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不是鸭嘴兽的“兽”重在独树旗帜的“螺旋角”
一
独角兽将更加回归独、角、兽的本质与本原
在西方神话里,独角兽身形如白马,额前有一个螺旋角,代表高贵、高傲、纯洁和稀有。“独角兽企业”一词风靡全球,源自美国著名Cowboy Venture投资人Aileen Lee在2013年将私募和公开市场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做出分类,并将这些公司称为“独角兽”。长城所连续三年发布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16年、2017年、2018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分别是131家、164家、202家(不含11家互联网金融独角兽),成为国内新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反映出如下基本面:一是究竟是谁在引领新一轮创新全球化,在400多家企业之中中美两国新兴企业占了绝大部分,中国独角兽开始多于美国的;二是究竟是哪些产业最具有爆发能力和投资价值,硬技术创新的、平台赋能的、数据驱动的、跨界融合等领域最具有爆点、看点;三是究竟哪些城市最具有质优创新生态,普遍认为拥有4家独角兽企业就意味着有了质优创新生态,从北(82)、上(38)、杭(18)、深(18)占了绝大部分,再到南京(9)、广州(6)、武汉(5)以及香港(4)、青岛(4),见证了中国新的创新版图;四是究竟谁能成为最具价值的产业变革的引领者,这基本上从入榜企业的估值及其变化的过程中足以反映,从千亿美元、几百亿美元、到几十亿美元、再到10亿美元;五是企业的价值规律与爆发成长机制何在,平台化、跨界别、自组织、生态圈、引爆点与硬科技成为重要的发展因素及组合机制等。
独角兽的发展本质上是爆发成长的创业。创业就是试错,爆发成长的创业就是需要更大的试错。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试错、减少试错成本,我们需要进一步从“独”、“角”、“兽”的涵义去认识“独角兽”的本质与本原。
所谓“独”,并非天生就高贵、生来就含着金钥匙的“独”,而是历经磨练、苦尽甘来的“独”。核心是独门绝技的门槛、独具一格的位势、独树一帜地建立全新的游戏规则、特立独行地开辟新天地、独步天下地成为玩家。为什么很多独角兽企业的创业者是连续创业者、系列创业家?是因为他在连续创业、系列创业中,抓住了更大的机遇、掌握了更新的方向、形成了足够的能力、形成了更多的沉淀。所谓“角”,不是光鲜亮丽的、五彩斑斓的“角”,而是螺旋的“角”。核心是在特定领域的统治力、在市场拓展上的穿透力、在市场竞争上的侵略性、在顾客黏性上的病毒性。为什么很多独角兽企业都在一个细分乃至再细分的领域超越“小市场”到“大市场”之中做的很大?是因为这些企业在从做事到做局、从谋利到谋势之中,找到了独特、独到的打法、玩法。所谓“兽”,不是鸭嘴兽的“兽”,而是神兽的“兽”,核心是具有爆发力的成长性与具有引爆点的突破口。为什么很多独角兽都是因为一个主打业务就能带来丰厚的收入与利润?是因为这个企业在产业跨界融合、业态创新再造与商业模式重构之中,穿透了以往的产业价值链,形成了新的爆点、爆品、爆款。
更进一步而言,这个“独”就是一个企业“做什么”的方向,也就是战略,以及凭什么做好的绝招,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核心能力或竞争优势;这个“角”就是一个企业“怎么干”的模式与打法,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商业模式;这个“兽”就是作为引爆点的业务与作为爆发性的目标。如果没有这种“独”和“角”,就不是真正的“兽”,而是我们称之为“鸭嘴兽”的企业。鸭嘴兽这种被英国探险家在澳洲发现的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嘴和脚像鸭子,身体和尾部像海狸,身上长毛,喙部扁平,形似鸭嘴,嘴内有宽的角质牙龈,但没有牙齿,尾大而扁平。这些鸭嘴兽历经亿万年,既未灭绝,也无多少进化,始终在“过渡阶段”徘徊。尽管这种动物看似很漂亮、甚至很可爱,但难免是个“四不像”,正如很多企业发展一样,看起来很美但实际上很糟糕,乃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尽管“独角兽”难免与“鸭嘴兽”同在,但不能因排斥“鸭嘴兽”而打倒一切“独角兽”,“鸭嘴兽”企业是独角兽企业族群试错的成本。一切的发展,都将成为“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而不可避免市场的考验与时间的检验。
二
任何企业的成败与沉浮最终都源自人的问题
去年与一位著名投资家、资深企业家交流,他认为现在投资后最难得的还是如何把一位创业者促进成为企业家,而一位成熟的企业家的修炼与历练如果没有个八年、十年以上的时间,就很难成为真正的企业家、也很难成就大事。这种修炼与历练并非在风调雨顺、风和日丽的环境之中,而是在孤独、困顿、局促之中寻找生机、商机、突破口、切入点等等。我认为这位前辈道出了一个企业能否长效发展的根本。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性质不再是一定交易费用条件下,企业与市场相互替代的一种组织,而是和而不同的人在事业上组合的契约;在这个契约下,一个企业的价值,核心是将人的价值、潜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市场价值、投资价值,乃至社会价值。人的问题,本质上是发展的根本问题;而一个企业发展不好,本质上是企业家及队伍有问题。
很多时候,外部的环境、市场的空间、产业的资源、创新的可能明明都摆在那里,当一些人把创业、企业发展不力归结为时运不济、市场发育不充分、消费者不成熟、政策条件约束太大云云,都是幼稚和荒唐的。因为企业家以及创业者的使命和独特价值,就是在有限的资源、空间、条件、基础上做出无限的事情来。刚才我们说很多独角兽企业的创始人是连续创业者、系列创业家,这便是一个非常好的佐证。而与之相反的是,很多未经市场洗礼、缺乏成功管理经验的,即使赶上了风口,拿到了资本的助推杠杆,最终也难免“花开的越早,败得越早”的宿命。与此同时,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个四十年,能够一以贯之、功成名就的企业家,要么是军人出身、要么是教师出身、要么是“粗人”出身。道理很简单,军人的意志坚毅、目标坚定、执行力强,很容易从无到有、以弱胜强;教师不仅有理性的思维与科技的技能,还有“下海”不安分的心,还有成就事业的情怀;“粗人”往往是没有任何包袱,只有不断地置之死地而后生,更容易采用简单、粗暴但极致、快速的方式方法。
为什么说到这些了呢?是因为在很多独角兽企业之中,的的确确有很多要么是抓住了一定风口,要么是在一定的平台生态衍生出来,要么是占有了相应专属资源,要么是具有特定的发展条件,难免存在时势造明星、拼平台拼资源、除了会融钱什么都没有、除了有技术什么都太差的情况。时至今日,我们更需要一批在市场地打滚爬中历练出来的、具有真正领导力的行业领袖。一是具有超前的洞见能力,能够准确把握产业演进与市场变化、消费升级的趋势与增长点,更加准确地抓机会;二是具有稳健的驾驭能力,在千变万化之中找到不变的东西,对市场、对顾客、对伙伴、对团队、对技术等等能够游刃有余,更加准确地把方向;三是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能够充分获取、调度、配置各类创新资源及产业要素,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更加优化地配资源;四是具有务实的经营能力,不是管理上的组织协调,而是经营上的效率效益,更加娴熟地挣到钱;五是具有通盘的兜底能力,不因形势有利而井喷增长,不因形势不利而断崖塌陷,更加审慎地控风险;六是具有超级的造梦能力,将公司愿景转化为集体行动的价值观与逻辑,更加煽情地打鸡血。
三
让价值的回归与再造回答种种的疑虑及问题
如今,无论各行各业都在探讨价值的回归,而不再是虚假的泡沫与水分,以及浮躁的狂欢与假象。对于更多的独角兽企业而言,需要更加审慎、冷静而又从容地实现价值再造。
一是从产业价值链到产业价值网。从产业价值链到产业价值网,就是从注重产业价值链中下游的关系,到注重产业价值网左中右、前中后的关系;就是从注重产业价值链上的串联式的生产消费供应链,到注重产业价值网上的并联式的开放创新生态圈;就是从注重产业价值链上你死我活的竞争,到注重产业价值网上共生共荣的竞合;就是从注重产业价值链上产业分解、产业融合的线性增长,到注重产业价值网上产业融合、产业跨界的爆发成长。
二是从财富的转移到财富的创造。既不是2G地做政府周边的企业,也不是2VC地完全靠输血做“吸血鬼”,最终成为一个财富转移的空壳或者消耗内耗的成本中心。而是通过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服务、新业态、新市场、新组织、新场景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进而创造新的生产供给、消费体验、社会财富,创造更多的、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从投资的估值到股票的市值。如今很多估值过高的独角兽企业,到了资本市场上并没有那么高的市值,虚胖、虚火过旺成为很多独角兽在估值过程中的常态。对于很多独角兽而言,不要满足于投资机构或者自身对企业价值过高的估值,而是要置身于资本市场预估到底有多大的市值,促进投资阶段确定的估值与最终在资本市场所形成的市值相吻合相匹配。
四是从当前的收入到未来的价值。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到底是以放大产能为重,还是以加快布局为要,到底是实现或扩大收入,还是要尽快实现或提高盈利,始终存在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着眼点,需要站在一个企业长期价值提升或增值的角度考虑,更加强调长期价值,不必局限于一时的收入和利润,而是放眼于更大的收入、更高的利润以及更高的价值。
五是从未来的预期到当前的流量。对于很多还没有过多业务收入、尚未盈利的企业而言,“故事”可以“越讲越圆”,但不能“越走越远”,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更需要脚踏实地。不要过多地把未来充满想象的发展预期当成了当前已有的流水与流量,加快形成经世致用的价值流转机制。
六是从明星创业者到市场企业家。企业家既不是政府评选出来的,也不是投资人投出来的,更不是媒体曝光出来的,一定是从市场需求、从消费满足、从顾客体验中走出来的。正如现在很多人反思,企业的很多心思没有用在产品上、用在市场上、用在顾客上,但在价值回归及再造条件下,终将得到市场的倒逼。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