下•上海之城
衣被天下·上海之城,顾名思义,就讲两个内容,一是:上海之城,二是:衣被天下。对于“衣被天下”,曾经被某些人严重地篡改和误读。自己有责任拨乱反正,用自己研究上海古城历史文化后,而获得的最真实的史料,来恢复原本被篡改前的历史真相。
上海之城
1927年,已建县636年(1291~1927年)之久的上海县,由国民政府进行了县、市分治的行政建制的变革。在上海县的县、市分治之前和之后的历史地理状况,可参阅下面这张1928年“上海县和上海特别市地图”,它能非常客观并一目了然的讲清上海之城的历史变迁。
1928年上海县和上海特别市地理实体地理图
1928年之前的老上海县,有上面地图中的黄色和粉红色的两个部分,共同相加而成,全上海县当时的土地面积,有六百多平方公里。
1928年之后,完成县、市分治后的新上海县,保留了原老上海县的远郊,即原上海县南部地区的三林乡、陈行乡、闵行乡、马桥乡、颛桥乡、北桥乡、塘湾乡、曹行乡等八个乡,它们被继续保留在新上海县的行政建制内,改建组成一个新的上海县。也就是下面地图中的粉红色部分,这个新的上海县,其全部的土地面积才只有一百多平方公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小的一个农业县之一。见下面地图中粉红色的部分,就是1928年后江苏省的新上海县,面积才一百多平方公里。
1928年开始的江苏省上海县全境历史地理图(粉红色部分)
以原老上海县的县城为中心,四周大约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建立起了“上海特别市”,归中央政府直辖,相当于省级的“特别市”行政建制。
1928年开始的上海特别市全境历史地理图(黄色部分)
上面地图上的黄色部分,是1928年组建后的上海特别市。地名为“上海特别市”的地理实体,它的全市土地面积有五百多平方公里。而这五百多平方公里的上海直辖市,其所有的土地面积全部来自原来的老上海县。
接下来我们承上启下的来简单看一下,1927年上海特别市之前的上海县是怎么来的?而1927年上海特别市之后的上海市,又是怎么发展的?
1291年上海县五乡二十六保全境图
1927年上海特别市之前的上海县是怎么来的?上面的这张“古上海县全境图”,来自古代的《上海县方志》中。1291年的8月19日,元朝廷批准将吴淞江下游南岸的长人、高昌、北亭、新江、海隅这五个乡二十六保,另行组建了一个“上海县”。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的上海县地图,就是上面这个样子的。不但没有经度和纬度,连比例尺的概念都没有,只有大概的地理位置。但有,总比没有来的好。
历史上的上海县,创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即公元1291年。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上海人,所称的上海建城有七百三十年(1291~2021年)漫长岁月的历史。
而1927年上海特别市之后的上海市,又是怎么发展的?我们可以看一看,历史上1958年的1月1日的上海直辖市的全境历史地理图。见下面的地图:
1958年之前的上海直辖市全境地理实体地图
上面是1958年之前上海直辖市的全境地理实体地图,全上海市面积有六百多平方公里左右。整个全上海市共有十五个市中心区和近郊的三个郊区所组成,全市人口有六百多万。
这里非常清楚的告诉大家:从古代元朝的1291年开始的上海县,历经近代1927年的上海特别市,到了现代1958年之前的上海市,历史上我们所说的“上海”这座城市,已经历经了古代、近代、现代,共计666年(1291~1957年)的建城历史了。但是,这座上海城市,它的核心历史地理的版图,始终保持在六百平方公里左右的城市面积。
好了,从上面1291年的古上海县全境图,以及1927年和1958年前的上海市全境地图,仅仅就从这三张图中,能看到我们所称的“上海之城”,其地名“上海”之下,它历史地理实体变化的整个变迁的过程。
从1291年上海建县,到1958年之前上海市,在长达666年的历史长河中,那片600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才是历史上历经上海县和上海市后,这座上海城市自己真正的故土。今天我们所说的所有“上海城市”的历史,也就是发生在这片600平方公里上的“上海”历史。
在我的公众号《上海古城记忆》中,我所说的所有关于“上海古城”、“上海的老城厢”它们的记忆往事,只是“上海之城”这片约六百平方公里土地上,仅仅十平方公里左右的上海古城内外的人文、历史、地理的往事篇章而已。
衣被天下·唯我上海
“衣被天下·唯我上海”,这是在说历史上的上海城,才是“衣被天下”之城。首先先让“古代上海县志”的真实历史记载,来澄清被误读的历史真相。
今天我们普通的读者,一般能看到关于《上海县志》的古书籍,就是横排本的《上海府县旧志丛书·上海县卷》了,全书有五册组成。
《弘治上海志》(1488~1505年)
五百多年前的明代弘治年间,官府在《弘治上海志》的“上海县志序”中,用白底黑字这样写到:重以于土产之饶,海错之异,木绵文绫,衣被天下,可谓富矣。
《弘治上海志》上海县志序
《弘治上海志》上海县志序第9行“衣被天下”
放上了三张《弘治上海志》中的内容照片,是想告诉大家,在五百多年前的明代,史书上白底黑字写到:“上海”才是历史中真正的“衣被天下”之城。
当然我们还需要用详细的历史事实,来证实这一点才是。
千年的江南地区,曾经孕育了灿烂的江南文化。而江南文化的中心,历来归属于苏州城和杭州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千年来的苏州城和杭州城,在江南人的心中,留下了永远难忘的情感和记忆。同时“苏、杭”这两个城市的历史地位,也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杀的。
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曾经是古代富饶江南水乡,一幅真实的生活画卷。但这里的“女织”历史变迁,确要从元末明初上海籍的“王道婆”说起。那是因为真正的纺纱织布,创世于元末明初江南的上海县乌泥泾(今上海徐汇区华泾镇)。
上海,一个美好的城市,也是一个幸运之城。1291年上海建县,几年后的公元1295~1297年期间,黄道婆女士从海南的崖州回到了故乡的上海,她将海南黎族人民的植棉和纺织技术,带回了故乡的上海。返回故乡上海后,黄道坡在家乡教乡人改进了纺织工具,制造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
黄道婆对促进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人誉之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卒后琼、沪两地乡民均立祠奉祀。
上海植物园内的黄母祠
黄母祠内的黄道婆生平介绍
其实江南古代的上海,因为它独特的城市成长经历,形成上海与苏、杭经典的农耕社会,有着迥然不同的生活场景。理由也特别的简单,上海城是一座从海洋里走出来的广阔天地。大约在南北朝前后的时期,上海城市那片处女之地,才刚刚从海洋里渐渐地露出了水面,形成了未来上海最早的处女陆地。
被千年海水浸泡过的土地,那可是百分之百的盐碱地。稍许有点知识的人都知道,盐碱地是长不出好的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的。因此,从小渔村起步的上海,渔民、航运,才是最早上海原住民的生活常态。所以海洋文化和水文化,才是上海滩历史文化的起点,而并不是经典的江南农耕文化。
逐渐改良后的盐碱地,最适合种棉花和豆类,这才是古代上海那个年代上海农民的主要业态。打开古代上海的县志,我所说的这些都记录在县志的文献中,绝非我个人的猜想。
从元末明初开始,棉花便首先开始在上海县广泛种植,棉花田已占到全部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浦东的近海岸处,更是设置成一大片晒盐的盐田。正因此,棉农和盐工,才是古代上海农田上最主要的劳动者。古上海的农村风光与江南经典的古代农耕生活,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画面。
大量的古代史料告诉我们:明、清代年间的上海县,大概有三十万左右的人口。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在从事种棉、纺织、盐工的业态中,剩下的大部分又是航运领域界的人。因此古代的上海,才是江南唯一真正的“衣被天下”之城。五百年前的明代弘治年间,官府就在编写的《上海县志》中,白底黑字写下了上海之城“衣被天下”的这四个字。
上海的“衣被天下”之称,始于元、明之际,结束于上个世纪的岁末。曾经繁荣无比的上海纺织业,从此落下了帷幕。1998年1月,上海纺织工业敲响压锭第一锤。首批12万“祖父辈”的纺锭,在全国纺织压锭1000万的第一锤敲响后即被砸成碎片。
上海纺织业砸锭、毁机的现场照片
随后,上海纺织产业进行了地毯式的清理,基本上全军覆没。行业朋友提到,从上海的三十三个国营棉纺厂,到中纺机、一纺机、二纺机,一直到所有配套上下游链条企业,几乎全部被砍掉。纺织工人纷纷下岗。
当年纺织局欢送空嫂留影
部分纺织女工转业成为了空姐,成了那个时候报纸上的重要新闻之一。曾经中国最主要的纺织工业基地——上海城,终于退出了中国的纺织工业的舞台。长达五百年之久的上海“衣被天下”之城,此时此刻才落下了它历史的帷幕。
从上海之城,它那片六百平方公里故里的来龙去脉,讲到上海“衣被天下”,源于黄道婆女士在故乡上海城开创的上海棉、纺、织的伟业,将上海人在上海故乡开创上海历史文化的传奇,载入进上海城市的史册,缅怀先人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