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和宋襄公愚吗


战国及秦汉时,宋国人成为被嘲笑的对象,所谓诸恶尽归于纣,诸愚尽归于宋。

宋人之“愚”出现在多个寓言里,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绅之束之、智子疑邻等。

宋国最让人发笑的是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等敌军渡河摆好阵势后才交手。结果襄公大腿中了一枪,来年不治身亡。

此时,不禁生出两个疑问。宋人真愚吗?宋襄公真愚吗?

愚人哪里都有,宋定有愚人,但不该将诸愚尽归于宋。

宋国是继承殷祀。根据老祖宗的规矩,旧朝亡了,新朝不能断了旧朝的香火,得给人家后人找个地儿安家。这个地儿也不能小了,应是一个封国。殷被周武王推翻后,便给纣王儿子武庚一个封国。武庚胆子大,想趁武王去世之机复辟,结果被周公处死。于是,纣王的本家哥微子继殷祀,成了宋国的开国之君。

宋国大体位置在今河南东部,地势平坦,经济发展条件好。 宋国人是殷商后裔,有经商的脑子。宋国遂成为西周和东周的殷实之地。“商人”、“商贾”名词直到现在,还是宋国的发明专利。

商业发达的地方人们愚笨,这实在解释不通。说宋人愚笨的人多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北方,这更令人纳闷。

查了查,生活在秦国的韩非子讽宋最甚。吕不韦在秦国编的《吕氏春秋》也紧步后尘。有好事者查阅资料,晚周诸子中竟无一字说秦人愚笨。

写到这里,似乎可以说:宋人未必真愚;说宋人愚是周朝对宋国的文化偏见,是周姬姓诸侯国对继承殷祀宋国的歧视,是商业在社会秩序中地位低下的反映。

有一现象更值得关注,即一旦宋愚的舆论形成,人们便朝宋人泼污水,甚至连亚圣孟子都随大流(见孟子公孙丑上篇)。有趣的是,这种现象至今仍传承不衰。

再说说,宋襄公愚吗?

最早说宋襄公愚是《左傳》,其次是《史记》。

《左傳》载: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

在议论襄公之愚前,需述及另一个严肃话题,即商周时期的战争规则。

泓水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38年;约200年后,希腊半岛发生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又过了约200年,南亚次大陆出现了成文的《摩奴法典》。

将这三件事混在一起,是要说明,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各个独立的地域文明几乎在同一件事上发生交集。这件事就是交战规则。

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多处载明,允许交战方将战争死亡者遗体运回安葬。

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的《摩奴法典》明文限制作战武器,不许对敌人使用“内藏尖锥的棍棒,或有鈎刺的,涂毒的箭”。不打击妇女、头发苍苍的老人、俘虏和已负重伤的敌人。

宋襄公最著名的几句话是“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话是襄公说的,但不是襄公的发明,应是西周及东周初期的普遍交战规则。

在周武王对纣王的决定性一战中,武王的步兵是数刺即止,明末大儒王船山说是威胁大于实战,是义战,不是剧战。

泓水之战是发生在东周初期,传统交战规则仍具规范性。不然,宋襄公也不会如此拘泥,楚军也不敢涉险渡河。

可以说,泓水战后三四百年的战国时期的文献未必能认识到交战规则的历史及其意义。

故此,一味说宋襄公“愚”,实在有失公允。


作者:顾德欣,中国老教授协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国防大学教授。作者乃饱学之士,涉猎甚广。本号将连续刊载作者多年写就的读书笔记、游记随笔,以飨读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