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清明节气来临,不妨一看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衍生出一种特有的口头文化,深刻滋润着每位华夏儿女的灵魂。它源于民俗事象,正反两面各种说,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细柔和缓慢的渗透力。可谓两张皮,咋说咋有理,在农村地区广为流传,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文化魅力博大精深。

如今清明节气即将来临,人们还有“死者为大”的观念,老百姓自然也是有着自己的说法。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礼仪之邦”的称号,对这些也是十分看重的。比如这句“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祭祖必不可少,但习俗禁忌我们一定要知道,否则就容易“悲上加悲”。

“拜”到底是什么?

拜就是我们常说的“跪拜礼”,这和古代人的起居有很大关系。当时人们没有桌子和凳子,就是简单的“几”,所以人们也长期坐在地上。从正常的角度出发,双手一般是放在膝盖上的。这种坐姿下,如果要向他人表示尊重,只要身子稍往前倾,双手放到地上或席上就可以了。

这在过去人的眼中,不仅十分方便,而且也表明了内心那份最真诚的敬意。随着凳子、椅子的出现,桌子也出现了,家具的高度普遍升高,跪拜礼成为了一种特殊、固定的礼节,但适用于特定的场合,比如自己的长辈等等。

清明应该如何拜?

当然这长辈有离去的、有健在的,总不能都这样拜吧?你虽然是表示内心的敬意,但人家还活着的人当然不乐意,把我和离去的人同等待遇,这也有了次数的区分。但这个次数如何区分,老祖宗也是有着自己的讲究。

在古代人们是非常重视谐音的,“四”和“死”同音,所以也有了“三”这个界限。生活中常见的都是“三”,比如夫妻对拜、三拜三叩,向神灵祈求降福消灾等等。只要拜见的人真实存在,那就必须推崇“三”这个数字。

清明是为离去的前辈送去祭品,同祖先聊表内心的那份思念之情。在这一天也有着“神鬼”之说,在拜见离去长辈的时候,当然应该行四下叩首礼,这也是普遍认同的一种说法。不知道如何区分的,谨记“数三为阳,数四为阴”这句话就可以了。

品史君说

如果要品史君来说的话,我认为大家还是应该遵守一下,为什么这样讲?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它虽然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流传到今天还是有着一定的道理。就好比道德是一种潜在的约定,你不遵守别人也没有办法,但你的内心可能会过意不去。

如果你不遵守这些传统习俗,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就是“祸患”的代名词。清明才是农历的第二个月,谁愿意为自己招惹这样不吉利的因素?通过这些习俗,将这些霉运规避,不仅获得了仪式感,来年的生活也充满了干劲,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