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这十几本书,我决定带回深圳

五一长假原拟回故乡,因故未能成行。临时起意江南一游,首选未曾踏足之地,比如无锡、常熟等等。又想,苏州虽然去过几次,不妨顺道重游。谁知朋友之间呼来唤去,又是读者活动又是贪逛书店,计划中的“一来二去”最后变成“一来二没去”,五一长假就都在苏州消磨掉了。苏州多朋友,多书店,多园林,多美食,有足够的魅力让你乐而忘返。我何德何能,可以抵挡住一个“文化苏州”的诱惑?

几天下来,书店逛了不少,与师友聚会聊天的快乐,大于买书得书的喜悦。我无力搜求古籍善本,只想遇见些欲见未见之旧书,偶得几种久寻不获的文献图册。当然,所获不多,我亦释然:今时此地,如愿以偿,难矣哉!

退而求其次,随手捡拾几种,聊胜于无可也。倒是几位书友的赠书,和江澄波先生的签名版,让我有满载而归之感。

《江苏活字印书》《古刻名抄经眼录》两种,十四年前我在苏州文学山房买过平装签名初版本。彼时江澄波先生八十有二,满面红光,气定神闲,安坐在一壁线装书墙前,静静地看着胡同里的车来人往,像遗世的高人。此次匆匆重过山房,见江老先生脸上并无增添多少岁月流过的痕迹。谈论世间人事仍是那么达观,说起眼前见闻,消息还是那么灵通,唯一变化不大的,是一口“苏普”依旧让人易听难解。他在我买的每一种书上签名时,都特意写明“九六老人”。写这几个字时,他一定是满心淡然而又欣然的。

昨晚在苏州书人聚会席上结识祝兆平先生。他和我一样,同为“资深媒体人”,喜欢写些书话随笔文字,也出版了几种随笔集子。他听说我对过云楼有些兴趣,就说想送我几种“过云楼历代主人手书精粹”。翌日中午,他夫妇特意赶到酒店请我们吃面叙谈。他带来了过云楼过去的绝代风华,也带来了他自己的读写岁月。他说他的《兆平甲子》书名,是受了我编的《董桥七十》书名的启发而取的。我很高兴《董桥七十》一书还有这样“连锁反应”。

昨天晚上的书人聚会听说是马骥先生张罗的。我早听王道介绍他是很牛的藏书家,信札稿本收藏尤其厉害。他和北京韦力很熟。他还讲了当年和江澄波老先生交往的故事,很有趣,我都是第一次听说。他送我一本他编的《孙毓修友朋手札》,精装影印本,是很有用的文献。我买过孙毓修的《中国雕版源流考》,想买而未买到的是他的《中英文字比较论》。孙毓修生于1871年,卒于1922年。本是清末秀才,因科举很不如意,转而学英文和西学。后得缪荃孙指教,打下深厚目录学根底。他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很得张元济赏识,主持建成了涵芬楼,又于1919年主持影印《四部丛刊》,是近现代出版事业新旧转型期间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在苏州诚品买到台湾2015年版的《古腾堡的学徒》,算是此次苏州之行的意外之喜。我没指望能在苏州诚品买到什么,只是想去体验一下气场而已,结果恰与此书相遇,真是可喜复可叹。

所可喜者,这正是我急需要读的书。这是一本历史小说,讲的是印本书诞生的故事。作者说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书籍的价值,我同意,而且也正梳理“整体书籍观”。我急需知道15世纪中期古腾堡等人发明印刷术过程中的故事与细节,而这本书可以提供一个文学文本。

所可叹者,2015年的台版书,迟至今日我才在苏州买到。理论上我应该可以当年就在台北或香港买到的。当然,那是“理论上”,现实是这些年的变动太大了。

逛苏州诚品的另外一个意外之喜,是买到一个《1984》的最新版本。见图——

顺便还买了一种《查令十字路84号》的新版本。

前天还在一省堂旧书店对着一套皮面精装英文原版书动了一会儿心。

微信业内专家,知道这是1900年左右Colorial press出版的世界经典系列。全套61卷,书店这套属私人订制皮装版。可惜店里这套只剩了三十三卷,且品相一般,中有书脊严重破裂者,显见上任书主人并未对皮装书实施专业特殊防护。算了,放弃!

1980年代末我在北京琉璃厂买到过几册特价商务印书馆版“林译小说丛书”,后来就一直想着把这套书凑齐。不知怎么,一直缺一本署名“钱钟书等著”的《林纾的翻译》。其实这本书一点都不难找,大概也正因为此,我也一直没有这本书。我奋力收集过一段钱钟书先生著述,后因错失《围城》初版拍卖机缘而渐渐收手,终因《钱钟书手稿集》体量过于庞大而“金盆洗手”了。以钱著收藏而论,《林纾的翻译》也是必须要有的,而我竟然没有。

这次在古籍书店三楼的一省堂,突然就发现了这本小册子,于是顺手牵羊,领它回家。

【此次“书店苏州之旅”,感谢各路师友关爱相助。感谢绿茶、王道夫妇和慢书房,感谢稼句、周晨二兄,感谢祝兆平、马骥等有缘结识的新朋友。山高水长,后会有期】

(0)

相关推荐

  • 文学山房旧书店

    <姑苏晚报>2021年08月10日 B07版 婷云 最近台风来袭,宅家的时间变多了,为了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我开始整理书架.有一本书,是我始终珍藏在书架首层的,那是一本上下册的书,名字叫&l ...

  • 文学山房:繁华深处的古籍守护者

    80年的时间里,江澄波都在与古籍打交道. 96岁老人守着一家20平方米不到的老书店-- 文学山房:繁华深处的古籍守护者 平江路,姑苏古城最热闹的地段之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吴侬软语的评弹曲调,绘就了一 ...

  • 书遇有缘人

    从乡下来到小城工作后,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感到无聊和空虚的时候,就去新华书店转转,有时也带上孩子,家里的很多书就是这时候淘的,当然买回来的书一般都是自认为值得珍藏的,可以经常翻翻的.每当看到家里书架上 ...

  • 2016年去文学山房购书,见到了江澄波老先生

    苏州姑苏区钮家巷文学山房,苏州文化地标之一.在苏州老一辈的读者心中,那是神圣的所在,当年和民治路蓝色书屋.山塘街琴川书店.十全街雨果书店都是扛大梁的角色了.可惜蓝色书屋已于前几年闭店,但这其中名声在外 ...

  • 胡洪侠|十年日记两茫茫?

    <贺葆真日记>,贺葆真(性存)著,徐雁平整理,凤凰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 世上许多没有价值的书,不仅常常印制尽量,巨制煌煌,而且每每一页不缺,新若未触.反而是那些伟大的.有用的.有趣好 ...

  • 胡洪侠书话|以一本大书,致谢深圳的大美

    <南寻深圳>序 2014年10月16日 2012年夏,<晶报>创设"独唱团"系列专版,邀请资深编辑记者以专栏作家姿态披挂上阵,在自己擅长领域每周发言,靠鲜明 ...

  • 胡洪侠书故事|台北、香港和深圳的三个老男人还能一起再“对照”吗?

    右起:台北杨照,香港马家辉,和我. 台北杨照.香港马家辉和我同是1963年生人,他们二位或大我半年,或五个月.十年前我们开启"对照记@1963"写作计划,每周选一常用词,对比对照对 ...

  • 胡洪侠|“德国最美图书”曾经云集深圳

    首届深圳文博会,2004. 按:2004年首届深圳文博会上有过一个"德国最美图书展".记得当年刘青正担任文博会公司的副总,这个展览是她自上海游说各方才拉到深圳的.一晃十六年过去了, ...

  • 胡洪侠|《People on People》:这本书堪称“毒舌指南”

    现居深圳的诗人兼翻译家黄灿然2005年曾给<信报>写过一篇文章,说有几天他吃早餐和夜宵时,饭桌上摆着一本好玩的书<People on People:the Oxford Dictio ...

  • 胡洪侠 | 十年前,杨照、马家辉和我开始“对照记”

    从深圳报业大厦35楼办公室的窗子看出去,近景是深圳高尔夫球场,中景是深圳湾畔绵延十数公里的林立高楼,远景,则是是香港的绵绵山色.有时我会对来访的客人说:"这样的景色尚无以名之,难道叫&quo ...

  • 胡洪侠| 这本书不仅丰富我们的阅读,还丰富了我们的阅读史

    因前几天参加了一场<在中国大地上>新书分享活动,我对保罗·索鲁大感兴趣,尤其是他这本写中国的书.前天在报业集团出版社和后浪老总吴兴元聊天,我说你们今年的这本书我特别喜欢,当然你们原来的许多 ...

  • 胡洪侠|三十多年后,我终于在《深圳青年》发了篇稿子

    知道封面上这美女在笑什么吗?不知道? 嘿嘿,我也不知道. 但是此刻我也在笑,而且我确认我知道自己在笑什么. 我在笑横挡在美女身上的两行字: "40年40本书 深圳阅读史话" 一个多 ...

  • 胡洪侠 | 风行台湾三十年的“邱素慧译本《1984》”果然是抄袭

    我那篇<台湾的1984>2015年4月份在北京<读书>杂志和台北<印刻>杂志同期刊登,收入这篇文章的北京燕山出版社<1984>徐立妍译本也在同月发行,据 ...